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历史是什么读书笔记篇一:历史学是什么读书笔记历史学的思维方式--《历史学是什么》读书笔记一、作者及背景介绍《历史学是什么》是一本历史学普及读物,本书主要介绍了历史的基本知识和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学习研究历史。
翻看书本目录会发现,本书结构十分清晰明了,全书分为四个部分:前两部分“历史的来历”、“历史的类型”是关于历史知识的介绍,后两部分“为什么要了解历史”、“怎样学习和研究历史”细致分析了历史是如何被误读以及人们在历史面前错误认识的根源,同时还指出了人们学习、运用历史过程中的错误做法,对于人们提高对历史的认识、学习研究历史是极有帮助的。
本书的第一作者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除了拥有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全国政协委员这些头衔之外,最基本的身份还是一名研究历史地理的学者;“在很多人认为文史学科“无用”的年代里,他与历史学结缘已近四十载”。
葛剑雄教授认为:历史的“有用”性或许不像其他学科一样是直接表现出来的,但它所提供的视角在特定的情况下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历史学有其解决宏观问题的重要价值。
二、著作分析1、内容提要初看书题《历史学是什么》,以为本书的重点会在历史学这门学科上,以介绍历史学这门学科为主要内容;但粗略阅读之后才明白,作者是通过对历史基本知识的介绍,引导读者认识历史,了解历史的重要性,对历史研究形成一定的认知,从而达到向非专业读者介绍历史学的目的。
《历史学是什么》语言通俗易懂,言辞观点性较强。
本书的第一部分介绍了“历史的来历”即历史的形成演变和发展过程。
以“历”、“史”两个字的意思作开篇,将历史记录载体的发展变迁为线索,介绍了历史的由来和发展;在第一部分的最后,本书简要概括了历史、历史学的含义,指出“历史学不仅包括历史本身,也还包括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理论”。
本书的第二部分打破了传统史学对历史的分类,没有按照史书的体裁,而是创造性的根据不同的标准将历史分为时间系列、空间系列、内容系列、人物系列和另类历史等。
接下来第三部分,本书以“为什么要了解历史”为题,通过大量实例表明历史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所运用,论述了历史对于现今人们生活发展的重要性。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怎样学习和研究历史”,通过有没有、要不要、能不能获得真实的历史指出人们学习、运用历史过程中的错误做法;最后从历史的三个层面指导读者认识和把握历史。
2、论证方法分析阅读《历史是什么》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作者不论是在证明或者论述自己的观点时都会引用大量的事例;事例涉及的时间跨度长、范围广,内容丰富详实;大量的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既能让读者在浩瀚的历史海洋里徜徉,也能让读者更好的理解作者的观点。
例如在前两部分通过历史的载体演变介绍历史发展过程的章节中,引用了《四库全书》、《三国志》、《帝王世纪》等记录的内容进行佐证,论证了口述历史、图画历史、文字历史、遗迹遗物等的历史记录方式的优缺点,这样的编排能让读者更清晰的从横向、纵向比较历史载体的优缺点,而更深的理解历史发展过程;这样的比较论证也让读者明白对不同载体的历史信息应该持有的态度。
书的后两部分更明确的体现了作者运用举例论证的手法。
第三章第一、二小节直接以例子命名,《董狐的力量》、《笔法》等,用董狐带有个人主观判断记录历史、《春秋》“隐恶扬善”的手法表达了历史具有主观性这一观点。
紧接着,作者又通过《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引出历史可以“古为今用”,影射史学是错误的“古为今用”的观点,提出历史研究运用的基础目的是“要在复原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探索以往的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
三、思考与总结这是一本极具个人风格的书,作者关于历史研究应用的观点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例如关于气候变化的观点就极具宏观性,“与二十世纪初相比,全球年平均气温的确已经升高,但这种趋势是否会发展下去,还只是一个长周期中的一段小波动,从现有的气象记录根本无法判断,我不赞成这些科学家的悲观态度和片面观点”;“我本人至今依然坚持认为,气温变化的根本因素不是人为的,而是自然因素”。
虽然以我们的知识水平无法对作者这样的观点进行正误的判断,但是作者思想的宏观性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思维高度。
作者在总结“历史”的定义时表达“历史不仅仅指过去的事实的本身,更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
有选择的记录”,那么这样的历史毫无疑问是带有主观性的;作者在书的后半部分指出“历史研究建立在历史真实性的基础之上”,这样历史研究所需要的真实性和历史本身的主观性便产生的矛盾;在这一矛盾中,作者承认“绝对真实的历史是永远无法获得的”,“在现代技术手段基础上的复原历史也是有限的”,但是“真实的历史仍然是历史学家永恒的追求”;作者用辩证的思维看待历史的真实性与主观性的思维方式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因为《历史学是什么》这本书是《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系列丛书中的一本,所以书题应该是已经拟定好的。
虽然这本书读来并不能让读者对历史学这门学科有更深刻的了解,但是本书十分明显的体现了作者对读者的一种希望——通过阅读本书能对历史发展脉络有整体上的了解,能通过阅读本书让读者慢慢培养自己的历史学的思维,达到入门的目的。
篇二:读书笔记-历史经典中的经典---《全球通史》作者介绍:L.s.斯塔夫里阿诺斯(Leftenstavrosstavrianos)(1913—20XX),美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
1913年生于加拿大温哥华。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在克拉克大学获文科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历史教授、西北大学的荣誉教授和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的研究员。
斯塔夫里阿诺斯博士曾因杰出的学术成就而荣获古根海姆奖、福特天赋奖和洛克菲勒基金奖。
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于20XX年3月23日在美国加州荷亚去世。
其作品除《全球通史》外还有:《1815-1914年的巴尔干各国》、《巴尔干联盟:现代巴尔干统一运动史》、《1453年以来的巴尔干各国》、《现代人的史诗》、《人类的全球史》、《希腊:美国的困境和机会》、《奥斯曼帝国:它是欧洲的病人吗?》、《即将来到的黑暗时代的前途》、《全球历史:人类的过去和现在》、《全球分裂:第三世界充分发展》写作背景:《全球通史》(Aglobalhistory)是作者近年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之一,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来的世界》两册,共有7个版本。
由于作者在本书中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即将整个世界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整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从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历史运动、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本书一经问世,立即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甚广,影响很大。
该书原文厚达一千余页,上起人类的起源,下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多极世界相待时期,上下数十万年,一气呵成。
本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人口、移民、种族关系、道德风尚、思想意识等各个方面。
本书吸收了近二十年来世界历史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并以较大篇幅叙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世界历史,故全书读来颇觉新颖爽朗,有强烈的现实感。
从文字内容来看,作者对庞杂的史料取舍恰当,对各种历史事件着笔简要,边叙边议,文字生动;从编写技巧来看,每章前冠以简明提要,承上启下,便于掌握线索,每章末附有选读书目,便于进一步研究。
背景知识: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作为全球史观的代表作,对于中国读者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全球通史》摒弃了西方传统的世界历史的阐释方法,如“古代—中古—近(现)代”的“三分法”,将整个人类历史的演进划分成两个基本的阶段,即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西方的兴起并占优势的世界。
这样一种划分方法对许多中国读者来说是不习惯的,因为大多数中国读者已经按照“三分法”形成了自己对历史的思维定势。
但这样一种划分却有利于消除中国读者头脑中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之间的“时间位差”,把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和认识真正融入到对整个世界历史的理解和认识中去。
众所周知,“上古—中古—近代—现代”是中国历史学家对世界历史最为常见的阶段划分,也是从前苏联移植过来的一种世界历史阐释体系,实际上是西方学术界“三分法”的变种。
它无视“中世纪”只是欧洲乃至西欧独有的历史经历这样一种事实,而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镶嵌到一个统一的框架之中,同时也把中国历史的阶段划分置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1840年开始的中国“近代”要比世界历史上的“近代”晚几百年。
中国人由此不得不按照中国与世界两个不同的时间表来理解中国的过去与世界的过去。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无意这样为难我们。
它也使用“中世纪”这样的概念,但主要用于描述欧洲的历史进程及其与欧洲以外地区历史进程的比较,而不是要把各地区的历史整齐划一。
实际上,当代多数西方学者都已抛弃了传统的“三分法”,承认“历史在这个星球上不是按同一个速度进行的”。
正如美国学者威廉·迈克高希在他的《世界文明史》中所指出的:“世界上大多数人口不是基督徒,并且只有亚欧大陆的最西端属于罗马帝国。
一个帝国崩溃后,出现的是一个影响全体的但无帝国疆界的宗教,在后来是它的分裂及由一个世俗的秩序取而代之,这种经历对于西方社会是独一无二的。
其他社会的历史表现出一种不同的模式。
”目录1500年前的世界第一编文明之前的人类第一章引言:世界史的性质第二章人类——食物采集者第三章人类——食物生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