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载哲学思想

张载哲学思想

张载哲学思想
The Philosophy of Zhangzai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元学案》
讲授提纲
张载其人其说
气论:“太虚即气”与 “一物两体”
性论:“天地之性”与 “气质之性”
知论:“见闻之知”与 “德性之知”
人论:“乾父坤母”与
“民胞物与”
张载墓
一、气论
2.一物两体
“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自注:两在故 不测),两故化(自注:推行于一),此天 之所以参也。”(《参两》)
“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 用息。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 清浊也,其究一而已。”(《太和》)
一、气论
2.一物两体
“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 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太 和》)
二. 性论
1、气与性 2、天地之性 3、气质之性 4 、变化气质
二. 性论
1、气与性 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太虚》
二. 性论
2、天地之性(“太虚之气”的清纯本性) “性于人无不善”《诚明》。
二. 性论
3、气质之性(“阴阳二气”的清浊本性) “形而后有气质之性”《诚明》。
二. 性论
四. 人论:《乾称》又名《西铭》揭示了怎样的理想人格 Nhomakorabea道德 境界?
五. 思考
谈谈张载“太虚即气”的思想。 论述张载的“一物两体”思想。 张载的人性论有什么特色。
三. 知论
2、见闻之知
“人谓己有知,由耳目有受也。人之有受, 由内外之合也。”(《大心》
三. 知论
3、德性之知
“今淫天地之间者皆物也。如只据己之闻 见,所接几何?安能尽天下之物?所以欲 其尽心也。”(《语录》下)
三. 知论
3、德性之知
“德性所知”,又称“天德良知”,是一 种“不萌于见闻”之知。
“气之为物,散入无形,适得其体,聚为 有象,不失吾常”(同上)
一. 气论
1. 太虚即气
“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 虚即气,则无无。”(同上)
一、气论
2.一物两体
凡圜转之物,动必有机,既谓之机,则动 非自外。
阴阳之气,则循环迭至,聚散相荡,升降 相求,絪缊相揉,盖相兼相制,欲一之而 不能。”(《参两》)
四. 人论:《乾称》又名《西铭》
天是人的父亲,地是人的母亲,人是藐小的,和 万物一样生存于天地之间。阴阳二气构成了人的 身体,“太虚”之气规定了人之善的本性。人民 都是我的同胞兄弟,天下万物都是我的伙伴。君 主是天地的长子,大臣是君主的管家人。圣人是 最能体现天地之德的人,而贤者也是得其二气之 秀的人。而天下残疾孤苦、无处申告的人,都是 我的受苦受难的兄弟。……如果一个人处在富贵 的环境,安乐享福,这是天地对他的关怀;如果 一个人处在贫贱的环境,困苦忧愁,这是天地对 他的锻炼和成全。活着,我顺从地服务;死了, 我宁静的休息。
一. 气论
1、太虚即气(宇宙本体论)
2、一物两体(朴素辩证法)
一. 气论
1. 太虚即气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 客形尔。”(《太和》)
“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 也。”(《乾称》)
一. 气论
1. 太虚即气
“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 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同上)
4、变化气质
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诚明》。
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经学理 窟》)
三. 知论
1、性与知觉 2、见闻之知 3、德性之知
三. 知论
1、性与知觉 “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太和》)
三. 知论
2、见闻之知
“有识有知,物交之客感尔。”(《太 和》)
“有物则有感,无物则何所感?”(《语 录》上)
四. 人论:《乾称》又名《西铭》
“乾称父,坤称母,子兹藐焉,乃混然中 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 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 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 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 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 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 也。……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 忧戚,庸玉女于成也。存,吾顺事;没, 吾宁也。”
四. 人论:《乾称》又名《西铭》
“乾称父,坤称母,子兹藐焉,乃混然中 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 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 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 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 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 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 也。……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 忧戚,庸玉女于成也。存,吾顺事;没, 吾宁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