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
3.2.2 原型范畴理论
1.范畴成员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原型是范畴内最典 型的成员。 2.范畴内部的各个成员由“家族相似性”联系在一 起。 3.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范畴具有开放性。 4.范畴是围绕其原型建立起来的。
3.3 意象图式
Mark Johnson (1987) defines an image schemas a recurring, dynamic pattern of our perceptual interactions and motor programs that gives coherence and structure to our experience. 意象图式是感知互动及感觉运动活动中的不断 再现的动态结构,这种结构给我们的经验以连贯 和结构。
Part 2 Development both home and abroad
1975-1985 保罗· 凯; 罗丝;塔尔密; 费尔默 Geeraerts (杰拉茨) 1986-1995 1989:第一届国际认知 语言学大会;1990: 《认知语言学》杂志,国 际认知语言学协会 基石性著作:《认知语法 基础》《女人,火与危险 的事物》 1996- 稳步发展 塔尔密《试论认 知语义学》;认 知语言学研究会
局限性
1.过分强调结构之间的独立性,而在很大程度 上忽略了它的系统性,完全否定结构之间的可 能“转换”关系。 2.过于强调语法与语义的相关性,因此用语法 手段表示的语义范畴是非常有限的。 3.在语音研究上几乎完全派不上用场。 4.认知语言学的“建筑图”要复杂得多,关键 是没有一定的程式规矩,让学者无从下手。
6
Joan L. Bybee
研究兴趣: typology usage-based model 主要著作: Frequency and Emergence of Linguistic Structure (2001)
7
Adele E. Goldberg
研究兴趣: argument structure, construction grammar 主要著作: 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1995)
3.2 Categorization
范畴化是一种基于体验,以主客体互动为出发 点,对外界事体(事物、事件、现象等)进行主观 概括和类属划分的心智过程,是一种赋予世界 以一定结构,并使其从无序转向有序的理性活 动,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手段。
3.2.1 经典范畴理论
1.范畴成员共有一组特征(feature); 2.一个认识对象如果具备某范畴成员共有的所 有特征或充要条件,则它属于该范畴,否则就不属 于该范畴,绝对没有第三种可能存在; 3.不同范畴之间存在清晰的界线; 4.同一范畴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即没 有典型成员与边缘成员之分。
1.1)A water drop rolls from the table onto the ground. 2)To fly from Hong Kong to Sydney. 遵循“始源一路径一终点”这样的模式,称为路径图 式(path schema) 2.1)I pour the milk into a cup. 2)我把钱装进口袋,走出银行,钻进轿车。 经过无数次“容器”的经验,我们头脑中就会形成 一个“容器”的意象图式(container schema)
3.4 Metaphor (隐喻)
Lakoff&Johnson(1980)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 事物来理解和经历一类事物的方式,是人类在感知体验 的基础上,用具体的、已知的、熟悉的事物来理解抽象 的、未知的和不熟悉的事物。在这一过程中,认知主体 通过推理将一个概念域(喻源域)的特征映射(map或者 project)到另一个概念域(目标域),从而使另一个概念域( 目标域)获得某些相关的特征。 他俩的婚姻 是 一 次 长 途 旅 行。 概念域A 概念域B 本体 喻体
束定芳
职务: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 处处长,《外国语》主编, 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会长 著作: 《语言的认知研究》(2004) 《隐喻与转喻研究》(2011)
文旭
职务:西南大学外国语学 院院长,中国认知语言学研 究会副会长,国际学术期刊 Cognitive Linguistic Studies主编,师从Adele E. Goldberg教授,研修认 知语言学及构式语法 著作: 学术论文120多篇 专著或教材等20部
目标域(target domain)
喻源域(source domain)
3.5 Metonymy (换喻/转喻)
转喻是通过某一事物自身的特征或相关的事物来辨认 该事物的,是发生在同一认知域中的映射,一般不涉 及两个不同的范畴。 例子 何况现在学的不是孔夫子,学的是新鲜的国语、历史、 地理和自然常识,这些文化课学好了,到处有用。( 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 “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 然大悟似的说。(鲁迅,《药》)
王寅
职务:川外教授,认 知科学研究所所长,中 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副 会长。 著作: 《认知语言学探索》 2005 《认知语法概论》 2006 《认知语言学》2007
Part 3 主要认知方式
1.Construal(识解) 2.Categorization (范畴化) 3.Image Schemas (意象图式)
Part 4 优势与局限性
1.确立语义和句法之间的“一对一”映射关系,两个不同 的语法结构表达的语法意义不会是完全一致的; e.g. give sb. sth & give sth. to sb. 2.把动态的认知过程引入语法分析。 a. The glass is with water in it. b. The water is in the glass. c. The glass is half -full. d. The glass is half -empty. 3.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能够成功把握不同词类的本质特 征。
George P. Lakoff
研究兴趣: metaphor, metonymy 主要著作: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1987) Metaphors We Live By (1980, co-author)
5
Ronald W. Langacker
研究兴趣:cognitive grammar 主要著作: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1987, 1991) Cognitive Grammar: A Basic Introduction (2008)
Cognitive Linguistics
主讲人:杨洪霞 组成员:林慧杰 董芳
Contents
Part 1 Definition
Cognitive linguistics is a newly established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language that emerged in the 1970s as a reaction against the dominant generative paradigm which pursues an autonomous view of language. ---Ruiz de Mendoza 1997)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坚持体验哲学观, 以身体经 验和认知为出发点, 以意义研究为中心, 旨在通 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 对语言事实背后的 认知规律做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 学科。(王寅,2004)
4.Metaphor (隐喻)
5.Metonymy (换喻/转喻)
3.1 Construal 识解
Definition : It refers to the ability to tak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r interpretations of an event or, for that matter, any perceptual phenomenon (Langacker,1987, 1991). 视角不同:
4.洞察跨词类之间的共性, Langacker 关于名词和动词之间存在着平行语法 现象的分析。 5.认知语言学经常利用图解的办法, 准确而简明地把一个复杂的语法范畴 系统表达出来。如Langacker 对英语 时体系统的图解。 6.认知语言学所依据的例证都是活生 生的自然语言,分析往往让人觉得自 然,结论让人觉得符合人们的语感。
The path falls steeply into the valley.
The path climbs steeply out of the valley.
前景化是指突显某一特定场景的不同组成成分 比如场景:“我在除草坪,除草机的一个齿轮 溅飞了一个石子,这个飞出去的石子打碎了窗 户的玻璃”。 I’ve broken the window. A stone has broken the window. 前句突显的“我”在这一事件中的作用,而后 局突显的是“石子”的作用,而“我”的参与 就被淡化了。
8
认知语言学在中国
1
开端:戴浩一 1988年在《国 外语言学》上 发表了“时间
2
初步引进与应用 阶段 (1988-1998) 1)评介和相关 理论综述 2)汉语语法研 究中认知语言学 理论的直接应用 3)隐喻、原型 理论的介绍与应 用
3
4
顺序和汉语的
语序” 一文
多方位介绍与 发展、反思与 发展阶段 国际化阶段 (1999-2003) ①论文专著数 (2004-) 量大幅增长 ②主题范围迅 速扩大 ③各类学术会 议与学术讲座 相继举行
Refer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