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中的辩证思维训练秭归二中郑光万目前,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远远不能适应学习的需要,尤其是农村中学的学生,由于阅历较浅,在写作时,他们容易静止的、孤立的、片面的分析问题。
尽管在思想政治课上,他们对唯物辩证法有所了解,但这种能力似乎不能顺里成章地迁移到写作中去。
如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由众所周知的《韩非子》里的“智子疑邻”的故事引出了一个话题:“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很多学生感到入题难,有的甚至写成了“诚信”、“选择”等离题作文,究其原因就是缺乏辩证思维能力。
事实告诉我们,作文教学不能期待坐享其成,我们必须强化学生的辩证思维训练。
这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纵观中学语文教材,就蕴藏着丰富的辩证思维内容,初一教材就完全可以成为训练学生辩证思维的起点,如《伊索寓·蚊子和狮子》,由“蚊子—狮子—蜘蛛”三者之间的关系,引出“强大的和弱小的”话题,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从《论语十则》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可引出“学与思”的话题,《为学》一课中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可引出“难与易”的话题,既然如此,那么我们怎样加强学生的辩证思维训练呢? 一、引导学生真正了解课文的辩证观点按《义理、考据和辞章》一文的说法,决定一篇文章成败优劣的关键因素是作者的观点,在堪称典范的课文中,作者的观点总是辩证的。
我们学习这些课文,如果仅仅停留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论证方法上,就等于放弃了文章的精髓。
譬如《为学》一文,语言洗练,举例精当,论证周密。
但最令人赞赏的还是作者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由此形成的结论具有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怎样使学生真正理解这一点呢?不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就难与易问题做一番讨论,不论学生的见解正确或错误,深刻或肤浅,有了一番思考之后,对课文的观点都会有真切的认同感,进而学生还能领悟文章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见识的高低,而见识的高低又往往决定于能否用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
目前似乎有一种矫枉过正的现象,就是强调语文教学要姓“语”,固守在语言文字的圈子里,不屑于越雷池半步,殊不知学诗者“功夫在诗外”,不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能力,就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所以充分利用课文进行辩证思维的培养,决不是“为他人做嫁衣裳”,而是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自身的需要。
二、用辩证思维指导作文训练辩证的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态,辩证能力的强弱直接反映着思维认识水平的高低。
我们说,有些学生善于写作,往往不是因为他们词汇丰富和技巧的娴熟,而是因为他们能够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反过说,有些学生的写作水平之所以停留在瓶颈阶段,正是因为辩证思维能力未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中学作文教学的理想境界应当是辩证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相辅相成,彼此促进。
具体的训练方法很多,笔者略举几例作以说明。
(1)概念阐述的片断练习。
这类练习要求学生对具体概念作辩证地解释和说明,揭示其丰富的内涵,目的在于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如:如何看待“困难”、“艰苦”、“奋斗”、“奉献”等。
(2)矛盾的观点对比分析。
这类训练通过矛盾的或貌似矛盾的观点对比分析,训练学生对立统一、根据和条件、内因和外因等范畴的理解运用能力。
如你对“旁观者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什么看法。
(3)成语典故的内涵简析。
成语典故中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思想,这类练习一箭双雕,既有语言训练的作用,又有思维训练的价值。
例如:“守株待兔”为什么可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说明了什么道理?(4)错误语段的辨析修改。
学生习作中有各种各样的逻辑错误,适当地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错例让学生去改正,可使学生避免再犯同类错误。
(5)提供范例的语段仿写。
课文中有许多精彩的语段,集中表现了辩证说理的特点,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变换话题进行仿写,是一种简便易行的训练方法。
例如:《想和做》第1—3自然段谈了“想”和“做”的辩证关系,揣摩其写法写一段话,谈谈“教”与“学”的关系。
以上是片段练习,常规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训练是不可少的,为了防止零打碎敲,最好注意序列性、示范性。
相信我们只要以“本”为本,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辩证的观点,用辩证的思维指导学生的作文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会很快提高的作文辩证思维训练作文辅导 0531 2143 先看一首小诗:烈日当空时,光明将贬值为灾祸,每一瓣残淡的浮云,都会身价百倍。
——冷慰怀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
作文同样也存在这样的辩证法。
[例题1] 巴豆,据南朝名医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记载,药性最能泻。
但李时珍试用结果表明:巴豆只要用量适度,不但不会引起腹泻,反倒能治好慢性腹泻;剂量大了才会引起严重腹泻。
阅读这段话后,写一篇议论文。
★提示:这则材料是从医学角度来叙述的。
“用量适度”与“剂量大”产生了截然相反的两种药用功能。
药量的“度”,决定了药性,量变引起质变。
这就是原材料说明的观点之一。
有的同学由于缺乏医学常识,在分析这则材料时,可能会简单地认为“引起严重腹泻”——“拉肚子”便是坏事,而不知道有些疾病(例如食物中毒)就必须服药致泻来治疗;因此,引出了与原材料相悖的观点:“巴豆有长处、优点,也有短处、缺点,我们不能只看一面而忽视另一面,要全面地看待事物。
”[例题2] 砸破水缸,“放水”救人,历来被赞为聪明之举;往树洞里“灌水”,让滚入树洞里的球儿浮起来,也堪称机智的做法。
读书碰到难懂的长句,读时“删去”枝蔓,则顿时领悟;解繁难的几何题,却往往要先“加上”辅助线,才豁然开朗。
这些,会发人深思,给人启迪……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提示:这个题目较难,同学们的头脑被纷繁的事实搅乱了,陷进去跳不出来,找不出四件事的“头绪”(共同点)。
我们先用词句分析法,撮其重要字眼:“放水”、“灌水”、“删去”(枝蔓)、“加上”(辅助线)。
然后,再进一步分析在各句中相对列举的两种相反(但都正确)的做法,寻求异中之“同”——水缸里救人,必须破缸“放水”,而树洞里取球,得“灌水”让它浮起来;复杂的长句,“删去”枝蔓,便能突出主干;繁难的几何题,“加上”辅助线,才能找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它们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理出了“头绪”,找到四件事的共同点,跨过读懂原材料这道门槛,写这篇议论文就不难了。
[例题3] 1986年1月28日,载着七位宇航员作第十次飞行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发射73秒钟时凌空爆炸,从而酿成了美国宇航史上第一次空中失事的惨剧。
几天后,美国总统任命一个调查委员会负责事故原因的全面调查。
最终解开这一疑案的是一位物理学家费因曼教授。
当时,面对成吨的事故分析材料,当报告人无意中提到“密封圈有烧焦的痕迹”时,费因曼立刻把这句话紧抓不放,终于在一团乱麻中理出了丝头。
而这正是这次事故的主因。
请就此材料写一篇观点明确的议论文。
★提示:从“烧焦的痕迹”与航天飞机爆炸的关系分析,显而易见,这则材料说明了“小”与“大”的某种关系。
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部分同学的思路可能会立即与“从小事做起”的观点“接轨”,欣然下笔,却不知已经离题了。
正确的思路应该是:费因曼教授从报告人无意中提到的“密封圈有烧焦的痕迹”这点小事中,查出了这次事故的主因,完成了“美国宇航史上第一次空中失事”这桩震动全球的大事的原因调查,体现了费因曼教授从小事中发现大问题的卓越能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即小见大”。
我们还可以深入想下去:小中何以见大?怎样才能具备即小见大的眼力?[例题4] 二千多年前,埃及有位音乐家,名叫莫可里。
在一个盛夏的早晨,他在尼罗河边悠闲地散步。
偶然间,他的脚踢到了一个什么东西,发出一声铮然的好听的声音,他拾起来一看,原来是一块乌龟壳,壳内的空气受到激烈振动而共鸣,发出十分好听的声音。
莫可里拿着乌龟壳兴冲冲地急忙回到家里,再三端详,反复思考,根据乌龟壳的启示,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把小提琴。
★提示:世界上第一把小提琴的诞生,似乎是偶然的;但是,其他人为什么对这块乌龟壳视而不见,对它发出的声音充耳不闻,不能由此发明小提琴呢?因此,在音乐家莫可里的“偶然”之中,还包含着“必然”的因素,那就是他具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联想和创造的欲望。
“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一个人的成才、发展需要机遇,但不能消极地等待它的光临,而必须去积极地“准备”,去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才干。
只有这样,一旦机遇来临,你才能把握它;否则,只能眼睁睁地让机遇从你门前走过。
作文可以夹叙夹议,联系正反面例子,并分析原因,以此来论证观点。
[例题5] 丁公该不该杀据史书记载:丁公为项羽将,逐窘帝彭城西,帝急,顾谓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丁公引兵而还。
及项王灭,丁公谒见。
帝以丁公徇(示众)军营,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也。
”遂斩之。
曰:“使后为人臣无效丁公也。
”★提示:1、丁公不该杀⑴无丁公刀下留情,即无刘汉王朝,刘邦以怨报德,不合中国人之常情。
⑵刘邦将项羽失天下归咎于丁公,不合史实,昧着良心;即便史实如此,邦杀丁公亦属“炮打功臣”。
⑶即使丁公曾二心于项王,亦不能据此推断丁公一定会或将来会二心于刘邦。
邦杀丁公,完全是为了刘氏王朝,借丁公之头来威慑手下人臣,杀一儆百。
2、丁公该杀⑴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人的残忍,丁公在关键时刻放走刘邦,导致项羽自刎乌江,其罪不可饶恕。
⑵刘邦杀丁公有政治远见: a.身边不能留隐患。
b.政权始建,必须警告二心之人,表明君主态度。
c.杀叛将,使后人无敢仿效,有利形成忠君风尚。
从刘邦角度,从维护刚刚建立的封建王朝的角度,丁公该杀。
观点截然相反,却能自圆其说,源于复杂的人事本身的复杂性。
观点可谓见仁见智。
复杂的人事本身就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不同的人去看去评,结论就会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人从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去看去评,结论都有可能不同。
这正应了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所写到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例题6] 公仪休嗜鱼不受鱼西汉刘安所著《淮南子》中有这样一则故事:鲁相国公仪休喜吃鱼,各地官员纷纷送鱼投其所好。
但都被他一一谢绝。
他的门生莫名其妙,问到:“先生爱吃鱼,为何又把送到眼前的鱼拒之门外?”公仪休说:“恰恰因为我爱吃鱼,才不得不谨小慎微。
如果我来者不拒,说不定哪天会因徇私受贿丢官罢相,甚至性命难保。
那时,想吃鱼能吃上吗?现在我廉洁自律,奉公守法,保有鲁国相位,才可以常常吃到鱼。
”公仪休的话看似浅薄,实际上却说出了一个深刻的公私关系的道理。
★提示:1、可以论证廉洁自律必须从克服私欲做起。
2、可以论证为官者不徇私,不受贿,清风两袖,方可自保。
3、可以论证公和私、得和失的辩证关系。
[例题7] 巴顿将军毙驴开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著名的五星上将巴顿将军,以其泼辣严明的治军作风赢得了赫赫声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