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梗塞与脑出血的比较

脑梗塞与脑出血的比较

诊断原则:
一、脑梗塞:
1、60岁以上多发。

2、起病状态多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但也可以动态发病。

3、起病速度:发病后多有进展,十余小时或1~2天达到高峰。

临床上有患者数天至一周仍有进展。

4、高血压病史较少。

5、全脑症状较轻或无:患者无头晕、头痛、意识障碍等全脑症状。

6、意识障碍通常较轻或无。

7、神经体征:多为非均等性偏瘫,大脑中动脉分布区梗塞多表现为上肢瘫痪比下肢重。

8、头颅CT:脑实质内低密度灶。

但要区分责任与非责任病灶。

9、头颅MRI:弥散加权可清晰显示发病后超早期脑梗死病灶。

二、脑出血:
1、起病状态为动态起病。

2、起病速度:神经缺损的症状体征十分钟至数小时达到高峰。

3、全脑症状重:多伴有头痛、呕吐、嗜睡等高颅压症状。

4、意识障碍重。

5、基底节区出血多为均等性偏瘫。

6、头颅CT为高密度出血病灶。

如患者为颞叶出血,临床表现出颞叶受损的特点:1、感觉性失语;2、命名性失语;3、记忆力、情感等损伤。

治疗原则:
一、脑梗塞:
1、溶栓治疗:
静脉溶栓:急性脑梗死发病后4~5小时尽快静脉给予HPA治疗,严格按药物说明书筛选患者;无法使用HPA可考虑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

2、抗血小板治疗:
⑴不符合溶栓适应症且无禁忌症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尽早在48小时内给予口服阿司匹林,急性后期改为预防量。

⑵溶栓治疗者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应在溶栓24小时后使用。

⑶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者,可考虑选用氯吡格雷等血小板治疗。

3、抗凝治疗: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可给予抗凝治疗。

4、降纤治疗:对经过严格筛选的脑梗早期(12小时以内)且不适合溶栓的患者,特别是高纤维蛋白血症
患者,可选用降纤治疗。

二、脑出血:
1、止血治疗,常用于以下五种情况:
⑴超早期:如1~2小时到达医院。

⑵发病后血压特别高的患者:如收缩压超过200mmHg。

⑶一开始就用了甘露醇脱水治疗的。

⑷靠近脑室表面的。

⑸不规则出血。

2、脱水治疗:根据颅高压情况酌情给予2﹪甘露醇注射液125ml 每6~8小时1次,必要时可加用速尿注射液20~40mg 每8~12小时一次,与甘露醇交替使用。

颅高压不太重者可直接给予甘油果糖注射液250ml 日2次,脱水治疗。

3、脑保护治疗:常用药物有神经节苷脂、脑蛋白水解物、奥拉西坦等。

4、合理控制血压、消化道出血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