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考工记》当中提到的“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理解
关键词:
摘要:
正文:
《考工记》是我国已知的第一部系统的手工业著作。
是战国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
周秦至春秋战国时期,工艺制造在我国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甚至已有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完整的制造流程,古老的文献中囊括着先人的智慧,在当代,工艺美术事业飞速发展,展望未来的同时,我们同样应该回顾身后那些深深浅浅的脚印,旧日的经验可以给人们提供借鉴和创作的灵感,精湛的技艺和灵活多变的手法同样使人深思,许多古代的工艺美术作品也是今人的创造难以媲美的,因为一件好的作品需要诸多的条件方能成就,对这个问题,《考工记》做出了详尽的阐述。
其中“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观点,直接翻译之下译为:顺应自然规律,合理利用材料的性能,巧施工艺才能完成一件完美的作品。
这句话作为当时的设计原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传统技术中一个非常深刻的价值标准,“材美工巧”的理念对于之后中
国几千年的工艺美术史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对于历史书籍的研究不能只依靠于字词的翻译,需要结
合历史背景以及时代特征加以分析。
所以“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句话就有了更深层次的值得现代人探索的价值意义。
天时、地气在古代是人力所不能变更的,属于限制造物的客观因素,但材美、工巧便是可以人为影响的因素,材质的合适与否可以挑选,工巧
也因个人经验和悟性而提升,从而对于造物而言具有了更多
的主观能动性。
“天有时,地有气”不仅指应遵从自然规律,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取材和制作,还传达出我国设计哲学的诸多特点,包涵了工艺设计的时代特性以及阶级社会的传统性。
“材有美,工有巧”表达出古代设计中对材料的认识和把握是设计取巧的必要基础,匠人的创造能力和工艺技巧也是不可缺少的。
故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是一种古代对于“和”的理念的工艺阐述,是一种尚法天地,天人合一的设计观,注重内在统一、顺应大局、与自然相融合的设计思想。
古代设计到现代设计中,功能性和装饰性之间的争论始终存在,从工业革命之后,历经功能主义,再到功能主义美学思想的提出,后现代主义诞生,人类审美意识不断发展变化,从而呈现出设计的多样化,而考工记早已提出,要根据天时之变顺应天时变化发展才能作出好的设计品。
因地制宜的古代传统生活习惯中,地域的差异、地理条
件不同会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工艺设计也是深受其影响。
以建筑设计为例,中国南北建筑差别也很大,北方多穴居,是因为要适应北方气候条件,地下水位较深、降水少,土质常处于干燥状态,典型的建筑如陕北的窑洞.南方气候,较为潮湿,地下水位较高,就不适宜穴居,因此由巢居进化到地面建造房屋。
地域的差别,不同自然条件作用而产生不同的结果,在设计风格上往往大相径庭. 地理条件不同,导致人们的审美观念也有所差异,我国北方普遍粗犷豪放为美,而南方多以妩媚细致为美,因此人们在对待设计物品的评价上也不尽相同。
但无论其物品设计的风格特色,以及包含的民俗习惯,都是为了制作外观与功用相统一的物品,以顺应生产力的发展。
人类社会历史是不断前进、发展变化的,时代变更,社会的物质生产条件、思想观念、审美意识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人们的意识,而意识又反作用于生产力,设计的发展也是如此。
从原始社会的石器,陶器,奴隶社会的青铜器等,设计都是简洁明了,注重于用。
而封建社会的设计由于生产力的进步则是在用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美的享受和装饰的作用,工业社会以后材料的多样性,充分显现,各种合成材料为设计达到新的高度提供了物质保证。
设计产品的材料有的隐藏在产品的内部,不与人的感官直接接触,有的则显露在外表,以
他们特有的质感和加工处理后的表面效果,结合产品的结构特征,赋予产品的外在形式以不同的审美功能,因此材料是直接影响工艺品的因素。
有别于其他三类,工巧属于主观因素,不只局限于工匠的技艺,也包括对于工艺品的设计构思,强调人在整个设计建造环节中的作用。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以古人的智慧和经验论述了一个经久不变的道理,在产品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要有一个全面性的观点:时间、空间、材料、构思,四者缺一不可。
《考工记》从“和”的理念出发,再通过“和”的方法与手段,最后达到“和”的境界与效果,这正是其作者所信奉和追求的,也是我们今天在设计制作各种器物时所应坚持的原则。
它反映的是一个时代主流的工艺思想理论,这种“材美”“工巧”的原则至今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应将其与时代的新元素合并加以改造和发展,运用到当代的工艺美术创作中,从而令这种自远古流传下来的思想流传下去,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工艺美术史上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 《周礼译注》
[2]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中心,
[3] 张言梦,《略论戴震“考工记图”的编绘及其影响》,新美术
[4] 洪再新,《中国美术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5] 张洪亮,天时地气材美工巧——散论《考工记》的机械设计美学思想,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