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指标和参数验证
II 设计指标的协调与平衡
一、考虑现场系数(不考虑温度修正) 根据国外模型系数范围、课题试验的推荐——初步范围 1、典型结构损坏类型控制 A、半刚性基层 沥青层疲劳损坏N1 半刚性基层疲劳损坏N2 保证N1 >N2,否则增加系数K1,不一定K1,AC,或K1,BC B、柔性基层 沥青层疲劳损坏N1 粒料层和土基总体永久变形N3 N1、N3的大小不确定,找到厚度或结构控制的界限 增加系数K1,不一定K1,AC,或K1,SG C、沥青碎石基层(做特殊结构,验证) D、考虑国外设计方法结论(整体应用)、我国规范(完成)支撑;
I 典型结构和损坏类型的提炼和确认
典型结构的进一步调研、总结:
结构层次、厚度、材料等
损坏类型的进一步调研、总结:
仅针对结构损坏类型(车辙、低温缩裂另计) 仅定义3种:沥青层疲劳、基层疲劳、整体变形
I 典型结构和损坏类型的提炼和确认
半刚性基层?
沥青混凝土面层 无机结合料处治基层 粒料底基层 土基 Ⅰ-A Ⅰ-B 沥青混凝土面层 无机结合料处治基层 无机结合料处治底基层 土基
基于多指标的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研究
设计指标协调与平衡及设计方 法验证研究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2014-12-30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任重道远,时不我待
汇报内容
1 总体思路 2 任务分工和时间安排
1 总体思路
I 典型结构和 损坏类型的提 炼和确认 II 设计指标的协调、平衡 I 设计参数和 指标模型的基 本分析验证
I 设计参数和指标模型的基本分析验证
针对参数和模型本身的单独分析
结构设计参数
沥青层动态压缩模量 半刚性基层模量:衰变后的 有效模量 粒料和土基回弹模量
结构计算模型
沥青层疲劳 半刚性基层疲劳 粒料层和土基顶面压应变
结构设计参数
先仅考虑材料参数; 交通参数:标准轴载作用次数 气候参数:温度修正系数、湿度修正系数,结合协调分析进行;
任务分工和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安排
二、公规院: 1、典型结构和损坏类型的提炼和确认 A、不作为工作重点; B、根据前期已有成果,可开展工作!
任务分工和时间安排
二、公规院: 2、设计参数和指标模型的基本分析验证 A、半刚性基础模量范围、各个结构层适用的模量比,是重点; B、沥青层疲劳模型的选定、模式系数的确定是重点; C、提出模量范围、提出基本预估模型 ——已有部分基础,8月底完成! ——尽量提前,8月底之前,提交给各个院所试用! ——召开会议,交流成果、明确思路
I 设计参数和指标模型的基本分析验证
基本原则: 1、沥青层模量、粒料层和土基模量已经基本确定,主要确定半刚性 基层的模量范围及与上下层的模量比;
2、因不考虑温度系数、现场系数、可靠度系数等,设计指标模型 (室内模型)的验证仅仅是验证模型的指数、变化规律、敏感性,与 国外模型的差异;其指数由于直接从试验获得,如无特殊情况,一般 不予调整;
结构计算模型
半刚性基层疲劳损坏 1、与上一课题结果的对比分析(完成部分); 2、与国外其它模型的对比分析(完成部分) A 南非、法国、AASHTO2002 B、室内模型分析,模量、厚度、其它参数的敏感性 C、变量的指数与国外模型的对比 3、确定选用的半刚性基层疲劳模型(不考虑现场系数、可靠度系 数),按材料不同
汇报内容
1 总体思路 2 任务分工和时间安排
任务分工和时间安排
一、几家院所:
1、典型结构和损坏类型的提炼和确认(重点)
A、典型结构组合(各自地区或项目区) B、损坏类型调研(支持三种典型损坏,同时包括车辙、低温缩 裂); C、结构计算分析的参数(交通荷载、材料类型、气候条件、水文 湿度条件) ——已有基础,根据思路整理、完善过程,8月中上旬完成! ——各个院所分报告,可汇总至白主任(结合其它省份的调查,规范 要求),形成总体的典型结构和损坏类型!8月底完成!
I 典型结构和损坏类型的提炼和确认
1 调研的范围,可包括福建、广东、贵州 2 调研的损坏类型最好支持上述三种损坏 3 已经完成构架,仅补充、梳理; 4 几家院所为主,白主任(汇总)结合规范课题 (其它省区); 5 不影响参数和指标的验证,平行进行;
1 总体思路
I 典型结构和 损坏类型的提 炼和确认 II 设计指标的协调、平衡 I 设计参数和 指标模型的基 本分析验证
损坏类型:定义为半刚性基层的疲劳损坏!
1、直接使用衰变模量(有效模量); 2、不再考虑半刚性基层碎裂后的沥青层寿命;
I 典型结构和损坏类型的提炼和确认
柔性基层?
沥青混凝土面层 沥青处治基层 粒料底基层 土基 沥青混凝土面层 沥青处治基层 无机结合料处治底基层 土基 Ⅱ-B
Ⅱ-A
沥青混凝土面层
沥青处治基(底)层 土基 Ⅱ-C
任务分工和时间安排
一、几家院所: 3、设计指标的协调、平衡 A、使损坏类型与本地区调研情况相符; B、使不同等级下的预估厚度与本地区使用情况相符; C、考虑本地区的温度系数、湿度系数; D、提出调整系数; ——8月底前,公规院提供验证后的参数、基本模型; ——9月初,各单位保证开展工作! ——9月底,和公规院初步沟通一次(提交书面+电话) ——10月底,集中会议初步沟通; ——11月底,就沟通情况和一个月进展沟通(提交书面+电话) ——12月底会,11月完善后,最终结果!
2、代表地区、典型结构的验算 A、选取相应地区的气候、水文资料,分析温度系数、湿度系数的 加入所带来的损坏类型、厚度范围是否变化,变化的程度; B、具体的修正过程,重复第一步,考虑修正系数K2
II 设计指标的协调与平衡
三、可靠度系数
1、各个模型的统计结果-Kr 室内预估模型预估结果与实际室内疲劳次数的偏差-标准差 2、把K1、K2整合入Kr,形成最终的修正系数KR,完成协调、平衡!
材料参数验证分析包括三部分: 1、室内试验方法、数据的可靠性、重现性(几家院所分别报告); 2、参数预估模型的分析(数值、国外模型) 3、参数的协调性,结构分析的响应(三个参数作用)
结构设计参数
沥青层动态模量 1、室内试验数据的可靠性、重现性(完成); 2、参数预估模型的分析(完成) 3、参数的协调性,结构分析的响应: A、基本确定为动态压缩模量(试验决定,误差通过最终修订消除) B、协调的重点是与半刚性基层、粒料基层的模量比 模量比范围与国外设计方法的差别; 差别对力学响应指标的影响、敏感性; 对损坏预估模型影响、敏感性(模型采用一般型式即可); 要考虑损坏类型的控制(要与指标的平衡共同考虑) 确定合适的模量范围、模量比范围
3、前期工作已大部分进行,仅对增补、调整的模型进行代入式验证;
1 总体思路
I 典型结构和 损坏类型的提 炼和确认 II 设计指标的协调、平衡 I 设计参数和 指标模型的基 本分析验证
II 设计指标的协调与平衡
• 1、各个模型实际现场系数(来源于国外各模型对比、课题的实 际推测) 一、考虑 • 2、典型结构——损坏类型和预估厚度双重控制,如不满足要求, 现场系数 增加临时系数K1;
• 1、温度修正系数同国外设计方法的类比,AI、Shell、SHRP 二、考虑 • 2、考虑温度修正系数、湿度系数后,典型地区典型结构的损坏类型是否变 温度系数、 化、预估厚度是否变化(地区范围之内); 湿度修正 • 3、如损坏类型和厚度范围有变化,则增加临时系数K2; 系数 • 1、考虑各个预估模型的统计结果; 三、考虑 可靠度系 • 2、把临时系数K1、K2与可靠度系数整合为一个系数KR; 数
结构计算模型
粒料层和土基顶面压应变 1、与国外其它模型的对比分析(完成部分) A、AI、Shell B、室内模型分析,模量、厚度、其它参数的敏感性 C、变量的指数与国外模型的对比
2、确定选用的粒料层和土基总体变形模型(不考虑现场系数、温度、 湿度修正系数、可靠度系数); A、对应的保证率; B、对应的总体永久变形标准;
II 设计指标的协调与平衡
二、温度系数、湿度修正系数的加入 1、本课题温度、湿度修正系数的评估 A、温度修正系数 AI、Shell当量温度系数(结合课题模型,包括疲劳和变形) SHRP当量温度系数(疲劳) 有工作基础 B、湿度修正系数 已完成部分,确定结论
II 设计指标的协调与平衡
二、温度系数、湿度修正系数的加入
结构设计参数
半刚性基层动态模量 1、室内试验数据的可靠性、重现性(完成); 2、参数预估模型的分析(国内外数值范围、已完成部分) 3、参数的协调性,结构分析的响应: A、动态弯拉模量衰变后的有效模量 B、协调的重点是与沥青层、粒料底基层或土基的模量比 模量比范围与国外设计方法的差别; 差别对力学响应指标的影响、敏感性; 对损坏预估模型影响、敏感性(模型采用一般型式即可); 要考虑损坏类型的控制(要与指标的平衡共同考虑) 确定合适的模量范围、模量比范围
II 设计指标的协调与平衡
一、考虑现场系数(不考虑温度修正)
2、典型结构厚度控制 A、半刚性基层 不同等级下各典型结构沥青层厚度(确定) 推求的半刚性基层厚度满足典型结构范围 增加或调整系数K1,BC B、柔性基层 不同等级下各典型结构层粒料层厚度(确定) 推求沥青层厚度满足典型结构范围 增加或调整K1,AC,或K1,SG C、沥青碎石基层(做特殊结构,验证,推求沥青层厚度) D、考虑国外设计方法结论(整体应用)、我国规范(完成)支撑;
损坏类型:定义为沥青层疲劳损坏和整体变形! 1、沥青碎石模量重新评估; 2、沥青碎石的疲劳重新评估;
I 典型结构和损坏类型的提炼和确认
柔性基层?
沥青混凝土面层 粒料基层 粒料底基层 土基 Ⅲ-A Ⅲ-B 沥青混凝土面层 粒料基层 无机结合料处治类底基层 土基
损坏类型:定义为沥青层疲劳损坏和整体变形!
结构计算模型
沥青层疲劳损坏 1、常应变模式已分析(完成); 2、常应力模型的分析 A、室内模型分析,模量、厚度、其它参数的敏感性 B、变量的指数与国外模型的对比 C、弯拉模量和压缩模量下,规律是否有奇异性 如无,则基本确定为动态压缩模量(试验决定,误差通过最终修 订消除); 3、模式转换系数的分析 MF和h两种关系的对比优劣,确定某一种; 对MF和h转换系数进行评估,其反映厚度的趋势是否合理 确定选用的沥青层疲劳模型(不考虑温度系数、现场系数、可靠 度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