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剖学 15中枢神经系统习题解析

解剖学 15中枢神经系统习题解析

中枢神经系统1脊髓的位置(B )A 、几乎与椎管同长B 、上端于枕骨大孔续延髓C 、成人下端至第一骶椎下缘D 、小元下端平第3 骶椎E 、脊髓末端膨大称腰髓膨大2脊髓(C )A 、成人从枕骨大孔延伸到第2 腰椎下缘B 、在胸段大部分有侧角C 、有31 个节段D 、背侧有一条深的后正中裂E 、在新生元下端平齐第1 腰椎下缘3成人脊髓下端平齐(D )A 、第1 骶椎水平B 、第2 腰椎下缘水平C 、第3 腰椎与第4 腰椎之间D 、第1 腰椎下缘水平E 、第1 骶椎下缘水平4有关脊髓的外形说法,错误的是(D )A 、脊髓第四颈节段至第一胸节段为颈膨大B 、脊髓第二腰节至第三骶脊髓节为腰髓膨大C 、脊髓的末端称脊髓圆锥D 、脊髓后正中沟有后根附着E 、脊髓的前正中裂比后正中沟深5成人脊髓的终丝(D )A 、全长被硬脊膜包裹B 、附着于骶骨的背面C 、内有神经细胞D 、在第2 骶椎水平以下被硬脊膜包裹,向下止于尾骨背面E 、在第2 腰椎处出硬脊膜,止于第2 骶骨背面下缘6何处损伤可伤及脊髓骶段(A )A 、第1 腰椎B 、第2 腰椎C 、第5 腰椎D 、第1 、2 骶椎E 、第3 腰椎7 第7 颈脊髓节平对(B )A 、第4 颈椎体B 、第5 颈椎体C 、第6 颈椎体D 、第7 颈椎体E 、第1 胸椎体8马尾主要由(E )A 、胸、腰脊神经根形成B 、胸、骶脊神经根组成C 、胸、尾脊神经根组成D 、胸、腰、骶、尾脊神经根组成E 、腰、骶、尾脊神经根组成9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应在哪个棘突间隙(C )A 、第于二胸椎与第一腰椎棘突间隙B 、第一腰椎与第二腰椎棘突间隙C 、第三腰椎与第四腰椎棘突间隙D 、第五腰椎与第一骶椎棘突间隙E 、骶管裂孔处10胶状质属于脊髓灰质何层内的结构(B )A 、板层IB 、板层IIC 、板层IIID 、板层IVE 、板层V11后角固有核是何板层的细胞群(C )A 、板层I 和板层IIB 、板层VIIIC 、板层III 和板层IVD 、板层V 和板层VIE 、板层VII12右侧颈5 一胸2 后角受损时产生(D )A 、病变水平以下的对侧肢体所有感觉缺失或减退B 、病变水平以下同侧肢体所有感觉缺失或减退C 、右上肢所有感觉减退或缺失D 、右上肢痛、温觉减退或缺失而触觉和深感觉保留E 、左上肢痛、温觉减退或缺失而触觉和深感觉保留13脊髓内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所在部位是(B )A 、后角固有核B 、中间外侧核C 、骶中间外侧核D 、胸核E 、中间内侧核14脊髓的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B )A 、胸核B 、中间外侧核C 、骶中间外侧柱D 、中间内侧核E 、网状结构15关于脊髓中间外侧核的描述,错误的是(D )A 、它形成灰质的侧角B 、存在于脊髓的胸段和上腰段C 、它是由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组成D 、发出的纤维经前根、灰交通支入交感干E 、细胞属中、小型,比前角运动神经元小16脊髓的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E )A 、全部骶节中B 、骶1 一3 节中C 、胸部和腰部脊髓侧角D 、腰2 一4 节中E 、骶2 一4 节中17骶副交感核(C )A 、Ll 一S1 节段,板层vII 外侧部B 、S1 一S3 节段,板层VII 内侧部C 、S2 一S4 节段,板层VII 外侧部D 、S3 一C0 节段,板层VII 内侧部E 、T12 一S5 节段,板层VII 外侧部18脊髓骶节(E )A 、有薄束和楔束B 、有楔束无薄束C 、没有皮质脊髓侧束D 、有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E 、有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19薄束(A )A 、是后根内侧部的粗纤维,在同侧后索内的延续B 、由同侧第四胸节以上的脊神经节细胞的轴索构成C 、传导来自同侧上半身的本体感觉D 、传导来自对侧下半身的本体感觉E 、传导对侧下半身的精细感觉20楔束(C )A 、脊髓全长的后索均有B 、传导下肢的深部感觉和精细触觉C 、楔束纤维上行至同侧楔束核内交换神经元D 、一侧脊髓损伤将出现对侧深部感觉障碍E 、于上沐隋洲21关于楔束哪一种说法错误(A )A 、楔束贯穿整个脊髓全长B 、在延髓内交换神经元C 、在脊髓后索内上升D 、在第4 胸节以上位于薄束的外侧E 、传递上肢的深部感觉和精细触觉22脊髓后索受损时(C )A 、闭眼能确定关节的位置B 、闭眼能维持身体直立不摇晃C 、闭眼不能确定各关节的位置D 、闭眼能指鼻准确E 、受损的对侧有痛觉障碍23一侧颈段脊髓后索损伤可造成(A )A 、肢体深感觉丧失B 、对侧肢体深感觉丧失C 、侧肢体触觉丧失D 、侧肢体疼觉、温度觉丧失E .对侧肢体疼觉、温度觉丧失24脊髓第2 胸节右侧后索损伤后出现(C )A 、半身乳头平面以下深部感觉和精细触觉丧失B 、乳头平面以下痛、温度觉和粗略触觉丧失C 、半身胸骨角平面以下深部感觉和精细触觉丧失D 、半身胸骨角平面以下痛、温度觉和粗略触觉丧失E 、上述情况均不对25脊髓小脑后束(D )A 、终止于丘脑腹后核B 、传导深部感觉和痛、温、触觉冲动C 、位于脊髓全长D 、传导非意识性的深部感觉冲动E 、在脊髓位于脊髓丘脑侧束的内侧26有关脊髓小脑后束的叙述何者错误(D )A 、位于外侧索周边的后部B 、主要起自同侧的背侧核C 、经小脑下脚终于小脑皮质D 、起自对侧后角固有核E 、仅见于L2 以上的脊髓节27脊髓丘脑侧束(E )A 、位于前索内B 、传递精细触觉C 、位于外侧索后半部D 、位于后索前半部E 、传递痛温觉信息28脊髓丘脑侧束(C )A 、起始细胞在脊神经节内B 、主要由不交叉的纤维组成C 、终止于丘脑膜后外侧核D 、位于脊髓小脑前束的外侧E 、发纤维至小脑29节段型分布的痛温觉障碍,无深感觉和触觉障碍,病变部位在(D )A 、后根B 、后角C 、脊神经节D 、脊髓丘脑侧束E 、脊髓丘脑前束30脊髓断面内经白质前连合交叉到对侧的有(B )A 、皮质脊髓侧束B 、脊髓丘脑束C 、薄束D 、楔束E 、红核脊髓束31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形成的纤维束是(D )A 、皮质脊髓侧束B 、皮质脊髓前束C 、红核脊髓束D 、脊髓丘脑束E 、薄、楔束32人颈5 一胸2 的脊髓白质前连合受损时出观(B )A 、双上肢所有感觉缺失或减退B 、双上肢痛温觉缺失或减退而深感觉和触觉保留C 、病变平面以下躯体所有感觉缺失或减退D 、病变平面以下躯体痛、温觉减退,而深感觉和触觉保留E 、一侧上肢所有感觉缺失33觉纤维在脊髓丘脑束中的排列是(C )A 、按骶、腰、胸、颈次序,由前向后B 、按骶、腰、胸、颈次序,由后向前C 、按颈、胸、腰、骶次序,由内向外D 、按骶、腰、胸、颈次序,由内向外E 、以上均不对34脊髓侧束(B )A 、在脊髓侧索前部下行B 、起源于大脑中央后回C 、属于锥体外系D 、终于同侧灰质板层,IV 一IX 内的神经细胞E 、大多数纤维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前角细胞35质脊髓侧束(B )A 、所含的纤维全部直接与前角运动细胞发生突触联系B 、部分纤维通过中间神经元与前角运动细胞联系C 、主要由不交叉纤维组成D 、一般只下达脊髓的胸段E 、无上述情况36皮质脊髓侧束(C )A 、为同侧大脑皮质运动区来的纤维B 、位于脑桥被盖部C 、位于脊髓的侧索内D 、仅见于脊髓的颈、胸段E 、此束损伤时出现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症状37脊髓侧索,可导致切断部位以下(D )A 、同侧随意运动丧失B 、同侧随意运动及深、浅部感觉丧失C 、同侧键反射消失,触觉和压觉丧失D 、同侧随意运动丧失及对侧痛、温度觉障碍E 、同侧痛、温度觉全部丧失38脊髓侧束内大纤维排列顺序由内向外依次为(A ) A颈胸腰骶B胸颈腰骶C胸腰骶颈D骶颈胸腰E 骶腰胸颈39下列何纤维不是脊髓前索内的纤维束(D )A 、前庭脊髓束B 、顶盖脊髓束C 、内侧纵束D 、红核脊髓束E 、皮质脊髓侧束40脊髓的描述,错误的是(C )A 、脊髓具有传导兴奋的功能,是低级反射中枢B 、脊髓后索的纤维束传导同侧的深部感觉冲动C 、侧索中仅包括感觉纤维束D 、成人腰髓平对第10 一12 胸椎E 、椎管内的马尾围绕终扮41下述有关脊髓的描述,错误的是(E )A 、脊髓颈段和上胸段的后索可分成薄束和楔束B 、颈和腰骶膨大内灰质柱最粗大C 、骶段内灰质比白质的含量大D 、颈段的特点是体积较大和白质较多E 、全部胸、腰段都有侧角42脊髓半横断后,在断面以下出现(B )A 、同侧粗触觉丧失B 、同侧深部感觉丧失C 、同侧痛、温度觉丧失D 、对侧肢体随意运动丧失E 、无上述情况43脊髓前角损伤可造成(A )A 、侧肌张力降低,键反射消失或减弱B 、侧肌张力降低,键反射消失或减弱C 、侧肌张力增强,键反射亢进D 、侧肌张力增强,键反射亢进E 、上述情况均不对44脑桥和小脑(D )A 、前脑发育演化而成B、中脑演化而成C、由末脑演化而成D 、由后脑演化而成E、以上都不是45舌下神经三角(E )A 、于界沟外侧B 、于面神经丘上方C 、位于髓纹上方D 、位于前庭区内E 、位于迷走神经三角内上方46延髓前正中裂两旁的隆起是(D )A 、面神经丘B 、薄束结节C 、楔束结节D 、锥体E 、无上述情况47延髓前正中裂两侧的隆起是(A )A 、锥体B 、橄榄C 、薄束结节D 、楔束结节E 、听结节48在延髓前外侧沟出脑的神经是(C )A 、VI、VII、VIII脑神经B 、VI脑神经C 、XII脑神经D 、IX 、X 、X I脑神经E 、VII、VIII脑神经49不与延髓相连的脑神经有(E )A 、副神经B 、迷走神经C 、舌下神经D 、舌咽神经E 、三叉神经50从延髓脑桥沟出入脑的神经,自内向外分别为(B )A 、展神经、面神经B 、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C 、展神经、面神经、前庭神经D 、面神经、前庭蜗神经E 、前庭蜗神经、面神经、展神经51在延髓脑桥沟附着的脑神经,从外侧向内侧有(E )A 、迷走神经、舌咽神经、前庭蜗神经B 、舌咽神经、前庭蜗神经、面神经C 、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D 、面神经、展神经、三叉神经E 、前庭蜗神经、面神经、展神经52从橄榄后沟出入脑的神经从上向下是(D )A 、舌咽神经、迷走神经B 、迷走神经、副神经C 、副神经、舌下神经D 、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E 、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53从锥体与橄榄之间的沟出脑的神经是(D )A 、舌咽神经B 、迷走神经C 、副神经D 、舌下神经E 、展神经54三叉神经根位于(D )A 、脑桥小脑三角处B 、延髓脑桥沟处C 、脚间窝处D 、脑桥基底部与小脑中脚交界处E 、以上都不是55面神经丘深部为(B )A 、面神经核B 、展神经核C 、舌下神经核D 、迷走神经背核E 、孤束核56左侧偏瘫、右侧外展神经麻痹和右面神经周围性麻痹时,病变部位在(C )A 、右内囊B 、右中脑C 、右桥脑D 、右延髓E 、左延髓57出脚间窝的脑神经是(B )A 、滑车神经B 、动眼神经C 、展神经D 、面神经E 、三叉神经58动眼神经副核发纤维支配(E )A 、舌下腺,颌下腺B 、腮腺C 、泪腺D 、胸腹腔脏器E 、睫状肌,瞳孔括约肌59发自脑干背侧的脑神经是(D )A 、舌下神经B 、前庭窝神经C 、面神经D 、滑车神经E 、舌咽神经60第四脑室正中孔位于(C )A 、上髓帆B 、下髓帆C 、第四脑室脉络组织上D 、第四脑室脉络组织丛E 、第四脑室外侧隐窝尖端61第四脑室(D )A 、位于延髓、脑桥和中脑之间B 、经室间孔与侧脑室直接相通C 、底由后髓帆和第四脑室脉络组织组成D 、经正中孔和外侧孔通入小脑延髓池E 、无上述情况62一般躯体运动核不包括(C )A 、动眼神经核B 、滑车神经核C 、面神经核D 、展神经核E 、舌下神经核63舌下神经纤维(A )A 、行于内侧丘系与下橄榄核之间B 、行于小脑下脚与三叉神经脊束核之间C 、行于下橄揽核与脊髓丘脑侧束之间D 、交叉至对侧出延髓E 、自橄榄后沟发出64不属特殊内脏运动核是(B )A 、三叉神经运动核B 、滑车神经核C 、面神经核D 、副神经核E 、疑核65属于一般内脏运动核是(B )A 、孤束核B 、迷走神经背核C 、黑质D 、面神经核E 、副神经66位于脑干内的一般内脏运动核为(B )A 、动眼神经核、迷走神经背核、疑核B 、上泌涎核、下泌涎核、迷走神经背核C 、孤束核、迷走神经背核、疑核D 、孤束核、迷走神经背核、动眼神经核E 、面神经核、迷走神经背核、动眼神经核67支配心脏的副交感节前纤维的胞体位于(B )A 、动眼神经副核B 、迷走神经背核C 、孤束核D 、下泌涎核E 、以上都不是68脑桥内与迷走神经背核属于同一功能的核团是(A )A 、上泌涎核B 、下泌涎核C 、展神经核D 、面神经核E 、三叉神经脑桥核69脑桥内的脑神经核(B )A 、脑桥核B 、面神经核C 、上橄榄核D 、迷走神经背核E 、下泌涎核70与面神经有关的核团是(D )A 、三叉神经脑桥核B 、下泌涎核C 、疑核D 、孤束核E 、无上述核团71面神经内含有起自(B )A 、红核的纤维B 、下泌涎核的纤维C 、下橄榄核的纤维D 、上泌涎核的纤维E 、上橄榄核的纤维72疑核是(D )A 、一般内脏运动核B 、特殊内脏感觉核C 、躯体运动核D 、特殊内脏运动核E 、一般躯体感觉核73疑核发出的纤维加入(A )A 、舌咽神经B 、舌下神经和副神经C 、前庭蜗神经D 、面神经和迷走神经E 、无上述神经74下泌涎核发出纤维加入(E )A 、面神经B 、三叉神经C 、迷走神经D 、舌下神经E 、无上述神经75上泌涎核发出纤维参与组成(B )A 、舌咽神经B 、面神经C 、迷走神经D 、动眼神经E 、副神经76孤束核接受的神经纤维来自(C )A 、V 、VI和X 对脑神经B 、VII、X 和X I对脑神经C 、VII、IX 和X 对脑神经D 、IX 、X 和XI对脑神经E 、V 、IX 和X 对脑神经77位于脑桥内的核团是(A )A 、面神经核B 、孤束核C 、动眼神经核D 、下泌涎核E 、疑核78延髓内有(C )A 、三叉神经运动核B 、上泌涎核C 、薄束核D 、展神经核E 、面神经核79在延髓横越中线的神经纤维是(A )A 、橄榄小脑纤维B 、前庭脊髓束C 、红核脊髓束D 、脊髓丘脑束E 、无上述纤维束80脑桥核(B )A 、位于脑桥被盖部B 、位于脑桥基底部C 、接受来自锥体束的纤维传递来的信息D 、发出纤维参与形成小脑上脚E 、接受来自小脑皮质的运动信息81下列哪些核与小脑联系(E )A 、下橄榄核B 、胸核C 、脑桥核D 、前庭神经核E 、以上都是82位于中脑顶盖的结构是(E )A 、红核B 、黑质C 、动眼神经核D 、内侧膝状体E 、上丘83顶盖前区(A )A 、位于中脑和间脑交界处,导水管周围灰质的背外侧B 、接受外侧丘系的纤维C 、接受来自内侧丘系的纤维D 、发纤维支配同侧的动眼副核E 、发纤维支配双侧眼球外直肌84参与瞳孔对光反射的结构是(C )A 、红核B 、黑质C 、顶盖前区D 、下丘E 、上丘85顶盖前区参与完成(E )A 、痛觉反射B 、听觉反射C 、角膜反射D 、触觉反射E 、瞳孔对光反射86脑干内的非脑神经核是(C )A 、动眼神经核B 、动眼神经副核C 、红核D 、展神经核E 、三叉神经运动核86中脑内有以(A )A 、红核B 、面神经核C 、三叉神经脊束核D 、孤束核E 、展神经核87内侧丘系(E )A 、纤维来自同侧的薄束核和楔束核B 、终于背侧丘脑内侧核群C 、锥体束的腹侧D 、在中脑位于红核的内侧E 、是传递来自对侧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88外侧丘系(D )A 、经延髓、脑桥和中脑外侧上行B 、终于上丘C 、终于外侧膝状体D 、终于下丘中央核E 、上述都不对89有关外侧丘系,错误的描述是(D )A 、起始于蜗背侧核和蜗腹侧核B 、传导听觉冲动C 、有上橄榄核的纤维参加D 、全部由对侧的蜗神经核发出的轴突形成E 、经过下丘中央核90邻接延髓正中线的结构是(B )A 、孤束B 、内侧纵束C 、前庭脊髓束D 、迷走神经背核E 、无上述结构91三叉丘系(B )A 、是同侧三叉神经脊束核和部分三叉神经脑桥核发出的纤维B 、是对侧三叉神经脊束核和部分三叉神经脑桥核发出的纤维C 、是三叉神经脊束纤维的直接延续D 、大部分纤维传导同侧头面部的痛温触觉信息E 、该系在内侧丘系的腹侧上升92位于脑桥基底部的结构是(E )A 、脊髓丘脑侧束B 、内侧丘系C 、红核脊髓束D 、顶盖脊髓束E 、皮质脊髓束93网状结构的内侧核群不包括(C )A 、腹侧网状核B 、巨细胞网状核C 、小细胞网状核D 、脑桥尾侧网状核E 、脑桥嘴侧网状核94有关网状结构,错误的描述是(D )A 、网状结构存在于整个脑干内B 、网状结构内有很多核团C 、脊髓也有网状结构D 、与上行和下行传导束无联系E 、网状结构是中枢感觉系内的个重要整合结构95在延髓何段横切面能看到簿束核和楔束核(D )A 、平锥体交叉价段横切面B 、橄榄上部横切面C 、橄榄中部横切面D 、内侧丘系交叉阶段横切面E 、延髓与脊髓延续处横切面96锥体交叉(D )A 、是感觉传导束的主要交叉B 、位于脑桥腹侧C 、位于中脑脚底D 、是皮质脊髓束的交叉纤维E 、是痛觉传导束的交叉97内侧丘系交叉(D )A 、位于延髓的最下端B 、交叉的纤维约占80 %C 、交叉纤维来自三叉神经脊束核D 、交叉后的纤维上行终于同侧背侧丘脑E 、传递深部感觉和粗触觉冲动98锥体交叉和内侧丘系交叉(A )A 、位于延髓内,内侧丘系交叉位置较高B 、位于延髓内,锥体交叉位置较高C 、在延髓内位于同一平面D 、分别位于脑桥和延髓内E 、无上述情况99关于内侧丘系在脑干各部内的位置描述何者是错误的(B )A 、在延髓位于中线和下橄榄核间,锥体背侧B 、发出该束神经纤维的细胞体位于同侧薄束核和楔束核内C 、内侧丘系在脑桥经过斜方体D 、内侧丘系的纤维在中脑上丘位于红核背外侧E 、内侧丘系向上终于丘脑腹后外侧核100属于脑干的网状结构的核团有A 、楔束核B 、楔形核C 、楔束副核D 、臂旁核E 、中缝核102第I 躯体运动区位于(A )A 、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B、额中回后部C 、额下回后部D 、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E、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103人体的运动功能位置在前中央回的排列是(C )A 、头面在上部,下肢在下部B 、躯体在上部,头面在下部C 、下肢在上部,头面在下部D 、头面在上部.上肢在下部E 、上述排列均不对104视觉区位于(E )A 、额中回后部B 、额下回后部C 、扣带回后部D 、海马回后部E 、距状沟上、下的枕叶皮质105运动性失语,其病变部位在(C )A 、左侧大脑半球B 、右侧大脑半球C 、主侧(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D 、角回E 、第一、二颞回后部106视觉性语言中枢位于(C )A 、优势半球的中央前回B 、优势半球的额中回后部C 、优势半球的顶叶角回D 、优势半球的顶叶缘上回E 、优势半球的BlDca 回107关于大脑皮质机能定位区不正确的描述是(C )A 、视区在枕叶的(B : Ddmann ) 17 区B 、听区在颞横回(B : Ddmann ) 41 、42 区C 、手的躯体运动区在中央前回下部D 、脚的躯体运动区在中央旁小叶前部E 、运动性语言中枢在额下回后部108关于基底核的正确描述是(C )A 、又称新纹状体B 、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和杏仁体C 、是大脑髓质中的灰质块D 、包括纹状体,屏状核E 、参与组成边缘系统109内囊位于(C )A 、豆状核与丘脑之间B 、豆状核与尾状核之间C 、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D 、豆状核与屏状核之间E 、豆状核、尾状核与屏状核之间110不通过内囊后肢的纤维束是(A )A 、额桥束B 、听辐射C 、丘脑皮质束D 、皮质脊髓束E 、视辐射111左侧内囊膝部损伤可出现(C )A 、右侧肢体瘫痪B 、左侧肢体瘫痪C 、伸舌偏向右侧D 、口角偏向右侧E 、右侧额纹消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