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艺术课程论文

公共艺术课程论文

公共艺术课程论文题目:《》课程名称:中国绘画鉴赏上课时间:2015-2016 学年 1 学期学生姓名:学号:院系:专业年级:任课教师:庞先超职称:讲师论文基本格式要求:1、内容摘要、2、关键词3、正文4、引用文献5、字数不少于3000字。

6、文章题目:三号黑体加粗居中;正文:五号宋体,1.5倍行距;一级标题:四号宋体居中,以此类推;引用文献:小五号宋体。

论文范例关于顾恺之人物画再认识冀娜摘要:通过对顾恺之身平和作品的介绍以及他的中国人物画对我国书画作品的影响力,可以看出中国人物画发展至今日,何去何从一直是当今画家们所思索的问题.传统中国画的辉煌都已成为历史,中国画只有超越前人和古人,才能延续和发展,建立新的现代意识是发展和改良中国人物画的主要途径.关键字:顾恺之;人物画;艺术风格一、关于顾恺之人物简介东晋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

字长康,小字虎头。

顾恺之(约345-406)东晋画家。

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曾为醒温及殷仲堪参军,义熙(405-418)初任。

刘裕北伐南燕,恺之为作《祭牙(旗)文》。

多才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尝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

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

画人注重点睛,自云传神写照,尽在阿堵(即这个,指眼珠)中。

尝为裴凯画像,颊上添三毛,而益觉有神。

在建康瓦棺寺绘《维摩诘像》壁画,光彩耀目,轰动一时。

后人论述他作画,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

把他和师法他的地朝宋际探微并称顾陆,号为密体,以区别于南朝梁张僧繇、唐吴道子的疏体。

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其中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对中国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存世的《女史箴图》传是早期的摹本,内容绘写西晋张华所撰约束宫廷嫔妃的教诫。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被英军从清宫劫去,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

所传顾的另一作品《女史箴图》,乃宋人所作。

顾恺之的绘画在当时享有极高的声誉。

谢安曾惊叹他的艺术是“苍生以来未之有也!”他封了一橱自己的作品存在桓玄处,竟被桓玄从橱后全部窃去,以致引起他的惊喜:“妙画通灵,变化而去,亦犹人之登仙。

”他曾为南京瓦棺寺绘壁画募得巨款的故事,可见他的绘画之吸引力,修建瓦棺寺时他认捐了百万钱,就在庙里用一个月的时间闭户画了一幅维摩诘,画完之后,要点眸子,乃提出要求:第一天来看的人要施舍十万,第二天来看的人施舍五万,第三天的随意。

据说开门的一刻,那维摩诘像竟“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得百万钱。

顾恺之的作品,据唐宋人的记载,除了一些政治上的名人肖像以外,也画有一些佛教的图像,这是当时流行的一部分题材。

另外还有飞禽走兽,这种题材和汉代的绘画有联系。

他也画了一些神仙的图像,因为那也是当时流行的信仰。

而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画了不少名士们的肖像。

这就改变了汉代以宣扬礼教为主的风气,而反映了观察人物的新的方法和艺术表现的新的目的,即:离开礼教和政治而重视人物的言论丰采和才华。

这表示绘画艺术视野的扩大;从而为人物画提出了新的要求——表现人的性格和精神特点。

在顾恺之的著作言论中,我们见到他反复强调描写人的神情和精神状态。

顾恺之和陆探微、张僧繇是南北朝时期三个最重要的画家,代表了汉代美术得到迅速发展和成熟的人物画艺术。

唐代张怀瓘对其画评价甚高,云:"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

"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顾恺之特别擅长绘画,画得特别神妙,谢安非常器重他,认为是自古以来还没人像他这样。

他每次画出人物肖像,总是妙绝一时,曾经绘出裴楷肖像,在脸颊上加上三根毛,观瞅的人觉得神情特别美。

二、关于顾恺之作品简介《洛神赋图》中国十大名画之一。

原《洛神赋图》卷,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摹),绢本,设色,纵27.1cm,横572.8cm。

这幅画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为顾恺之传世精品。

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

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原作描述的是诗人情场受挫,未能与所爱的人结合,而通过神话寓言,在想象的空间中让自己与洛水边美丽的仙女洛水神相遇,以释放自己对失去情人的伤怀和思念。

此卷很好地传达了原赋的思想境界,在画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找到原作所传达的思想。

《女史箴》计334字,全文如下:茫茫造化,两仪既分;散气流形,既陶既甄;在帝庖牺,肇经天人;爱始夫妇,以及君臣;家道以正,王猷有伦。

妇德尚柔,含章贞吉;婉女淑慎,正位居室;施衿结离,虔恭中馈;肃慎尔仪,式瞻清懿。

樊姬感庄,不食鲜禽;卫女矫恒,耳忘和音;志励义高,而二主易心。

玄熊攀槛,冯远趋进;夫岂无畏,知死不杀。

班婕有辞,割欢同辇;夫岂不怀,防微虑远。

道罔隆而不杀,物无盛而不衰;日中则昃,月满则微;崇犹尘积,替若骇机。

人咸知修其容,莫知饰其性;性之不猸,或愆礼正;斧之藻之,克念作圣。

出其言善,千里应之,苟违斯义,同衾以疑。

夫方如微,荣辱由兹,忽谓玄漠,灵鉴无象;勿谓幽昧,神听无响;无矜尔荣,天道恶盈;无恃尔贵,隆隆者坠;鉴于小星,戒彼攸遂,比心螽斯,则繁尔类。

欢不可以渎,宠不可以专;专实生慢,爱极则迁,致盈必损,理有固然。

美者自美,翻以取尤,治容求好,君子所仇,结恩而绝,实此之由。

故曰翼翼矜矜,福所以兴;静恭自思,荣显所期。

女史司箴,敢告庶姬。

被英军大尉基勇松盗往英国的《女史箴图》高24.8厘米,长348.2厘米,横卷。

原有12段,因年代久远,现存《女史箴图》仅剩9段。

专家认为自"茫茫造化"至"式瞻清懿"为第1段,画有庖牺氏定夫妇君臣之制的事迹。

"樊姬感庄,不食鲜禽"为第2段。

画楚庄王夫人樊姬为劝阻庄王沉溺于狩猎而不食鲜禽的故事。

"卫女矫桓"至"而二主易心"为第3段,画有齐醒公夫人卫姬不听郑卫之音、以感化好淫乐的齐醒公的故事。

《斫琴图》是宋代摹本之一。

此图虽不及《洛神赋图》有名,也不是《洛神赋图》更具代表性,但在风格特征上仍凸现出顾恺之的千古一绝。

这幅图描绘的是古代文人学士制琴的场景。

由于没有具体的历史故事背景,也没有相关的文字说明,因此很可能是脱离文字的故事性而强调人物的各自特征。

从画面上看,也确实难以找到故事发生的连贯性和时间的迁移性特点,只是呈现一个制作场面。

各人制作的工艺虽有个同,但从画面的空间布局上看,工艺流程的先后次序不明显,而且人物之间的关系也缺乏确定性与连续性。

在古代的长卷人物画中,通常都注重故事的敷演,表达一定的伦理道德观念。

此画恰在这一点上忽略不计。

此画在人物的神态表现上是颇为传神的。

如右上角的一文土独坐于一长方席上,右手食指尖在木架丝线的中部轻轻地拨动,其目光下注却又不驻于何物,整个脸部呈全神贯注倾听状,这正是调定音律时所特有的表情神态,此态可谓传神矣。

三、顾恺之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中国画论之多,居世界之首。

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绘画美学理论,可以说都是在顾恺之绘画美学观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完善的。

顾恺之作为第一个系统的、明确的中国画学指导者,自身的才情自不必说。

从现存的古代画迹来看,人物画的发展在魏晋时期出现了大的飞跃,从汉代简单的、外在形式化的幼稚阶段趋于成熟阶段,并在唐代达到顶峰。

引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人物为题材的中国绘画艺术取得了很大成就。

本时期的绘画艺术注重对客体的传神描绘,生命意识较浓,自觉意识逐渐生成。

顾恺之正是活动于中国这样一个绘画艺术的重要发展阶段之中。

作为中国绘画史上最早的理论家、评论家和留有画迹的画家,顾恺之对后世画坛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顾恺之(约公元345—405年),字长康,小字虎头,出身贵族。

名门望族的优越条件及深厚的文化素养,使其很早就展露出异于常人的才华。

他能诗赋,长音乐,尤擅妙丹青,以“才绝、画绝、痴绝”之名著称。

从而他能将魏晋玄学对人生产生影响的意识融入绘画理论,进而将理论娴熟地运用于绘画创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作为一位在绘画历史中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传奇画家,他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绘画实践在绘画实践方面,顾恺之被称为“画绝”,他开创了一代绘画的新风。

据历代著录所说,顾恺之的作品有上百件之多,绘画内容涵盖花卉、鸟兽、人物等方面。

但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他的作品真迹没能流传至今。

顾恺之对中国人物画的影响很大,代表作品《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是绘画史上早期对人物表现很成功的丰碑式作品,提出“传神写照,尽在阿堵”的传神论,开中国人物绘画追求神似而不尽形似之先河。

以个人感觉的话,他甚至为中国人物绘画的风格打下一个很风向性的标尺,可以看到在之后的主流人物绘画中,几乎都是顾恺之式的细腻婉致、意态风流的感觉,直至写意人物的出现(即使在文人画盛行的宋元时期写意人物画也不是人物画的主流)。

[参考书目][1]叶朗.中国美术史大纲[M].陕西教育.1985(07).[2]温肇桐.顾恺之研究五十年[M].新西部(理论版).1986(0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