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方言语音特点
陕北方言语音特点
1、转音
由于方言的传承特点主要是口口相传,在时代相传的过程中音调差异,形成对普通话(或共同语,或西北官话)原音调的转变。
其主要表现为:
A、声母转变:
咱(za)们:陕北话里读音转变为咱(ca)们。
山(shan汉读为“山(san)汉。
瞎(xia)说”读为瞎(ha)说——谎话、胡说。
如:嫑瞎说,人家那人好着哩!鼻(bi)子读作鼻(pe)子.
眼(yan)读作眼(nian).
下(xia)读作下(ha)。
例: 你哈可做甚了? : 你下去做什么?
哪(na)读作哪(la)。
例如:你到哪里?
他(ta)读作他(na)。
例:这是什么?问他(na)迲。
杏(xing)读作杏(heng)。
畔(pan)读作畔(ban).
粘(nian)读作粘(ran)
扁(bian)担读作扁(pian)担;
笊(zhao)篱读作笊(zao)篱.
核(he)桃读作核(ge)桃;等等在这里不一一列举
B、韵母转变,
陕北话中对共同语的韵母转变词(字)就更多:
药(yao)转读为药(ye);
脸(lian)读为脸(li)
眉(mei)转读为眉(mi)
黑(hei)豆读作黑(he)豆;
白(bai)读作白(bie或bi)
一洼(wa)水读作一洼(wang)水;
脚(jiao)读作脚(jie);
锅(guo)读作锅(gu);
百(bai)读作百(bie);
北(bei)读作北(bie);
郝(hao)读作郝(he);
室、十、石、识、实、食、湿、式、适shi)等(读作(she);
日(ri)头读作日(re)头; 七、漆、乞祈(qi)等读作(qe);
C:声母韵母同时转变:
街(街)读作街(gai);
鞋(xie)读作鞋(hai)例:夜天买了双鞋(hai):
如今(rujin)说成如今(erge音而个)=现在例: 你而个做甚着了?
2、大量字词z c s q x zhi chi shi不分明。
找(zhao)读作找(zao)人,纸(zhi)烟读作纸(ziy)烟;
铁锨(xian)读作铁锨(qian)、扫帚(zhou)读作扫帚(chu)
是事使时市(shi)读作(si)
稍哨捎艄(shao)读作稍(sao)
杀傻沙纱砂煞刹厦等(sha)读作(sa);
3、连读:
即在普通话或共同语中的双音词连读形成一个单音词
如有时称儿媳妇为(xiu)子,实际上就是媳妇连读音。
又如疑问句“说甚哩?”“做
甚哩?”“日鬼甚哩?”“倒腾甚哩?”这里的甚就是什么的连读音;还有疑问句“拉(音)迲呀?”“拉来的?”中的拉就是那儿的连读音(因为陕北方言中“哪里”、“哪儿”读音是“lali”、“laer”。
再如陕北典型方言词“解不下”,在外地人听来就是“害怕”,因为“解不下”
4、复辅音
这里的复辅音指的是单辅音加一个l,如bl-,kl-,dl-,hl-等。
它们在陕北的口语里真实存在。
它们不可能是无中生有,所以应该是上古复辅音残余。
普通话陕北话
扒(ba)bla
绊(ban)blan
棒(bang)blang
刨(bao)blao
圈(quan)klvan *v是拼音里的“鱼”
环(huan)hluan
孔(kong)klong
这是分音词,听起来像是外语的复辅音,实际上是两个音,前一个是入声,后一个是带“l”的音节,所以有人也叫它“夹l音”,因为l去掉之后的音一般就是被分的词的音。
类似福州话里的“切脚词”,据说切脚词有200多个
晋语分音词据说80多个
普通话也有----
机灵(精)
囫囵(浑)
葫芦(瓠)
轱辘(毂)
窟窿(孔)
旮旯(角)
骷髅(头)
圐圙/库伦kūlüè(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