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污泥脱水

污泥脱水

1、脱水性能评价指标
脱水性能系指污泥脱水的难易程度。

不同种类的污泥,其脱水性能不同;即使同一种类的污泥,其脱水性能也因厂而异。

衡量污泥脱水性能的指标主要有二,
一个是污泥的比阻(R),
另一个是污泥的毛细吸水时间(CST)。

污泥的比阻系指在一定压力下,在单位过滤介质面积上,单位重量的干污泥所受到的阻力,常用R(m/kg)表示,计算公式如下:
R=2•P•A2•b/(μ•W)
(1)式中,P为脱水过程中的推动力(N/m2);对于真空过滤脱水P为真空形成的负压,对于压滤脱水P为滤布施加到污泥层上的压力;A为过滤面积(m2);μ为滤液的粘度(N•S/m2);W位单位体积滤液上所产生的干污泥重量(kg/m3);b位比阻测定中的一个斜率系数(S/m6),其值取决于污泥的性质
CST 污泥的毛细吸水时间系指污泥中的毛细水在滤纸上渗透1cm距离所需要的时间,常用CST表示。

有专用的CST测定装置,如图3所示,主要包括泥样容器、吸水滤纸和计时器三部分。

A、B 两点的距离为1cm;当污泥中的水分渗透至A点时,计时器开始计时,至B点时,计时器停止计时,测得的时间即为CST值。

R和CST是衡量污泥脱水性能的两个不同的指标,各有优缺点。

一般来说,比阻能非常准确地反映出污泥的真空过滤脱水性能,因为
比阻测定过程与真空过滤脱水过程是基本相近的。

比阻也能较准确地反映出污泥的压滤脱水性能,但不能准确地反映污泥的离心脱水性能,因为离心脱水过程与比阻测定过程相差甚远。

CST适用于所有的污泥脱水过程,但要求泥样与待脱水污泥的含水率完全一致,因CST 测定结果受污泥含水率的影响非常大。

例如,同一污水处理系统产生的污泥,不管排泥浓度高低,其脱水性能应是相同的,其CST值也应相等。

但实测CST时,含水率越大,CST也越大。

另外,比阻R 测定过程较复杂,受人为因素干扰较大,测定结果的重现性较差;CST测定简便,测定速度快,测定结果也较稳定,因此在实际运行控制中一般都采用CST作为污泥脱水性能指标
有两个主要指标衡量脱水效果的好坏:
一个是泥饼含固量Cμ,
另一个是固体回收率η。

泥饼含固量的高低是评价脱水效果的最重要指标,含固量越高,污泥体积越小,运输和处置越方便。

固体回收率是泥饼中的固体量占脱水污泥中总干固体量的百分比,用η表示。

η越高,说明污泥脱水后转移到泥饼中的干固体越多,随滤液流失的干固体越少,脱水率越高。

2、各种脱水方式的原理及优缺点
污泥脱水方式:自然干化脱水和机械脱水
自然干化是将污泥滩置在由级配砂石铺垫的干化场上,通过蒸发、渗透和清夜溢流等方式,实现脱水,仅适合小型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理,维护管理工作量很大,且产生大范围的恶臭。

机械脱水用机械设备进行污泥脱水,因而占地少,与自然干化相比,恶臭影响小,但运行维护费用较高。

机械脱水:真空过滤脱水、压滤脱水、离心脱水、螺旋压榨脱水
1、真空过滤脱水(早期使用,60、70年代处理厂)
转鼓真空过滤机,主要部件是一个外表面包有滤布,部分浸入污泥槽的转鼓,鼓内分为若干个小室,与旋转轴附近连接真空压缩空气系统。

原理同减压过滤实验
优点:连续操作,操作稳定,适合各类污泥脱水
缺点:泥饼含水率高85%,噪声大,占地大,开放性槽,气味大(80年代后很少使用)
2、压滤脱水
板框压滤(不普遍)优点:泥饼含水率低,45~80%
缺点:间歇运行,效率低,操作维护麻烦带式压滤(广泛使用,新建污水厂):出泥含水率较低且稳定,能耗小,连续操作,管理简单,滤饼含水率70~80%
3、离心脱水(80年代中期以来,有长足发展)
利用告诉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将密度大于水的颗粒与水分离的操作。

优点:有机高分子絮凝剂使用,处理能力大大提高,全封闭无恶臭,操作简便,脱水效率高,泥渣含水率< 70%,
缺点:噪音大,能耗高
3、离心脱水的工艺设备选型要点
离心机用于污泥浓缩及脱水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经过几次更新换代,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卧螺离心机。

这种离心机有很多英交名字,例如Solid -bowl Centrifuge、Conveyor Centrifuge、Scroll Centrfuge、Decanter Centrifuge等,相应的中文名字有转筒式离心机,固—碗式离心机、卧螺式离心机、涡转式离心机、螺旋输送式离心机等。

以下介绍中统一简称为离心脱水机。

1.工作原理及构造
离心脱水机主要由转鼓和带空心转轴的螺旋输送器组成,污泥由空心转轴送入转筒后,在高速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作用下,立即被甩人转鼓腔内。

污泥颗粒由于比重较大,离心力也大,因此被甩贴在转鼓内壁上,形成固体层(因为环状,称为固环层);水分由于密度较小,离心力小,因此只能在固环层内侧形成液体层,称为液环层。

固环层的污泥在螺旋输送器的缓慢推动下,被输送到转鼓的锥端,经转鼓周围的出口连续排出;液环层的液体则由堰口连续“溢流”排至转鼓外,形成分离液,然后汇集起来,靠重力排出脱水机外。

进泥方向与污泥固体的输送方向一致,即进泥口和出泥口分别在转鼓的两端时,它称为顺流式离心脱水机,当进泥方向与污泥固体的输送方向相反,即进泥口和排泥口在转鼓的同一端时,它称为逆流式离心脱水
机。

转鼓是离心机的关键部件。

转鼓的直径越大,离心机处理能力也越大。

转鼓的长度一般为直径的2.5~3.5倍,越长,污泥在机内停留的时间也越长,分离效果也越好。

目前,最大的离心机的转鼓直径为183cm,长度为427cm,每小时处理污泥135m3,每天高达3300m3。

但离心机太大时,制造费用和处理成本都不经济。

转鼓的转速是一个重要的机械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工艺控制参数。

转速的高低取决于转鼓的直径,要保证一定的离心分离效果,直径越小,要求的转速越高;反之,直径越大,要求的转速也越低。

离心分离效果与离心机的分离因数有关。

分离因数是颗粒在离心机内受到的离心力与其本身重力的比值。

不同的离心机,其分离因数的调节范围不同。

α在1500以下的称为低速离心机,或低重力离心机(Loww-G);α在1500以上的称为高速离心机,或高重力离心机(High-G)。

这两种离心机在污泥浓缩和脱水中都有采用,但绝大部分处理厂均采用低速离心机。

高速离心机因为虽然可获得98%以上的高固体固收率,但能耗很高,并需较多的维护管理。

而低速离心机的固体回收率一般也能在90%以上,但能耗要低很多。

空心转轴螺旋输送器,既投配污泥,又起使污泥产生离心力的作用,同时还负责将固环层的污泥输离液环层,实现泥水分离。

螺旋在转鼓的锥角处,直径开始变小,将污泥“捞出”液环层。

锥角一般在8~12°之间。

螺旋的外边缘极易被转鼓磨损,磨损严重时,会降低脱水
效果。

一些新型脱水机螺旋外缘做成装配块,磨损以后,可很方便地更换。

螺旋的旋转方向与转鼓的相同,但转速略高于转鼓转速,二者速度之差,即为污泥被输出的速度,决定着污泥在机内停留时间的长短,因而是一个重要的工艺控制参数。

另外,可用溢流调节堰调整液环层的厚度,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工艺调节参数。

通过液环层厚度的调整,可以改变在岸区的停留时间。

所谓岸区,系指污泥离开液环层至排出口的距离,为转鼓锥体的一部分。

顺流式离心机和逆流式离心机各有优缺点。

逆流式由于污泥中途改变方向,对转鼓内流态产生水力扰动,因而在同样条件下,泥饼含固量较顺流式略低,分离液的含固量略高,总体脱水效果略低于顺流式。

但逆流式的磨损程度低于顺流式,因为顺流式转鼓与螺旋之间通过介质全程存在磨损,而逆流式只在部分长度上产磨损。

一些产品在逆流离心机的进泥口处做了一些改造,从而能降低了污泥改变方向产生的扰动程度。

目前,顺逆流两种离心机都采用较多,但顺流式略多于逆流式。

国产污泥脱水用离心机种类很少,基本上都为顺流式。

2.工艺控制
在实际运行中,污泥的泥质和泥量会发生变化,为保证脱水效果不变,应随时调整离心机的工作状态,主要包括分离因数的控制、转速差的控制、液环层厚度的控制、调质效果的控制和进泥量的控制。

(1)分离因数的控制
离心机转鼓的转速一般能在较大范围内无级调节,通过调节转速,可以控制离心机分离因数,使之适应不同泥质的要求。

一般来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