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问题反思及解决策略

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问题反思及解决策略

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问题反思及解决策略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问题反思及解决策略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黄俊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总目标,以自主、合作、探究、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与探索,构建了各具特色的教学理论、教学模式。

但是,纵观现状,不少教师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笔者结合教学教研实际,对一些进行了问题分析,选择并尝试了解决问题的新策略。

一、问题反思1、站在探究目标角度看,不少学生阅读文本后,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是零星的、分散的,甚至是非语文学科本位的,与探究性阅读教学目标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教与学的目标不协合。

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教师对体现语文本位的问题方法、问题过程训练不到位,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能力不强;二是,没有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整合,形成与教学目标一致的研究专题。

2、站在探究策略的角度看,探究前对探究计划、步骤、方法的设想、预立不重视;探究中不注重学习方式、学习方法的指导。

以至造成中等生、学困生在探究解决问题时如瞎子摸象,没有明确的方向和可供操作的方法凭借。

3、站在探究过程的角度看,自主、合作学习虚拟化。

教师真正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不够。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没有真下功夫独立探究,合作研究合力不大,费时低效。

造成优等生与学困生两极分化严重。

4、站在探究结果的角度看,探究结果的总结方式不当。

对研究结果的总结,教师往往越俎代疱,包办代替。

没让学生自主分析、总结、内化研究结果并进行综合性的运用。

二、解决策略1、要在有“序”的问题过程训练中,从理解难点、表达特色等方面,发现并选定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和谐统一的,与教学目标一致的研究专题。

这里的问题过程训练之“序”是指:阅读文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筛选问题,形成研究专题。

在这个“序”里,首先要引导学生从题目、开头、结尾,重点词、句、段及篇章结构入手,围绕理解与运用,工具性与人文性等方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继而对问题进行分析、综合、筛选,甚至设疑补充,最终确定与教学目标一致的研究专题(或研究目标)。

如在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时,这篇课文题目新颖特别,涵义深刻,作为文章的“眼睛”,我认为可以以课题为突破口,启发学生质疑问难。

上课开始,我先板书课题,然后询问学生:“读了这个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并顺手在课题上打了个“?”,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热烈,有的问:“谁的衣袋装满了昆虫?”“他的衣袋里为什么要装满昆虫?”有的问:“装满了昆虫是为了做什么的?”“他的口袋里装的仅仅是昆虫吗?”还有的问:“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做题目?”学生思维的机器在一开课就积极运转起来了,他们兴趣盎然,主动思考问题的答案,自觉探求问题的结果。

这一训练过程的展示,不仅确立了的研究专题,而且强化了问题意识、问题方法的训练。

长期坚持下去,会渐渐培养起学生会疑善问的良好习惯。

2、破译研究专题(或研究目标),探讨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研究步骤及研究方法。

确定了研究专题后,教师让学生围绕研究专题对课文内容进行研究时,不少学生往往不知怎样入手,怎样研究,其原因就是不明确研究专题的研究方向、范围及方法、步骤等。

这就要求老师动脑筋、想办法,指导学生根据研究专题的自身特点、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破译研究专题,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研究方法。

如教苏教版语文第九册《师恩难忘》这一课,第一步:我让学生初读课文;第二步:启发质疑:“你们有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帮助的?”一位学生提出:“这篇课文是作者回忆小学老师怎样上课的事,为什么不用《我的老师》作课题,而要用《师恩难忘》作课题?”他的话音刚落,课堂上便热闹起来。

学生提出了问题,是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

于是我抓住了契机引导学生仔细读课文,组织了讨论:生:“课文第二段写了田老师上课的情景,田老师把一首诗编成了一个小故事讲给学生听。

作者当时听得入了迷,至今都难以忘记。

所以我觉得应该用《师恩难忘》作题目。

”生:“课文第三段讲了作者在40年后遇到了田老师,作者仍然像小学生一样恭恭敬敬地向老师行礼。

这也说明作者非常感谢老师对自己的教育。

所以我觉得应该用《师恩难忘》作题目。

”生:“作者在田老师那里学习了四年,听了很多故事,这些故事让作者从小就产生了对文学的兴趣。

这为作者后来成为一位著名作家,打下了基础。

作者是不能忘记田老师对自己的教育,所以我觉得用《师恩难忘》要恰当些。

”学生由浅入深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在讨论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领悟了文章的内涵。

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契机,激励学生质疑解疑,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问题的积极性。

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把学习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仔细分析这一过程,不难发现:第一步旨在让学生感知教材特点,第二、三步把教材特色与研究专题之特点相结合,把难以解决的大问题分解成了方法性、操作性极强的几个小问题进行研究。

这是探究性阅读破译研究目标(或研究专题)的一个范例。

在探究性学习中,我们就要让学生学会把问题“化大为小”、“化繁为简”、“化整为零“。

3、自主合作探究过程真实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目前,自主合作探究过程缺乏真实性,没有真正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费时低效。

解决这一问题可尝试如下策略:(1)自主探究要真,要真正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钻研;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并解决学生探究问题过程中的各种困难。

探究性学习与著名科学家杨振宁教授倡导的“渗透性学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即对一个问题,在还不太懂的时候,经过长时间的接触与研究,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弄懂。

可我们的教师在探究性阅读的课堂操作中悖逆这一原理,课堂上往往只有几分钟的自主探究时间就草草收兵,学生来不及对问题认真思考,细细琢磨,更谈不上查阅资料,深入研究。

与此相反,给足学生自主探究时间,让学生真下一番功夫,从多角度、多层面寻找自己的独到见解;教师真正关注自主探究的发展动态,及时发现并解决自主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如:哪些学生没积极动脑,还神游在外;有多少学生对探究的问题似是而非……他们是学习方法、知识基础、还是学习态度方面的问题等),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指导学生学习《草船借箭》,围绕研究专题(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诸葛亮神在哪里?妙在何处?)读书探究时,学生开始只画出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部分句子,有的学生甚至画错了不少句子,更谈不上思考,批注具有独立见解的收获。

此时,笔者意识到是学习方法的问题,于是以“知天文”为例,先交给了学生前后联系,课内外结合的探究方法。

(①找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楚……”,指导朗读体会诸葛亮、鲁肃见雾后暗喜与担心的不同心境。

②联系前三天描写诸葛亮不同“动静”的句子与“雾‘”的联系,结合课外收集诸葛亮“算天”的事例,体会诸葛亮胸有成竹地神算“天文”的才智。

③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法:前后联系,课内外结合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然后指导学生用此方法自主探究了诸葛亮“晓地理”、“知人心”的神妙。

由此可见,教师对自主探究过程中学生学习困难的及时发现、及时点拔,是探究性阅读教学成败的关键。

它为学生成功的合作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要着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团队研究精神。

①合作学习的分组要优势互补,分工要合理、科学。

学生的个别差异客观存在,怎样分组,教师要合理组织。

要根据学生的文化基础,爱好特长、性格情趣的不同,本着“条件均衡、优势互补”的原则,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小组的分工要明确、合理,组长要有向心力、凝聚力、组织管理能力,小组成员承担的个人责任要根据特长,各尽所能,要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要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②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研究精神。

a、要培养组内成员的协作精神。

组内成员之间要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要帮助学困生释疑解难,形成一股有效的合力。

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合作目标。

b、在合作探究中,要培养学生讨论、交流、批判的优良习惯。

小组成员敢想敢说,充分讨论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

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合作学习的效果,认知的进程,讨论的焦点、难点,鼓励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争论、补充、修正、综合各种答案,形成合理的集体研究意见。

c、全班交流时组内同学轮流作主答,代表小组发表集体研究意见;组外同学要以这个小组的意见为“靶子”,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形成最佳的集体研......究成果...。

(3)在探究性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全面性、差异性两大特性。

“全面性”是指在探究中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差异性”是探究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具体操作要求——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从满足每个学生个体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出发,尽可能地安排好适合每个学生的学习活动。

要达到这一理想境界,教师可采用“分层导学,多步关爱”的策略实施操作。

这里的“分层导学,多步关爱”是指:把学生分成优生、中等生、学困生三个层次进行探究性学习,对学困层次的学生给予多方面的关爱、帮助,使每个学生都能进步、发展。

第一层面,对优等生的研究要求是:指导他们对理解难点、表达特点等方面从多角度、多层次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究性阅读、体验,体悟语言现象,语言规律的神韵,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尽量使他们成为“塔尖”人才。

第二层面,对大面积中等生的研究要求是:让他们从一至二个角度,采用一、二种方法对语言的特性感悟体验,力求达到正确解决问题为止。

捕捉探究中的创新“火花”,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对第三层面的学困生,要采用多步关爱的教学策略帮助学困生解决探究中的各种疑难问题。

这里的“多步”指教师、小助手(优生)及课外帮困小组等多步力量的合力。

教师在课堂上要特别关注学困生的探究方式、学习活动,弄清楚他们真正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从而“唤醒”、“激励”他们,点拔、引导他们。

在课堂上,教师一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培养、发动小助手(优生)为学困生释疑解难,在小助手与学困生之间开展“一帮一”的活动,如果学困生在课堂上还没弄明白的地方,还可利用课外帮困小组的力量帮助学困生。

使他们在多步关爱的合力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与发展。

4、要让学生自己感悟、总结、积累、应用研究结果。

语文有别于其它学科,既要重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的训练,又要重视探究结果的感悟、积累、运用。

要指导学生对一堂课的研究所获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总结,回答研究专题,陈述研究成果,自主感悟、内化、积累研究成果(这里研究成果的积累包括研究方法的积累,语言规律的积累,以及妙词佳句等语言现象的积累。

),并自主运用于课内外结合、学科间融合的综合实践中。

探究性阅读教学是实践小学语文新课标的有效教学方式之一,我们要不断总结、完善、优化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内部结构,使之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促进学生的创新与发展做出贡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