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中的回火转变(金属)
固态相变 , SMSE,CUMT
本章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回
学习指南
原理篇——7 回火转变
回火过程中(T>200~300℃),马氏体分解,对残奥压力 降低,影响到残余奥氏体的转变。
a)在A1~MS之间回火,马氏体的分解可大大促进贝氏体转变 b)在MS以下回火,Ar可能转变为M,然后分解为回火M c)如加热回火时 Ar未分解,而在冷却过程中转变为 M,这一 过程称为催化。 如 W18Cr4V 淬火后,加热到 560℃三次回火,由于 560℃正 处于高速钢的珠光体与贝氏体之间的转变奥氏体稳定区,故奥 氏体在回火中不发生转变,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就转变为马氏 体,这就是催化。但如果该钢 560℃回火后,在冷却过程中在 250℃停留5分钟,残余奥氏体又变得稳定,这一过程称为稳定 化。
固态相变 , SMSE,CUMT 本章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回 学习指南
原理篇——7 回火转变
淬火钢的组织是马氏体+残余奥氏体。 对于碳钢,当碳含量小于0.5%时,AR量常小于2%; 当碳含量为0.8%时,AR量约为6%; 当碳含量为1.25%时,AR量超过30%; 合金钢,随着合金元素种类和数量的不同,AR的变化更大
>200℃回火时,发生单相分解析出碳化物。
中碳钢正常淬火得到(板+片)混合马氏体,回火也兼有
低碳、高碳马氏体分解特征。
固态相变 , SMSE,CUMT
本章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回
学习指南
原理篇——7 回火转变
固态相变 , SMSE,CUMT
本章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回
学习指南
原理篇——7 回火转变
2.886 ,3.02 1.062 ,1.012
100
125 150
1h
1h 1h
2.846
2.846 2.852
2.882 , 3.02 1.054 ,1.013
2.886 2.886 1.013 1.012
1.2 ,0.29
0.29 0.27
175
200 225 250
1h
1h 1h 1h
2.857
固态相变 , SMSE,CUMT
本章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回
学习指南
原理篇——7 回火转变
7.1、淬火碳钢回火时的组织转变
按回火温度划分如下阶段,但各阶段也不是单独发生, 而是相互重叠的。 1.碳原子偏聚(时效阶段) ——(100℃以下) 马氏体是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存在于体心立方扁 八面体中的碳原子将使晶体点阵产生严重畸变,使马氏 体处于不稳定状态。为了降低能量,在100℃左右,碳原 子就偏聚于位错或孪晶界面,或板条界,形成微小的碳 的富集区。 位错马氏体,低温下C、N原子短程扩散到位错线附近偏聚 孪晶马氏体,低温下C 、N原子短程扩散富集到某一晶面
固态相变 , SMSE,CUMT
本章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回
学习指南
原理篇——7 回火转变
7.1、淬火碳钢回火时的组织转变
回火时组织和性能的转变称为回火转变。 随温度升高,淬火组织将发生五个阶段变化: 时效阶段(100℃以下): 马氏体中碳原子偏聚 回火第一阶段(80~250℃): 马氏体分解 回火第二阶段(200~300℃):残余奥氏体分解 回火第三阶段(250~400℃):碳化物析出与转变 回火第四阶段(400℃以上):渗碳体的聚集长大与 α相的再结晶。
M → M´(过饱和α+ε-碳化物)
在普通金相显微镜下,观察不出回火马氏体中的ε碳化 物。回火马氏体在形态上与淬火马氏体相似,但回火马氏体 易腐蚀,呈黑色组织。 产物: 回火马氏体。 性能: 保留高硬度
固态相变 , SMSE,CUMT
本章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回
学习指南
原理篇——7 回火转变
20钢980℃淬火+20 , SMSE,CUMT
本章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回
学习指南
原理篇——7 回火转变
T12钢1100℃淬火+200℃回火组织(400倍) M´+Ar
固态相变 , SMSE,CUMT
本章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回
学习指南
原理篇——7 回火转变
T12钢780℃淬火+200℃回火组织(400倍) M´+碳化物+Ar
Ar → M回或 B下(BF+碳化物)
碳化物可能是ε-FexC ,也可能是Fe3C 。
钢淬火后的残余奥氏体,与过冷奥氏体同属亚稳组织, 本质相同,但Ar存在于M之间,受马氏体影响: (1) 马氏体条间的残奥含碳量高于平均含碳量,已转 变的马氏体会使残奥处于三向压应力状态。(使Ar在低温 较难分解) (2) 回火过程中( T>200 ~ 300℃),马氏体分解,对 残奥压力降低,影响到残余奥氏体的转变。
700
600 500 温 度 ℃
400 300 200
100 0 -100 -200 0 Mf 0.2 0.4 0.6 0.8 1.0 1.2 1.4 1.6 1.8 2.0 Wc 100 Ms
固态相变 , SMSE,CUMT
本章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回
学习指南
原理篇——7 回火转变
总之,这一阶段主要发生的转变是马氏体分解,得到的 组织是:有一定过饱和度的α固溶体(立方马氏体)和与其 有共格关系的ε碳化物所组成的复相混合组织,称为回火马 氏体(如图)。
第七章 淬火钢的回火转变
7.1、淬火碳钢回火时的组织转变
7.2、淬火钢回火时的力学性能变化
7.3、合金元素对回火的影响 7.4、回火脆性
固态相变 , SMSE,CUMT 本章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回 学习指南
原理篇——7 回火转变
第七章 淬火钢的回火转变
钢淬火形成M组织后不能直接使用,因为: 淬火组织(M+Ar)亚稳 M(片状)脆性大 淬火组织残余应力高 回火——将淬火零件重新加热到低于临界点A1某一温度保温, 使淬火亚稳组织转变为稳定的回火组织,并以适当的冷却 速度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过程。 回火目的:使淬火得到的亚稳组织转变为稳定的回火组织; 提高淬火钢塑性和韧性,降低其脆性; 降低或消除淬火引起的残余应力, 稳定尺寸 回火过程为何可以发生?
2.859 2.861 2.863
2.884
2.878 2.874 2.872
1.009
1.006 1.004 1.003
下一页 返 回
0.21
0.14 0.08 0.06
学习指南
固态相变 , SMSE,CUMT
本章首页 上一页
原理篇——7 回火转变
双相分解机制: a) 在碳原子的富集区,形成碳化物核,周围碳原子的扩散 促使其长大。但由于温度低,进行的仅仅是近程扩散,从而形 成具有二个浓度的α相,析出的碳化物粒子也不易长大。 b) 在高碳区继续形成新核,随时间延长,高碳区逐渐变成 低碳区,高碳区减少。 c) 低碳区增多,平均成分降至 0.250.3% ,与原始碳量、 分解温度无关。
淬火组织是高度不稳定的,原因有三: ①马氏体中的碳是高度过饱和的; ②马氏体有很高的应变能; ③与马氏体并存的还有一定数量的残余奥氏体。
固态相变 , SMSE,CUMT
本章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回
学习指南
原理篇——7 回火转变
正是由于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的不稳定状态与平衡状态的
自由能差,为转变提供了驱动力,使得马氏体可自发的向平 衡状态转变,一旦动力学条件具备,转变就会自发进行。 这个动力学条件就是使原子具有足够的活动能力,回火处 理就是通过提高原子活动能力(加热)、使转变能以适当的 速度进行,或在适当时间内使转变达到所需要的程度。 根据在不同温度范围内发生的组织转变,可以将碳钢的整 个回火过程分为以下5个有区别而又相互重叠的阶段。
固态相变 , SMSE,CUMT
本章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回
学习指南
原理篇——7 回火转变
固态相变 , SMSE,CUMT
本章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回
学习指南
原理篇——7 回火转变
2.马氏体分解(80--250 ℃ )
马氏体的分解--过渡型碳化物析出阶段。
随回火温度的升高及时间的延长,富集区的碳原子发生 有序化然后转变为过渡型ε碳化物。 随碳化物的析出,马氏体的含碳量不断减少,点阵常数c 下降、a升高、正方度c/a不断下降。 ε碳化物为ε-FexC(x=2~3),密排六方结构,与基体 马氏体保持共格关系。ε不是平衡相,而是向渗碳体转变前 的一个过渡相。 马氏体的分解有两种分解方式(双相分解和单相分解) 。
固态相变 , SMSE,CUMT 本章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回 学习指南
原理篇——7 回火转变
残余奥氏体等温转变动力学图
Fe-0.7C-1Cr-3Ni钢奥氏体等温转变动力学图
固态相变 , SMSE,CUMT 本章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返 回 学习指南
原理篇——7 回火转变
稳定化和催化的机理: 稳定化: 碳、氮原子通过扩散进入位错膨胀区形成柯氏气团并对 位错起钉扎作用,使位错难以运动,增大马氏体转变阻力, A稳定化。 催化现象是热稳定化的逆过程: 碳、氮等间隙原子进入位错形成柯氏气团有一温度上限MC。 在MC点以上停留不会引起热稳定化,不仅如此,如将已经发 生热稳定化的残余奥氏体加热到MC以上进行回火,则为了增 加熵以降低系统的自由焓,MC点碳、氮等原子将从位错逸出 而使Cottrell气氛瓦解,这将消除了热陈化稳定而使残余 奥氏体恢复了转变为马氏体的能力。亦即引起了催化。 由此可见,在MC点以下中断冷却或缓冷将引起热稳定化; 在MC点以上回火则将引起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