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几年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中国近几年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中国近几年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财政政策1997~2004 积极财政政策就是通过扩大财政支出,调整收入分配,使财政政策在启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中发挥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

在需求不振、经济增长乏力阶段,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不需要中间传导过程,时滞短,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

作用是:——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到2001年,共安排国债项目8600项,国债资金的投入有效带动其他配套资金的投入,使国债项目投资总规模达到近3万亿元。

建成了一批重要工程,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使我国连续几年保持了7%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

——提高了居民收入,刺激了消费增长。

1999年以来,提高了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建立了艰苦边远津贴制度。

1999年至2001年,居民消费分别增长6.54%、9.1%和10.1%。

——保持了进出口稳定增长。

1998年以来,分三次提高了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使出口货物平均退税率达到15%。

同时,完善了加工贸易管理,扩大了生产企业进出口经营权,有效地刺激了对外出口。

——促进了经济结构优化。

一是通过税收减免及财政贴息等政策,支持符合产业政策方向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二是中央财政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

2000年,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分别增长13.8%、14.4%,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5、6.1个百分点。

——建成和开工兴建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过去4年中,共加固大江大湖堤防3万多公里,长江沿岸移民建镇200多万人,新增公路通车里程2.55万公里,增加铁路新线4000公里、复线1988公里;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已经开工;退耕还林、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等生态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但它有一些局限性:国家宏观调控过分,挤兑了民间投资。

2004至今稳健财政政策稳健财政政策核心是松紧适度,着力协调,放眼长远。

具体来说,要注重把握“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十六个字。

控制赤字,就是适当减少财政赤字,适当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近期中央财政赤字规模大体保持在3000亿元左右。

随着GDP的不断扩大,财政赤字比重会不断下降,预计明年将降至2%左右。

调整结构,就是要进一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财政的要求,着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资金投向结构。

资金安排上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有促有控。

对与经济过热有关的、直接用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越位”投入,要退出来、压下来;对属于公共财政范畴的,涉及到财政“缺位或不到位”的,如需要加强的农业、就业和社会保障、环境和生态建设、公共卫生、教育、科技等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不仅要保,还要加大投入和支持的力度,努力促进“五个统筹”和全面协调发展。

推进改革,就是转变主要依靠国债项目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大力推进体制和制度改革创新,建立有利于经济自主增长的长效机制。

增收节支,就是在总体税负不增或略减的基础上,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同时严格控制支出增长,在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上花大力气,下大工夫。

货币政策第一阶段为2001年—2002年,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尚未完全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金融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减轻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国民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通过实施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稳定增长,刺激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大需求增长,克服物价不断下跌形成的压力。

第二阶段为2003年—2005年,又可分为两个子阶段。

第一个子阶段为2003年初—2005年初,这一时期,前几年国家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效果开始显现,再加上世界经济出现复苏,我国经济逐渐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虽经2003年“SARS”的短期冲击,但经济快速增长的趋势得到确立, GDP、货币供应量和信贷增长迅速,物价水平止跌回升。

投资增长迅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在2004年初达到峰值,接近60%;全国房地产开发与投资热情高涨,房地产价格在短短两年内迅速攀升,泡沫现象严重,集聚较大金融风险。

在这种背景下,从2003年第一季度开始,金融宏观调控方向发生了较大转变,货币政策目标主要是遵循“有保有压”的原则,通过结构调整,抑制某些行业和领域投资需求过热,控制银行贷款过快增长,防止通货膨胀。

第二个子阶段为2005年。

这一年我国经济的一大特点是内外发展不均衡,外贸进出口在内需不振和人民币升值预期的推动下大幅度上升,2005年10月末,我国外贸依存度已达77. 12% ,外贸顺差更是实现创纪录的803. 7亿美元,比此前贸易顺差最高的1998年全年高出近一倍,预计全年实现贸易顺差将突破1 000亿美元。

2005年人民银行继续执行稳健货币政策,针对具体经济形势适时调整调控目标和手段,突出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前瞻性,取得较好的效果。

2005 年第四季度全国银行家问卷鞑橄允?货币政策感受指数(选择货币政策“适度”的银行家占比)高达77. 4% ,为历史最高点;而2004年第二季度该指数却只有40. 1% (该指数均值为50% ) 。

这表明银行家对央行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及对宏观形势的准确把握充满信心。

下面是我国实行的具体货币政策的一个例子。

2005年7月21日晚,人民银行就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事宜发出公告:一是从即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二是2005年7月21日19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2%,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三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日波动幅度不超过千分之三。

本次汇率制度改革对于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以及今后货币政策工作实施的方向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1月1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2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3.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7年3月18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52%提高到2.79%;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6.12%提高到6.39%;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

4.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4月16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5.为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5月1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6.为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和投资合理增长,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6月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从2007年5月1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金融机构一年期其他各档次存个百分点,0.18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个百分点,0.27存款基准利率上调.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

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上调0.09个百分点。

7.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7年7月21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3.06%提高到3.33%;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6.57%提高到6.84%;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

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上调0.09个百分点。

本次利率调整有利于引导货币信贷和投资的合理增长;有利于调节和稳定通货膨胀预期,维护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8.为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投放,稳定通货膨胀预期,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7年8月22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3.33%提高到3.6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由现行的6.84%提高到7.02%;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

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上调0.09个百分点。

9.为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9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10.9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11.九月二十七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12.为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10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本年度宏观经济政策走向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很特殊,既不同于90年代中期以前的严重通货膨胀,又不同于前几年的持续通货紧缩趋势。

虽然去年以来消费品物价指数由负转正,投资品和部分生产资料价格涨势强劲,去年九、十月后物价上涨趋势较为明显,但消费品价格除粮食等农产品上涨较快外,其余比较疲弱,甚至还有下降。

消费品物价指数总的看还在合理区间移动。

当前我国虽然由于部分行业投资扩张较猛,引起部分物资如煤、电、油、运筹供应紧张,但我们的劳动力不紧张,失业率还在增长;资金不紧张。

银行存差很大;生产能力不紧张,大部分特别是制造业、工业消费品能力宽松甚至过剩.我国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大约为9—10%。

现在实际增长率仅及潜在增长率的下限,未到上限。

不过碰到的瓶颈制约应当引起重视,因为它影响发展的全局。

从经济运行来看,当前既有局部过热,特别是投资过多的现象,又有在总体上供大于求,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前几年,我国实行的宏观调控政策,实质上是“从松”的经济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之所以讲稳健,实际上是放松银根的同时防范金融风险。

现在通货紧缩趁势已经淡出,宏观调控政策应该由“从松”的政策转向“中性”政策。

由“从松”转向“中性”,就是要求适度收紧。

现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力度逐步减弱,方向正在调整转型。

稳健的货币政策也要从紧一些,但不能太紧。

所谓不能太紧,就是说不能像治理严重通货膨胀时采用约刹车手段。

对一些消费热点和投资重点还要继续支持,还要支持扩大就业;但对过度的低水平重复投资要“削峰”,采取“中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实质上是要“双防”,既要防止通货膨胀苗头的滋长,又要预防通货紧缩趋势重现。

要坚持上下微调:松紧适度,这与中央提出的“稳定政策,适度调整”是一致的。

防止通货紧缩趋势,虽然目前并不紧迫,但还是要警惕其再现。

从经济走向上看,从去年到特别要注首先要挡住通胀苗头的压力,因此,今年是从通货紧缩趋势向通货膨胀趋势转化。

.意控制投资的过度扩张。

防止大起大落,关键是防止投资的大起。

整体经济的大起大落,往往肇因于投资的过度扩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