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免疫组织和器官
1.T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胸腺基质细胞与胸腺细胞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决定 T细胞分化、增殖和选择性发育的胸腺微环境是T细胞, 尤其α β +T细胞发育场所。(图示)
2.免疫调节
3.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T细胞在胸腺内的发育
发育部位 表面标志 CD4- CD8细胞类型 “双阴性” “双阳性” “单阳性”
第二节 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一、淋巴结(lymph node) (一)淋巴结的结构
胸腺依赖区 (副皮质区—T细胞)
非胸腺依赖区
(浅皮质区—B细胞)
第二节 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二)淋巴结的功能
1.T、B细胞定居的场所
浅皮质区:B细胞区, B 25% 副皮质区:T细胞区, T 75%
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细 标胞 志主 的要 变表 化面
阴阳 性性 选选 择择
被膜下区
皮质区 皮质、髓质 交界处 髓质区
CD4+ CD8+ CD4+或CD8+
成熟T细胞
BALB/c
无胸腺裸鼠
第二节 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淋巴结
外周 免疫器官
脾
脏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又称次级(二级)淋巴器官, 是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定居、增殖以及产 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3) Lin-细胞
3. 造血干细胞的分化及免疫细胞的生成
第一节 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三)造血干细胞
与免疫细胞的生成
第一节 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二、胸腺(thymus)
第一节 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一)胸腺的结构
胸腺是 T 淋巴细胞,尤 其α β + T细胞 发育的场所。 胸腺基质细 胞与胸腺细胞 的相互作用, 对T细胞的发 育是至关重要 的。
病例讨论:
患儿,女,7个月。1月前受凉后出现咳嗽、近 日加重,5天前无明显诱因头面部、躯干出现许 多鲜红色丘疹,皮疹很快波及全身,并形成水疱, 病程进行性加重。 体格检查:T 36.5℃,P 61次/分,R 32次/ 分;全身皮肤可见大小不等、散在及成簇丘水疱 疹,疹间皮肤正常,少数水疱破溃及结痂。余未 见明显异常。
第一节 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二)胸腺微环境
胸腺细胞:发育中的未成熟的T细胞。 胸腺实质 胸腺基质细胞(TSC):胸腺上皮细胞、 Mφ、DC等。 胸腺上皮细胞以2种方式参与胸腺细胞的分化 ①分泌CK和胸腺肽类分子; ②通过细胞表面黏附分子与胸腺细胞相互接触。
第一节 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三)胸腺的功能
胸腺依赖区(T细胞):
动脉周围淋巴鞘(PALS ) --- 白髓内靠近中央动脉;
非胸腺依赖区(B细胞)
PALS的外周构成的滤泡。
第二节 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二)脾的功能
1.T、B细胞定居的场所
T细胞:占40%; B细胞:占60%。
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脾脏是针对来自血液中抗原的免疫应答场所,也是 体内产生抗体的主要器官。
上皮细胞
M细胞
sIgA
巨噬细胞 Th
IgA
B 浆细胞
M细胞:为特化的抗原转运细胞,顶部胞质较薄,核位于基底 部,基底部质膜内陷成穹隆,内含多个淋巴细胞、Mф和DC。
第二节 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一)、MALT的组成
2.鼻相关淋巴组织:其主要作用是抵御经空气传播 的病原微生物感染。 3.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主要分布于各肺叶的支气 管上皮下,滤泡中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常 增生成生发中心,其中主要是B细胞。
前B细胞(pre-B) 未成熟B细胞 成熟B细胞(定居在
外周免疫器官)。
3. 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缓慢持久地产生抗体,血清抗体的主要来源。 外周免疫器官?
第一节 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三)造血干细胞与免疫细胞的生成
1. 造血干细胞的起源
2. 造血干细胞的表面标志
(1) CD34
(2) CD117
第二节 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二)、MALT的功能及其特点
1.参与黏膜局部免疫应答
2.产生分泌型 IgA
第三节 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一、淋巴细胞归巢
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 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 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 归巢受体 (homing receptor)
第一节 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二)骨髓的功能
1. 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髓 多能造血 干细胞 样
粒细胞(多形核白细胞)、 单核细胞、树突状细胞、 肥大细胞、红细胞、血小板
祖细胞
淋巴样
祖细胞
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T细胞)、 B淋巴细胞(B细胞)、 NK细胞。
髓样干细胞
胸腺 thymus
诱导微环境
概述
免疫组织和器官
免疫系统
免疫细胞(造血干细胞、APC、淋巴细胞、NK
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红细胞等)
免疫分子(Ig、补体、各种细胞因子和膜分子等)
概 述
人体的免疫器官和组织
第一节 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骨髓(鸟类为腔上囊或法氏囊 Bursa of Fabricius) 胸腺
中枢 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又称初级(一级)淋巴器官, 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第二节 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一)、MALT的组成
1.肠相关淋巴组织:其主要作用是抵御侵入肠道的 病原微生物感染。
(1)M 细胞(图) (2)上皮内淋巴细胞(intraepithelial lymphocyte,IEL) IEL的细胞来源
40%为胸腺依赖性,由αβ+T细胞组成 60%为胸腺非依赖性,由γδ+T细胞组成
实验室检查:红细胞 4.32×1012/L,血红 蛋白 102g/L,白细胞 2.5×109/L;白细 胞分类:中性粒细胞 79%;免疫球蛋白 IgG、IgA、IgM均正常。尿、大便检查未 见异常。胸片示支气管肺炎,胸腺缺如;胸 部CT示两肺栗粒状阴影,胸腺缺如;诊断为 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DiGeorge综合征)。 入院后予头孢类抗生素、干扰素等治疗,同 时给予胸腺肽、丙种球蛋白等增强免疫力及 对症支持治疗,患儿病程稍有所好转。入院 第10天继发中毒性脑病及多器官衰竭,3天 后死于败血症。
第二章 免疫器官和组织
第一节 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第二节 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第三节 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教学要求] 掌握免疫系统组成,中枢与外周免疫器官的 种类和主要免疫功能; 熟悉淋巴细胞再循环的免疫学意义,造血干 细胞的基本分化途径; 了解各免疫组织和器官的组织结构,黏膜免 疫系统组成及其主要功能。
第三节 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二、淋巴细胞再循环及其生物学意义
2. 再循环的生物学意义
淋巴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分布更合理; 淋巴组织可不断从循环池中得到新的淋巴细
胞补充,有利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通过再循环,增加了T、B与抗原与APC接触 机会; 通过再循环,使机体免疫器官与组织相互联 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地址素addressin
第三节 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二、淋巴细胞再循环及其生物学意义
1.淋巴细胞再循环
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可由输出 淋巴管进入胸导管,经上腔静脉进入血液循环, 在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处穿越HEV,并重新分布于 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 淋巴器官和组织间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称淋巴细 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
胸腺依 赖性淋 巴细胞
T细胞
骨髓 Bone marrow 法氏囊 Bursa of fabricius
骨髓依赖 性淋巴细 胞 多能造血干细胞 HSC
“种子”
NK
第一节 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二)骨髓的功能
2. B、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一部分淋巴样前体细胞 祖B细胞(pro-B )
3.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如补体成分) 4.过滤作用:清除血中异物,病毒及衰老死亡的RBC等。
第二节 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三、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 MALT)亦称粘膜免疫系统 (mucosal lymphoid system,MIS)主要指呼吸道、 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 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 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的派氏集合淋巴结 (Peyer's patche)、阑尾等。
问题?
1.胸腺在免疫器官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2.免疫器官还主要包括哪些?并试述各自在 机体免疫反应中的主要功能?
概述
免疫系统 是执行免疫功能的机构。 是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 和免疫分子所组成。
The immune system is composed of a number of different cell types, tissues and organs, and molecules.
第一节 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一、骨髓(bone marrow)
——造血组织,各类免疫细胞的发生场所。
(一)骨髓的结构与造血微环境
黄骨髓
骨髓 红骨髓 血 窦 造血组织
骨髓中的原始细胞, 造血 具有多种分化潜能, 细胞:可分化成为各种血细胞。
基质 分泌多种细胞因子, 促造血干细胞分化发 细胞:
育(骨髓微环境)。
本
章
小
结
1.掌握免疫组织和器官的组成和功能、胸腺微环
境的组成;
2.熟悉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3.了解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结构及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