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国防思想
我国古代国防思想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这些国防思想放映着我国古代对国防实践活动的理性认识,蕴含着深刻的关于战争和和平问题的思辨。
一、以礼和刑为治军的基础
国防,是一门求生学问,也是国家的防务,是指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防备外来侵略和颠覆,所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
国防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服务于国家利益。
丘吉尔有一句名言:“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此言—语中的。
国防直接关系国家的安全、民族的尊严、社会的发展。
我国古代国防思想形成时期特点:㈠以礼和刑为治军基础㈡作战思想以车战为主㈢不重视提倡军事谋略。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礼和刑都是并存的,就好比权利和义务。
“礼”即统治者对待士兵应宽厚,给予优越的权利,让士兵感到作为保家卫国的战士的优越感,这是作为士兵的权利。
“刑”即惩罚,士兵在享有权利的时候,不要忘记义务的实行,无条件的保家卫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来阻挡敌人的侵犯。
军队中没有错误,如若士兵违反军纪,即用刑罚严惩,这是错误使用权利的表现。
军队中只有服从,以礼和刑为治军基础才能建立起秩序。
众所周知,刑罚在军队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说是以暴制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士兵的问题,但治标不治本。
这就需要“礼”的制约,但“礼”的作用又是什么呢?而“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守是二者,虽蛮貊之邦可行,又何兵勇之不治哉?”,从而指出“礼”的重要性。
礼治的人际关系格局对军队向心力、凝聚力起到巨大作用,士兵从而成为忠良之将,无以负君父、国家之望。
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人口状况和军事需要而发展变化,以礼和刑为治军的基础始终没有改变。
二、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我国古代国防思想经过成熟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战争观,提出了普遍战争指导原则,总结了一套带兵治军之道《孙子兵法》。
再经过发展时期时,战略思想趋向成熟完善,各军兵种军事思想形成,兵学研究向体系化发展,兵学具体研究的兵书出现标志发展时期。
《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六韬》、《尉缭子》、《三略》和《李卫公问对》为《武经七书》。
《武经七书》之一的《司马法》,作者司马穰苴提出“权出于战”“以战止战”的国防观。
其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意思是国家虽然大,好战必然灭亡,天下即使安定,忘记战争必然危险。
成语——居安思危,正是出自之一典故。
表现了它既反对战争,又不忘战争准备的进步态度。
这种以仁为本的战争观,这一方面是对穷兵黩武行为的批判,也是对偃武修文,麻痹大意思想的警告。
所以,《司马法》不是简单地反对战争或者赞同战争,而保持着一种比较客观的态度。
现代,这种思想务必深入人心。
当今世界战争和和平共存,不要因为安逸的环境而放弃对外界的警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重视和发展自己的军事力量,在绝对的武力面前一切都是苍白的。
现在的中国正处于非常时刻,日本对钓鱼岛的虎视眈眈,经济危机还未解除,美国对我国台湾的垂涎等等一系列问题还需国人的共同努力。
在和平年代要时刻想着战争的危险,在战争中要坚定对和平的渴望。
要辩证的看待世间万物。
三、庶民者,国之本
“庶民者,国之本”出自《三略》,是《武经七书》之一,作者是西汉末年的黄石公。
黄石公在《三略》中说,治国之道,在于依靠贤士和民众。
信任贤士像信任自己的心腹一样,使用民众,象使用自己的四肢一样。
那么制定政令,就不会有所疏漏。
一旦有所行动,犹如身体与四肢相随,骨节相互照应,自然天成,妙合无间。
治理民众,使他们平和,以清明的政治,达到民众的平和,民众猜疑,就不会有国家的安定,民众迷惑,就不会奉公守法。
消除了猜疑,澄清了迷惑,国家才会安定太平。
“庶民者,国之本”即“民为国本”“以人为本”的思想。
正如刘少奇所说“历史是人民
写的,不是英雄”。
“庶民者,国之本”经历了时间的重重考验,无数的伟人引用这一经典。
现如今的毛泽东主席提出的“为人民服务”思想,江泽民主席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中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主席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以人为本的论述,都十分明确地指出,所讲的以人为本,是以广大的人民群众为本,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也不是某个人、某些人。
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
都是以“庶民者,国之本”为原型而引申出的著名思想。
国家是以人民为主体的,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正是人民的存在,才凸显出领导人的价值。
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正确处理领导人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四、上溢而下漏
根据“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道之国,富仓府;是谓上溢而下漏。
”所说,王道的国家让平民充实富裕起来,霸道的国家让士子充实富裕起来;而仅仅能存在的国家,则是让大夫官僚富起来;走向亡国道路的国家,则是让(国王)自己的仓库充实起来,这就称为当官的富起来而平民穷了。
体现了平民对国家的重要性。
还依据“汤武一日而尽有夏商之财,以其地封,而天下莫敢不悦服;以其财赏,而天下皆竟劝,通乎用非其有也。
孙卿云:“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人者安,聚敛者亡。
故王者富人;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
是谓【上溢而下漏】。
”在起用人才上是这样,在对待财富的问题上,道理也一样。
意思是从前商汤、周武消灾了夏桀、纣王,一旦拥有了夏、商的全部国有财产,就把土地、财宝封赏给有功的大臣,举国上下没有不欢天喜地,心悦诚服的。
用亡国者的财产赏赐功臣,整个国家的臣民都会争相效命。
这就是懂得如何使用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的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