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王君】《初中文言文教学探索-困境与突围》
【王君】《初中文言文教学探索-困境与突围》
(生一时不能回答,稍一思索,七嘴八舌地:“他没有爸
爸!”)
师:你们怎么知道?
生:他是寡妇的儿子。孀妻就是寡妇。
师:对!遗男是什么意思?
生:(齐生)孤儿。
师:对了!这个孩子死了爸爸,只有妈妈。你们看书的确
很仔细!再请你们计算一下;这次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 人?
我们再来看看另外几个人。那个遗男对移山
的态度怎样?
生:高兴。 师:怎么知道? 生:跳,跳往。 师:对了,跳跳蹦蹦地去移山,很高兴。他
虽然年纪小,但是人小——
生:志气大。
师:对,他跟愚公一老一小,都有志气。那么愚公子孙的态度怎么样?
生:赞许。
师:赞许,你是从那个“许”字上看出来的吧?再想想,当时大家表示赞 许的场面是怎样的? 生:热闹的。 师:怎么知道?
闭上才对。“目似瞑”,瞑的意思“闭眼”。
师:真仔细!我们常说死不——
生:瞑目。
生:狼的神态画得也不对。图中狼的神态太凶恶
了,原文中说“意暇甚”,“暇”应该是悠闲的 意思。
师:我们常说“应接不暇”和“目不暇接”意思
比较相似,“暇”如何讲呢?
生:空闲。
师:还有哪些词语的“暇”字有“空闲”的意思?
我们对比再读一读。先去掉“与”读一遍,
然后再把原文读一遍。
(生对比读了一遍)
生:哦,老师,我感觉出来了,这四个“与”并
不多余,它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和 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它们之间的界限很清 楚似的。
生:四个“与”字就造成了一种天地苍茫的浩大
气象。有这四个“与”,后文的“上下一白”才 显得更有气势。
生:身首异处。
生:还有一处重要的错误。屠户的刀应该砍在狼的大
腿上,可是漫画中却是砍在了屁股上。(众大笑)
师:“断其股”,难道不是屁股吗? 生:不是屁股,是大腿!我们平常所说的“头悬梁,
锥刺股”,锥也不是刺在屁股上,而是刺在大腿上。
师:天啊!这真是容易理解错误啊,大家一定要牢记
啊!
(师引导学生说出“股掌之间”、“股肱之臣”等词
语,生写)
„„
2、虚词的感悟追求“化”
师:读得还不够好,来,我们去掉“矣、哉、耳”,比较一下
有这些词和没有这些词语句子在表达感情上有什么不同。
(生对比读: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
增笑耳。
狼亦黠,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止增笑。) 生:加上“矣、哉、耳”嘲讽的语气浓得多。 生:加上“矣、哉、耳”,我似乎就看到了作者正对屠户的胜
师:好样的,有眼光!来,咱们读出天地苍茫的
景象。
(师指导学生拖长音调读,摇头晃脑,读出韵味
儿)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课内讲读课文。文章 场面简洁,情节脉络清楚,矛盾集中尖锐,人 物形象鲜明,文字以不艰深的对白为主,语言 中含有丰富的潜台词。因此,《唐雎不辱使命》 非常适合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我的教学构思 则是请多个剧组表演后,用导演说戏,观众和 演员对话的方式进行活动型“文言仿真”学习。 从效果来看,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对“读”的设 计和理解进入到文本的深处。
文言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文字
文学
文化
钱梦龙老师给予 我们的启示之二
文言文教学法天地广阔
1、他不是以字词掌握促理解,而 是以理解促字词掌握。 2、他不是直接进行思想教育,而 是融思想教育于文言训练之中。
探索与突围
一、情趣盎然学习“言”
1、实词的积累追求“巧”
生:狼的眼睛画得不对,图上是睁开的,应该是
2、在咬文嚼字地 巧思中探究
生:我觉得他是满心欢喜的。因为他强饮了“三大杯”。三
大杯啊,老师,这是货真价实的饮酒啊!喝得多说明他心情 愉快。(众笑)
师:分析得好!这个“大”咀嚼得有意思! 生:我认为他并不是满心欢喜的。他是被金陵客“拉”着饮
酒的!说明他并不是很情愿啊。
师:再咀嚼一下这个“拉”字! 生:从“拉”字中我看出张岱并不是非常愿意饮酒的。否则,
他就会自己主动进入酒局了。
生:而且他是“强饮三大杯”,这个“强”字,
我看出他多少有些勉强的。
生:我也认为他并不欣喜。你看,他是“强饮
三大白而别”,“别”耐人寻味。张岱喝完就 走了,如果他很高兴的话,一定不会走。
不兴”。
钱梦龙老师给我 们的启示之一:
文言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文化传 承说
文学浸 润说
能力培 育说
文言 教学 目标
钱梦龙老师给我们的启示之一:
文言教学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 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文字方面的 教学活动,乃是文学方面较高追求的基 石;文字、文学方面的教学活动,又是 文化传承和立人方面的较高追求的基石。 并且,这些教学活动和教学追求始终相 互关照、呼应和融合。
预习阶段:学生自读课文,自学课文20分钟。
第一课时: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妙学字词,
理清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他们对移山的态度,讨 论“智叟和愚公之妻”的若干不同。
第二课时:继续妙学字词,讨论“愚公究竟笨
不笨”的问题,文言断句训练,主旨归纳。
步步扎实,步步巧妙
师:我们先来熟悉一下这个人物表。大家说说看,这
生:不是狗,是像狗一样。 师:哦。“犬坐于前”的意思是“像狗一样坐在前
面”,那我们说“犬牙交错”什么意思?考考大家 聪明不聪明。
生:狗的牙齿交错着。
师:对吗?再想想——和“犬坐于前”一样的结
构。
生:像狗牙那样交错。 师:真聪明!再考考大家,狼吞虎咽什么意思? 生:像狼和老虎吃东西那样吞咽。 师:对了,对了!弄懂了意思,就不会读错了。
来,让我们把这个难句的正确的停顿读出来。
(师指导学生反复读“犬坐”句)
讲到使动用法,可以联系“瘦 身”、“健体”等时尚词语;讲意动用法, 可以联系“幸福着你的幸福,悲伤着你的 悲伤”等流行歌词;讲到名词活用为动词, 可以联系“不翼而飞”、“不胫而走”等 经典词语来举一反三;讲宾语前置,可以 引导学生说说“何罪之有”“何去何 从”„„
二、生动活泼地探 究“文”
1、在曲径通幽地美读中探究
师:是吗?但老师觉得呀,这一句有问题。
你看“天与云与山与水”多拖沓啊,开头我 们还说张岱作文惜墨如金呢?这里居然一连 用了三个“与”,我看一个都不用也行。
生:不行,老师。 师:为什么不行?你看我读。(师去掉四个
“与”,很认喝彩,不过喝的是倒彩。
师:对啊,这段文字,我们读出了作者对狼的态度是什么?
生:笑狼!
3、句式的理解追求“活”
生:图中的狼不应该趴在地上,而应该像狗一样坐
在地上。老师理解错了“其一犬坐于前”的意思。
师:哦,“犬坐于前”,这个故事中没有狗啊,怎
么又跑出犬来了呢?
谷雨:刚才扮演唐雎的蒋云淞表演非常精彩,他完全 演出了唐雎不畏强暴大义凛然的形象。但是人物性格 的表现上我们剧组和他们剧组有一个重要的不同,我 们觉得唐雎的勇敢不仅仅是大义凛然,更为重要的是 他的成熟冷静。比如在处理“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这句台词的时候,蒋云淞的处理是咄咄逼人。我们认 为不应该这样,这个时候的针锋相对应该是不露声色 更好,因为惟有这样,才能让秦王盛气凌人的形象得 到充分的展示,才能使秦王的气急败坏和唐雎的步步 为营形成强烈的对比,让后文情节的发展有急转直下 的效能,让人感觉一波三折。所以我们剧组对这句话 的处理就比较含蓄,要和秦王的“公亦尝闻天子之怒 乎”时的盛怒傲气恰好形成对比„„
生:应接不暇
生:目不暇接
生:白玉无瑕。
(师在黑板上纠正对比“瑕”和“暇”的不同,生继续写)
生:刀的位置也不对,刀不应该劈在狼颈子上,应该是劈在狼
的头上。文中说是“以刀劈狼首”,首的意思是头。
师:和“首”有关的成语很多吧?法庭上我们经常说判决某
人„„
生:斩首示众。 师:一刀下去,结果该人—— 生:身首异处。
生:杂然。
师:这两个字什么意思?
生:纷纷地、七嘴八舌的样子。
师:还有当愚公妻提出疑问的时候,子孙们怎样? 生:杂曰。
师:什么叫“杂曰”? 生:议论纷纷地说。 师:看,这个“杂”字很准确地写出了子
孙们纷纷赞同的场面。上面几个人,对移 山有坚决拥护的,有疑问的,有反对的。 现在时间到了,请大家下课以后想一想: “愚公”就是“笨老头”,他究竟笨不笨?
师:怎么知道?
生:(齐生)“叟”字呀!
师:啊,很好。愚公和智叟都是老头子。那么,
那个遗男有几岁了?
生:七八岁。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从“龀”字知道。
师:对,换牙。你看这是什么偏旁?(生答:“齿”旁。)
孩子七八岁时开始换牙。同学们不但看得很仔细,而且都 记住了。那么,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去移山, 他爸爸肯让他去吗?
又如在《核舟记》中,课堂上钱老与学生这样 问答——
问:奇巧人王叔远之核舟以何物为之? 答: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问:舟长几许?高几许? 答: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问:舟有窗左右各四,启窗而观,则何所见? 答:雕栏相望焉。
问:闭之,则何所见?
答: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
困境与突围
——初中文言文教学探索
人大附中西山学校 王君
狼来了!!
春郊游记
广东番禺三区南田小学 卢焯坡
某月某日,校
一怕文言文
二怕写作文 三怕周树人
文言教学的“三国 乱战”时代
同行的探索让 人惊叹也让人 困惑!
文言教学之争
教学内容之争 教学方法之争
课程设置之争
„„
教学内容之争
允许学习者有很长一段时间不懂(不甚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