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皮肤科 瘾疹(慢性荨麻疹)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皮肤科 瘾疹(慢性荨麻疹)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瘾疹(慢性荨麻疹)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皮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8-94)。

(1)发病突然,皮损为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水肿性斑块,境界清楚。

(2)皮疹时起时落,剧烈瘙痒,发无定处,消退后不留痕迹。

(3)病情反复发作,常迁延不愈。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和《中国临床皮肤病学》(赵辨主编,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

(1)皮疹为大小不等的风团,色鲜红,也可为苍白色,孤立散在或融合成片,数小时内风团减轻,变为红斑而渐消失。

但不断有新的风团出现。

(2)全身症状一般较轻,风团时多时少,反复发生,病程在6周以上。

(二)证候诊断
1.风热犯表证:好发于青壮年,风团色鲜红,遇热皮损发作或加重,灼热剧痒,或伴发热,恶寒,口干苦,咽痛。

舌边尖红,苔薄黄或白干,脉浮数。

2.风寒束表证:风团色白或淡红,遇风寒发作或加重,得暖则减,口不渴。

舌质淡,苔白,脉浮紧。

3.胃肠湿热证:风团色红,发作时伴有腹痛,纳呆,大便秘结或便溏,甚至恶心呕吐。

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血虚风盛证:风疹块风团反复发作,色淡,瘙痒,延续数月或数年,劳累后发作或加剧。

舌质淡,苔薄,脉濡细。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风热犯表证
治法:疏风清热。

推荐方药:消风散合荆防方加减。

荆芥、防风、蝉蜕、浮萍、金银花、知母、当归、生地、甘草等。

中成药:消风止痒颗粒等。

2.风寒束表证
治法:祛风散寒。

推荐方药:麻黄汤合玉屏风散加减。

麻黄、桂枝、荆芥、黄芪、白术、防风、甘草、蝉蜕、大枣、乌梅等。

中成药:玉屏风颗粒、桂枝颗粒等。

3.胃肠湿热证
治法:清利湿热。

推荐方药:平胃散合防风通圣散加减。

防风、栀子、荆芥、陈皮、苍术、白术、厚朴、赤芍、生石膏(先煎)、黄芩等。

中成药:防风通圣丸等。

4.血虚风盛证
治法:养血息风。

推荐方药:当归饮子加减。

当归、川芎、生地、白芍、桃仁、红花、防风、荆芥、炙甘草、白蒺藜等。

中成药:润燥止痒胶囊等。

(二)外治法
中药洗剂:风团色红,瘙痒,可用中药(羌活、荆芥、防风、浮萍、苦参等)煎煮外洗。

(三)针灸疗法
体针:取大椎、合谷、曲池、血海、足三里、脾俞、肺俞等穴位,留针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或穴位注射,每日或隔日1次。

以曲池为主穴,配合风池、合谷、血海诸穴;胃肠积热者加泻中脘、足三里;伴发热烦躁者加大椎、委中穴点刺放血;伴腹痛者配天枢穴。

拔罐:根据不同证型采用大椎、风门、肺俞、膈俞、脾俞、胃俞、曲池、神阙、血海、足三里等穴位拔罐,留罐10分钟,每日1次,3次为1疗程,神阙穴用闪罐法。

(四)健康指导
1.生活起居:指导患者生活规律,起居有常,戒烟戒酒,避免外伤和滥用药物,以防本病复发。

2.饮食调理:合理调配饮食,少食油腻食物,忌食酒类、辛辣刺激、腥发动风之品。

3.情志调摄:多与患者沟通,可采用倾听、安慰病人的方法,避免郁怒、急躁等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三、疗效评价
参照《中药新药指导原则》第三辑(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1997年)。

(一)评价标准
临床痊愈:症状消失。

n≥95%;
显效:症状基本消失。

70%≤n<95%;
有效:症状缓减。

30%≤n<70%;
无效:症状基本无变化。

n<30%。

疗效指数(n)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

(二)评价方法
1.皮损分布
正常(0分):无风团;
轻度(2分):风团个数n≤10个;
中度(4分):风团10<n≤20个;
重度(6分):风团n>20个。

2.风团大小
正常(0分):无风团;
轻度(2分):直径d≤2cm;
中度(4分):直径2<d≤5cm;
重度(6分):直径d>5cm。

3.瘙痒
正常(0分):无瘙痒;
轻度(2分):偶感瘙痒;
中度(4分):瘙痒频作,但不影响睡眠;
重度(6分):瘙痒持续不断,影响睡眠。

4.风团持续时间
正常(0分):无;
轻度(2分):风团持续时间t≤1小时;
中度(4分):风团持续时间1<t≤3小时;
重度(6分):风团持续时间>3小时。

5.发作频率
正常(0分):无;
轻度(2分):每日1次;
中度(4分):每日2~3次;
重度(6分):每日>3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