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果脯加工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及解决方法

果脯加工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及解决方法

在果脯加工中,由于操作方法的失误,或原料处理不当,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造成产品质量低劣,成本增加,影响经济效益。

为尽量减少或避免这方面损失,对加工中出现的问题,可相应地采取措施觖决。

一、盐渍原料发霉或腐烂在原料盐渍制坯过程中,往往隔了一周以后,原料品质发生恶化,如表面发霉,果实腐烂。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原因:①原料本身的成熟度过高,经不起盐渍。

②原料和食盐的比例不当,用盐量太少。

③盐渍的方法不正确,没有将原料和食盐充分拌和。

④添加的硬化剂不够。

⑤盐渍容器漏水,卤水不能浸渍原料,果实曝露在空气中。

解决的方法是:检查容器有无漏水现象,如有则立即将腌坯连同卤水移入另一容器中,并加一倍的食盐,继续腌渍,上下翻动,使之充分拌合。

待果实盐渍饱合以后,迅速捞出进行干燥。

二、“返砂”和“流糖”果脯成品要求质地柔韧,光亮透明,如果成品表面或内部产生蔗糖结晶,就属不正常,这个现象我们称之为“返砂”,返砂的果脯外部失去光泽,容易破损,消散内部水分,大大影响成品质量。

果脯返砂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原料含酸量低,糖煮时蔗糖转化不够,果脯中转化糖含量不足,或贮藏温度过低造成。

相反,果脯中转化糖含量过高,在高温潮湿季节就会产生吸潮“流糖”现象,在低温干燥的冬季,也易在果脯表面产生结晶,这个现象称之为“返糖”。

试验发现,成品中含水量为18%~20%,总糖量为68%~72%,转化糖含量为30%,即转化糖占总糖含量的50%以下时,将出现不同程度的返砂现象。

转化糖含量越低,返砂越严重。

转化糖含量在40%~45%,占总糖含量的60%以上时,在低温低湿条件下保藏,则不会发生返砂。

若转化糖过分增高,占总糖量的90%以上时,则将会产生“流糖”或“返糖”现象。

因此,在果脯加工中,如能控制成品中转化糖与总糖含量的适当比例,“返砂”和“流糖”的现象就可避免。

防止果脯结晶返砂的方法有:①糖制时适当加入柠檬酸,以保持糖液中含有机酸0.3%~0.5%,使蔗糖适当转化。

对于循环使用的糖液,应在加糖调整浓度后,检验总糖及转化糖含量。

一般总糖在54%~60%,若其中的转化糖含量已达25%。

(占总糖量的43%~45%),即可认为符合要求,烘干后成品不致返砂。

②糖煮时,在糖液中加入部分饴糖(一般不超过20%),或添加部分果胶,以增加糖液粘度,减缓和抑制糖的结晶。

③果脯贮藏温度以12~15℃为宜,切勿低于10℃,相对湿度应控制在70%以下。

已返砂的果脯,可将其在15%的热糖液中煮一下,然后再烘干即可。

防止果脯流糖的方法是:糖煮时加酸不宜过分,煮制时间不宜过长,以防蔗糖过度转化。

另外,烘烤时初温不宜过高,防止表面干结,使果脯内部的水分扩散出来。

在成品贮藏中,应密闭保藏,可用两层塑料袋密封保存。

对湿度控制在70%以下。

果脯加工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及解决方法山西农业大学运城农学院 贾生平 (044000)度、脂肪类物质的浓度和干燥温度。

对膜的透氧率影响最显著的因素是甘油的浓度,其次是干燥温度、单硬脂酸甘油酯的浓度和糊化温度,最后是脂肪类物质。

根据透氧率低和抗张强度高为优先原则,得出本文试验的成膜工艺条件和膜组分的最优组合为:干燥温度为80℃、糊化温度为95℃、脂肪类物质的浓度为0.2%、甘油的浓度为2%、单硬脂酸甘油酯的浓度为0.4%。

测定此种膜的性能见下表脂质—马铃薯淀粉基可食膜的性能FT/mm ts/MPa E% OP POil ES0.108 14.81 23.69 0.98 0 3.78说明:透氧率OP单位为立方厘米/平方米·24小时·0.1兆帕;透油系数poil单位为克.毫米/平方米.天;封合强度ES单位为牛顿/15厘米。

热封温度为180℃。

(三)结束语以马铃薯淀粉为基材,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增强剂,硬脂酸和软脂酸的混合物为阻隔剂,甘油为增塑剂,单硬脂酸甘油酯为乳化剂的脂质-马铃薯淀粉可食膜具有优良阻隔性能和良好的机械性能,可以满足豆粉、方便面的调料ZHU CANG BAO XIAN JIA GONG三、煮烂和干缩在果脯加工制作过程中,由于果品种类及品种选择不当,加热温度和时间掌握不好,预处理方法不正确及浸糖浓度不足,会引起煮烂和干缩现象。

这些问题的解决应在小批量生产的基础上,不断地加以调整和改进。

(1)煮烂问题:制作苹果脯的过程中,煮烂现象是常遇到的。

其原因从现象上看,除与品种有关外,果实的成熟度有着很大的影响,过生过熟的果实都容易煮烂。

因此,采用成熟度适当的果实,是保证果脯质量的关键措施之一。

目前防止苹果煮烂的另一个有效方法是,经过前处理工序的果碗,不立即用浓糖液热煮,而是先放入煮沸的清水中或1%的食盐水中热烫几分钟,或者用1%的食盐水浸渍6~8小时,再按一般方法进行煮制。

在煮制时应掌握好火候,不可使果碗翻滚,煮沸后保持微沸,使糖液缓慢渗入果碗。

煮制枣脯时果实破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由于划皮时构成相互交错的裂纹,或裂纹在果实两端会合,热煮时果皮便容易脱落而果肉破裂。

二是由于果实成熟度太高,果皮已变红并开始与果肉分离,加热煮制后更易开裂破损。

三是枣的品种,加工蜜枣不宜采用酥脆的品种,应用核小肉厚,半脆半艮的枣。

因此,蜜枣加工的破损问题,可以通过预处理和控制果实的成熟度及品种的选择来解决。

(2)干缩问题:干缩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①果实成熟度不够而引起的吸糖量不足。

②煮制浸渍过程中糖液浓度不够而引起的吸糖量不足。

解决的措施可酌情调整糖液浓度及浸渍时间。

四、成品楬变在果脯加工过程中,褐变现象也是影响质量的一个问题。

解决的方法是:①硫处理。

大多数新鲜果实中都含有单宁物质,在切开果实后,单宁在果实本身的含酶的作用下,被氧化成红褐色物质,从而使果实颜色变得深暗。

在原料预处理过程中,使用0.1%的重亚硫酸钠水溶液浸泡,便可有效地防止果实变色。

②热烫处理。

果实中大多数酶在60~70℃温度下便失去活性,因此,热烫处理也是防止褐变的有效措施。

但果实热烫后必须迅速冷却,以防果实中一些营养物质损失。

③抑制非酶褐变。

果脯褐变的另一个原因是糖液中糖与果实中氨基酸作用,产生红褐色的黑蛋白素,称为非酶褐变。

果实在糖液中熬煮的时间越长,温度过高吸糖液中酸与转化糖含量愈多,就越会加速这个反应。

因此,应当在达到热烫和煮制目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煮制时间。

此外,非酶褐变不仅在熬煮时会发生,在果脯干燥过程中也能继续发生,特别是在烘烤果脯时,如果烘房内温度高,通风不良,室内湿度过大,延长了果脯的干燥时间,成品的颜色更容易黑而深暗,这可以从改进烘房设备,缩短干燥时间来解决。

五、发酵和霉烂果脯成品由于吸糖量不足和含水量过大,在贮藏中通风不良,卫生条件差,往往会发生霉菌污染,即发生霉变。

防止果脯霉烂的措施:一般情况下,成品中含糖量达68%以上时,任何微生物都难以生存。

另外,要控制成品的含水量,加强加工和贮藏中的卫生管理;对于低糖果脯,可适当添加防腐剂。

六、返砂产品不返砂返砂果脯,其质量应是产品表面干爽,有结晶糖霜析出,不粘不燥。

但是由于原料处理不当,或糖煮时没有掌握好正确的时间,因而使转化糖急剧增高,致使产品发粘,糖霜析不出。

造成不返砂的主要原因是:①原料处理时,没有添加硬化剂;②原料烫漂时间不够,果胶没有去尽;③糖渍时,糖液发稠;④糖煮时间太短,糖浆发粘,糖液的浓度不足;⑤原料本身的果酸较多;⑥在煮渍时,半成品有发酵现象。

解决的措施是:①在处理原料时,应添加一定数量的硬化剂:②延长烫漂时间,并在漂洗时尽量漂尽残留的硬化剂;③在糖煮时,尽量采用新糖液,或添加适量的白砂糖。

延长糖煮时间,使糖液浓度在42~44波美度;④调整糖液的pH值。

返砂果脯都是中性,pH值应在7~7.5之间,因此,含果酸较丰富的果实,在原料前处理工序时,就要注意添加适量的碱性物质,进行中和;⑤密切注意糖渍的半成品,防止发酵。

增加用糖量,或添加防腐剂,不使半成品发酵。

七、糖液的重复使用随着果脯生产批量的增多和产量的增大,熬煮过果实的糖液越积越多以致无处存放。

废弃不用自然是极大的损失,如直接使用又会严重地影响产品质量。

这些糖液含糖量高(一般达70%以上),且极大部分已成转化糖,同时含有一定量的胶体物质、悬浮物质及色素物质,因而呈粘稠度极大的褐色糖浆。

对这些废糖液如能合理处理,可供重复使用。

其处理方法是:①将糖液加热至60℃左右,保持15分钟。

若粘稠度太大可酌情稀释。

②碱处理。

配制好10%的石灰乳(石灰质量要好),按糖液:石灰乳为25:1(体积比)的比例将石灰乳添加于经加热的糖液中,充分搅拌,并调节pH值为6.5左右。

而后置于70~80℃的水浴(也可直火)保温15分钟,取出,静置10小时,使所产生的胶体絮团聚集下沉。

③澄清。

糖液中胶体团充分聚集下沉后,小心倾取上清液放好。

④脱色。

经上述澄清处理后的糖液呈红褐色,必须要进行脱色处理。

脱色剂采用浓度为30%的过氧化氢。

按过氧化氢与糖液体积比为1:100的比例将过氧化氢添加于糖液中,充分搅匀,于50℃水浴上保温10分钟,取出静置,即可见红褐色消失,糖液呈淡黄色透明液体。

经此法处理过的糖液,可直接用于果脯加工而不影响产品的质量。

使用时可全部或部分用此糖液,可按产品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