臂丛神经的康复
1.抬高患肢。 2.应用支具及弹力绷带。 3.气压或夹板。 4.按摩及被动,主动运动等。 (四)防止挛缩和僵硬 为保持肌肉的张力和关节的活动度,应适度进行患肢的被动运动,主动助动运动和主动 运动。在臂丛神经不全损伤患者,由于拮抗肌的相应紧张和收缩,往往引起固定性挛缩畸形, 对此,主要进行拮抗肌反方向的被动牵伸活动。运动中,必须防止肌肉过度疲劳,尤其是麻 痹肌肉不要过度伸展。 (五)日常生活活动的调练 重点是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独立性训练和麻痹肢体的护理。对全臂丛损伤,又是利手时, 应作利手转换训练。多数病人需帮助的动作是洗澡和剪指甲等,可采用辅助日常用具,指导 病人正确使用三角巾,支具,保护患肢免受烫伤等。ADI.训练应随患者需要而调整。 (六)发挥健绷肢体代偿作用 一侧上肢能完成全部日常生活活动的 80%,所以对于重要臂丛损伤病人应进行健侧肢 体代偿功能的训练。 (七)膈神经移位缝接到飘皮神经支后谢练方法 1.膈神经移位缝接到肌皮神经支后,一般需外固定 6 周。 2.当外固定去除后,指导患者吸气时同时屈肘为了增加训练效果,可让健肢一起练习。 3.当肱二头肌出现主动收缩后,用主动吸气配合助动运动,以逐步恢复肌力。 4.然后,开始训练,在缓慢,间断地呼气时仍保持肘关节主动屈曲,逐步加快呼气到 正常速度。 5.同时练习吸气时保持伸肘动作,并松弛肱二头肌。 6.最后练习随意呼吸时,进行主动肘关节屈伸动作。 另外,也可以利用电刺激,肌电生物反馈和肌电反馈电刺激法进行训练。 一般需要训练 6~9 个月时间,将膈神经中枢逐步改造为屈肘运动中枢,使膈神经能替 代肌皮神经功能。
(二)控制疼痛 臂丛神经牵拉病人多数有烧灼性神经痛,如果疼痛问题不及时处理,则疼痛肢体不能操 练和使用。并且会加重病人精神压抑,康复目标很难达到。因此,首先要控制疼痛。 1.矫形支具 支具可以解除瘫痪肢体所引起的重要拉力,(如上肢至少有 9 公斤的重力)。肢体的重量会牵 拉无对抗平衡的臂丛。臂丛神经在损伤部位已经受到牵拉,肢体的重量更使神经拉开,因而 加剧疼痛。若将手臂重量直接支具移到骨盆,就能缓解因上肢重量而产生的疼痛。这种支具 有两种设计:①前臂支具,用塑料托板往前臂,通过支撑杆,与骨盆固定带连接;②用塑料 托环绕骨盆,加上能连接于前臂架上的固定器,两者相连就能将肩一臂丛·颈的重量直接移 至骨盆上。 2.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TENS) TENS 治疗仪刺激频率上限接近 100Hz,波宽为 40~500p~s,单向或双向不对称方波,或被 单方向波调制的中频电流。治疗时电极置触发点、有关穴位、运动点或病灶相应神经节段。 频率选择多以病人感到能缓解症状为宜。每次治疗 30min,每日 2 次。1'ENS 治疗时,必须 防止肌肉收缩,否则,不但不能使疼痛减轻,反而会加重。
2、尺神经:沿肱动脉内侧、肱二头肌内侧沟下行至臂中份(即三角肌止点高度),穿内 侧肌间隔至臂后区内侧,下行至肱骨内上髁后方的尺神经沟,继而向下穿过尺侧腕屈肌起 端又转至前臂前内侧,继续在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间,尺动脉内侧下行,到达桡腕关节 上方(约 5cm 处)发出手背支后,本干在豌豆骨桡侧,经屈肌支持带浅面分深、浅两支, 经掌腱膜深面进入手掌。
胛肌肌支与肌皮神经缝接,以恢复屈肘功能;斜方肌、肩胛舌骨肌肌支与肩胛上神经缝接, 以稳定肩关节;将颈丛神经感觉支与正中神经缝接,以恢复手部皮肤的感觉。 (4)膈神经移位:将膈神经移位到肌皮神经,以恢复屈肘功能。应该注意大多数根性撕脱伤 者,患侧膈神经也同时损伤,同时,术前应透视检查膈肌运动情况,以确定膈肌功能是否正 常
桡神经的分支及其支配:
(1)在臂部的分支:皮支为臂后皮神经、臂外侧下皮神经、前臂后皮神经;肌支支配肱 三头肌、肘肌、桡侧腕长伸肌和肱桡肌。
(2)浅终支(指背神经,皮支):手背绕侧半和桡侧两个半手指近节背面的皮肤。
(3)深终支(骨间后神经,肌支):分布在前臂伸肌群,桡尺远侧关节、腕关节和掌骨 间关节。
临床中较多见,这类损伤多预后不良,常需神经、肌腱移传术。常采用的手术有: (1)肋间神经移位:采用多根肋间神经移位,与肌皮神经缝接,重建屈肘功能。 (2)副神经移位:一般采用副神经移位到肌皮神经,第 3、4、5、6 肋间神经移位到尺神
经,分别恢复屈肘和屈指功能。 (3)颈神经移位:采用颈丛神经运动支与麻痹神经运动支缝接。如用胸锁乳突肌,提肩
尺神经的分支及其支配:
(1)尺神经在臂部未发出分支,即无支配。
(2)在前臂上部发出肌支支配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
(3)手背支分布手背尺侧半,小指、环指和中指尺侧半背面皮肤。
(4)浅终支(皮支):分布于小鱼际、小指和环指尺侧半掌面的皮肤。
(5)深终支(肌支):支配小鱼际肌、骨间肌、第 3、4 蚓状肌和拇收肌。
神经损伤临床表现:
(1)正中神经干如在臂部受损伤,运动障碍表现为前臂不能旋前,屈腕能力减弱,拇指、 示指不能屈曲,拇指不能对掌。由于鱼际肌萎缩,手掌变得平坦,称为“猿手”。感觉障 碍以拇指、示指和中指的远节最为显著。
(2)正中神经损伤易发生在前臂和腕部。在前臂,神经穿旋前圆肌和指浅屈肌起点腱弓 处易受压迫,形成正中神经支配肌全部无力,手掌感觉受损,即所谓的“旋前圆肌综合症”。 在腕部内正中神经也易因周围结构炎症、肿胀或关节变化而受压迫,即形成“腕管综合症” 表现为鱼际肌萎缩,手掌平坦,拇指、示指、中指掌面感觉障碍。
3.为预防因制动引起的继发性疼痛,以支具和患肢各关节被动生理运动交替进行,或 采用娱乐性作为作业疗法。
(三)控制肿胀 神经根牵拉伤,特别是下臂丛损伤易伴发交感神经损伤,使血管紧张度减低而产生水肿。 另外肌肉麻痹,唧筒作用小时也会加重肿胀。若肿胀长时期不消退,会使肿胀液中的纤维蛋 白素沉着,导致组织纤维化及关节、肌肉萎缩。防治措施有:
,伸指、伸拇不能。
二、病因与诊断要点 1 病因:臂丛损伤多为:牵拉伤、撞击伤、切割或枪弹伤、挤压伤和产伤。 2 诊断要点: (1)腋、肌皮、正中、桡和尺神经中任何 2 条同时损伤,且不在同一平面的切割伤者,应
考虑为臂丛损伤。 (2)若胸大肌或背闹肌出现麻痹者,则臂丛损伤平面在锁骨上;若两块肌肉正常者,损
伤平面在锁骨下。 (3)若伤后出现耸肩动作消失,斜方肌萎缩者,为 c6、c7 神经根性撕脱伤(节前损伤)。
出现霍纳征阳性征者为 c8、T1 根性撕脱伤。 (4)临床检查为感觉和运动功能丧失、肌电图测不到神经传导速度者为完全性损伤。 (5)臂丛神经损伤类型及临床表现
三、临床治疗原则 l.闭合性损伤 应用非手术治疗,以康复治疗为主。观察 3 个月后,若症状无恢复者,应手术探查。 2 开放性损伤 开放性臂丛神经损伤,如刺伤切割伤应行手术探查,争取神经缝合或神经移植术,有望于神 经早日恢复。特别是上干损伤,神经损伤距所支配肌肉较近,效果较好。 3 晚期神经损伤 根据损伤情况,决定手术方案。如果神经未断裂,只因局部癍痕压迫,使之变性,则宜松解 瘢痕,切除局部病变组织,或行神经移植术。 4 臂丛根性撕脱性损伤
(2)深支运动支损伤:易受损伤的部位为豌豆骨桡侧(常发生在以手击物或手握振荡物和 旋转车轮把手,小鱼际仍呈悬空状态时,此时尺神经深部的运动支可受到豌豆骨和钩骨的 压迫造成损伤;Guyon 管内受压迫),运动障碍表现为尺神经支配的手内在肌功能受损; 感觉不受影响。
3、桡神经:先经肱三头肌长头和内侧头之间(上臂内侧),然后沿着桡神经沟绕肱骨中 段背侧旋向外下,在肱骨外上髁上方穿过外侧肌间隔,至肱桡肌与肱肌之间,在此分为浅、
(2) 正中神经在肘部、前臂部发出许多肌支,支配除了肱桡肌、尺侧腕屈肌及指深屈肌 尺侧半以外所有的前臂屈肌及旋前肌。
(3)在屈肌支持带下方由正中神经外侧缘发出一粗短的返支,向外进入鱼际,分布于拇 收肌以外的鱼际肌。
(4)在手掌区,正中神经发出数支指掌侧总神经,每一指掌侧总神经下行到掌骨头附近 又分为两支指掌侧固有神经沿手指的相对缘到达指尖。分布第 1、2 蚓状肌,掌心、桡侧 三个半手指掌面及其中远节指背的皮肤。
神经损伤临床表现:
(1)桡神经干损伤:易损伤的部位为臂中段后部和贴肱骨桡神经沟处(肱骨中段或中下 1/3 交界处骨折时容易合并桡神经损伤),运动障碍表现为前臂伸肌瘫痪,即抬前臂时出 现“垂腕”状态;感觉障碍以第 1、2 掌骨间隙背面的“虎口区”最明显。
(2) 桡神经深支损伤:穿过旋后肌行于桡骨附近(桡骨颈骨折),主要症状为伸腕力弱 (桡侧腕长伸肌功能是好的),在伸腕时会腕部明显地向桡侧偏斜
四、康复治疗要点 臂丛损伤的康复基础是尽量使残留的功能发挥最大效益,同时应充分利用正常部位的潜 在功能。
(一)对疾病的认识教育 臂丛损伤是一种严重创伤,对重度损伤者的治疗,疗效不满意。有的患者认为只要手术便能 治愈;有的则完全绝望;有的对手术或康复抱消极态度。因此,在早期就应该向患者,从解 剖结构上理解损伤的状态,可以选择类似的病例作现身示教,使患者了解治疗过程,难度和 预后。开展患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在日常生活上互相帮助,心理上互相支持是很重要的。 有的患者由于损伤严重,上肢废用,给患者的身心造成巨大创伤,他们往往处于抑郁状态。 康复治疗师可通过谈话进行心理疏导,鼓励,激发生活信心,同时采用体育、娱乐、活动等 作业疗法,使患者参与集体或社会活动,改变自我封闭状态,克服消极,自卑心理,增强康 复信心。
神经损伤临床表现:
(1)尺神经干受损:易受损伤的部位为肱骨外上髁后方(尺神经沟处)及尺侧腕屈肌两起 点之间,运动障碍表现为:屈腕能力下降,环指和小指的 DIP 关节不能屈曲,小鱼际肌萎 缩,拇指不能内收,骨间肌萎缩,各指不能互相靠拢,各指 MP 关节过伸,第 4、5 指 IP 关节屈曲,出现“爪形手”;感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碍区域以手掌、手背尺侧缘为主。
深两支。浅支沿着桡动脉外侧下行,在前臂中、下 1/3 交界处转向背面,并下行至手背。 深支经过桡骨颈外侧穿过旋后肌(桡骨外侧面)至前臂背侧,在前臂伸肌群的浅、深层之 间下行,在拇短伸肌远侧逐渐变细,行于拇长伸肌深面即前臂骨间膜后面至手腕背面。(不 同个体桡神经分支发自主干的水平存在差异,解剖学上写“在肱骨外上髁的前方分为浅、 深两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