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治理现代化应该具备的六个内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鲜明地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并明确阐述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
笔者认为,治理能力现代化应当至少具备六个特有内涵。
一、全面突出以人为本的导向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力量长期处于不对等阶段,普通个体意识受到压制,无法正常表达自己呼声,权利得不到维护。
随着社会文明发展,物质条件逐步丰富,个体意识的强烈觉醒,社会需求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进化,要求平等、公正权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进入现代社会,尤其是网络信息和资讯技术的发展,信息曝光度的增加,个人有更多的渠道表达声音和主张权利,对政府治理形成了倒逼压力,而信息普及和获取门槛降低,以及我国网络舆情监测系统逐步完善,也使现代化治理具备了可能性。
治理现代化要求政府关注点日益转向各个具体阶层甚至个人,人民合理表达诉求的权利得到保障,不再需要采用抱团结社来增强自己的声音,更不需要用暴力和极端形式引发社会关注以寻求解决的方法。
每个群体的合法权益和诉求都可以理性表达,都能得到平等有效回应,并且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上升为国家政
策或者法律。
这是政府治理回归人本位、以人为本的象征,更是政府职能由管理向服务转变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表明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有了极大的进步。
判断治理是否达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是否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政策和管理的出发点都是看是否有利于人民,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二、全面加强精细化管理能力
衡量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就是看能否实现精细化管理。
就是要更加突出细节,综合统筹、协调管理和兼顾各方利益,避免一刀切的僵化管理模式或者出现太左、太右现象。
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发展不平衡的国家。
体现在国家施政战略上,就是从全局和长远出发,在致力于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能够统筹推进政治、生态、社会和文化,实现“五位一体”布局建设;表现在具体区域治理上,既能够合理统筹分配中央和地方关系和资源,又能因地制宜、实行一区一策;在针对具体群体和阶层的管理上,既能够根据不同的群体,制定不同的管理政策,考虑大多数的同时,又能兼顾少数群体,始终在法律和政策条款上为少数群体留有一席之地。
精细化管理核心是点中要害、对症下药,使各项政策和措施更加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本质是以务实的态度解决问题,要点是实施有效精确管理,花更少的资源和精力办成更多的事。
精细化管理,要要实现资源分配更加均匀和公平,也意味着要集中精力、收缩阵线,实现该管的要管,不该管的要及时让渡。
能否实现全面精细化管理是对现代政府的一次重
大考验,它要求政府不断创新管理方法,实现管理技术专业化和管理方法科学化,呼唤政府对管理进行精确定位,聚焦服务,用服务凝聚民心。
三、全面推进法治化建设
马克思·韦伯曾经提出了统治的合法性问题,统治的合法性必须以法治化为前提,法治化是社会治理成熟的重要特征,法治化是区分现代政府和非现代政府的重要指标。
依法治理,以法律为准绳,在法律面前一切平等,将国家各项日常事务纳入法律轨道,不存在任何超脱和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个体和团体,最大限度保障社会治理的法理性和持续性。
反观人治时代,国家的命运只能依靠上天的眷顾,兴衰寄托于运气,能够有比较英明的决策者,则国家兴盛,碰到比较昏聩的统治者,国家不可避免会没落,甚至人亡政息,就是因为缺乏法治持续性。
历史一再证明:只有法治才能保持国家长治久安,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
法治是社会治理现代化不可或缺的手段,全面推进法治化是关系党执政兴国的根本性问题。
只有全面实行法治化,才能最大限度保障各项事务有法可依、正规秩序化运行。
推进法治化建设,依法行政是关键,树立全社会法治思维是基础,进行司法改革、大力推行司法公正是保障,全面打造法治政府是核心。
要按照建设法治型政府要求,要切实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水平,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切实将服务管理行为纳入依法运转的轨
道,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服务群众、接受监督。
四、全面彰显社会公平正义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李克强总理对新一届政府的提出的三个任务之一就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治理现代化肩负的一个使命就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社会各项制度更加趋向公平正义,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的人民,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要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把蛋糕分的更加均匀”,在社会资源分配上更加公平,尤其对待社会弱势群体的资源分配方面。
要始终把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作为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前提和根本途径,坚持以人民利益为导向,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当做突破口和抓手,深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要不断健全制度保障,加强保障制度体系建设,建立一个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完整社会公平制度保障体系,充分保障人民群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努力将社会公正制度体系具体化为实践中的措施和行动,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共建共享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成果,从而真正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五、全面完善利益均衡机制
现代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基本事实,经济越发展,群体之间,阶层之间的利益交融和摩擦可能性就越大,横纵向利益矛盾表现越来越错综复杂。
限于条件,我们过去的利益均衡机制比较粗放,方法比较简单粗暴,有时是损害少数群体的利益来满足多数群体,这样也使一些矛盾逐年积压,维稳压力逐年增大。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别增大。
如何努力寻求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利益结合点和平衡点,健全与经济社会相适应的社会利益协调均衡机制,就成了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
完善多元化纠纷协调解决机制,就是要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中国古代对和谐的看法是“和而不同”,前提正是承认一个社会有不同的阶层、不同的价值观存在、不同的利益要求需要调整,通过全社会形成合力,让各类矛盾和问题在不一致中得到化解,深入推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就是要建立新的畅通利益表达和解决机制,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标本兼治社会管理机制,不断完善社会摩擦解决争端机制,在社会管理领域配套建立社会安全阀制度,将摩擦和冲突视为契机,实现各种力量对冲和妥协中均衡,形成全社会共识,最终达到共同和谐。
六、全面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社会治理现代化,也赋予了治理新的内涵,从过去强调行政管理向注重服务全面转变。
治理,过去偏重管理职能,在古代甚
至被称为“牧民”,故管子有牧民篇,汉代专设州牧之职。
时代变化和人民的期待日益要求治理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由管理向服务转变,要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步伐,打造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政府。
治理现代化,核心是政府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
我们国家多年来的积累结合不断进行的政府机构和职能改革经验,为打造服务型政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要按照“创新、高效、规范、廉洁、责任”等要求,把促进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运用现代化手段来促进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要主动适应新常态,深化机关效能建设,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打造高效政府;要按照依法治国的整体要求,坚持依法行政,增强法律意识,强化法制思维,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决策、执行、监督、管理的各个环节;要明确界定政府职能,大力推行权力清单,推进政务公开,严控“三公经费”支出,不断降低行政成本;要加快推进政府职能改革和转变,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重点强化服务和责任意识,推动政府从权力本位向责任本位转变,推动干部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变。
来源:太平镇作者:刘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