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工程药物干扰素的制备
使干扰素的临床应用成为可能Sidney Pestka
美国科学家Sidney Pestka在罗氏研究院里成功克隆出了干扰素cDNA,为 后来干扰素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二、干扰素生产企业
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 北京三元基因工程有限公司 长春海伯尔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深圳科兴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哈药集团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天津华立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沈阳三生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安徽安科生物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三、干扰素药理作用
干扰素在病毒细胞表面与特殊膜受体结合发挥抗DNA和RNA作 用,包括对某些酶的诱导作用,阻止受病毒感染细胞中病毒 的复制,抑制这些细胞的繁殖。本品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 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增强淋巴细胞对靶细胞的特殊细 胞毒性。
基因工程药物—— 干扰素的制备
干扰素概述
中文名称: 干扰素 英文名称: interferon;IFN 定义1: 细胞因子中的一个家族,以干扰病毒复制而得名。根据产生细
胞不同可分为α干扰素、β干扰素和γ干扰素三类。 应用学科: 免疫学(一级学科);免疫系统(二级学科);免疫分子 (三级学科) 定义2: 脊椎动物受多种因素(如微生物)诱导产生的一组抗病毒蛋白质。 可影响细胞的运动和免疫过程,也可干扰多种病毒的复制而得此名。干 扰素有Ⅰ型和Ⅱ型,以及干扰素样细胞因子,Ⅰ型干扰素有7种:IFN-α、 IFN-β、IFN-ε、IFN-κ、IFN-ω、IFN-δ和IFN-τ,人类没有IFN-δ 和IFN-τ;Ⅱ型仅有IFN-γ。
干扰素独具的双重作用让科学家们兴奋不已。显然它具 备了成为攻克乙肝的利器的必要条件。但干扰素的人工 合成、工业化生产乃至最后真正为攻克疾病作出贡献, 又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早期的干扰素是从人体白细胞中通过纯化技术提取的,不仅量少,且 含有很多杂质,导致作用有限。直到70年代中期,随着生物医学的发 展和基因重组技术的出现,科学家们逐渐开始尝试通过基因重组技术 合成干扰素。1978年,瑞士罗氏公司的科学家帕斯特卡(Pestka)成功 克隆了干扰素cDNA,为后来干扰素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1990年, 基因重组技术正式应用于干扰素的工业化生产,于是今天所说的“普 通干扰素”开始批量生产。但是,普通干扰素也给患者和医生带来困
药浓度波动,浓度过高时会导致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但浓度过低又 会导致病毒重新复制和反弹;此外,一旦注射了普通干扰素,它广泛
期只有2至5小时,必须频繁注射用药,因而干扰素的临床应用受到了 很大限制。 到1990年代末2000年代之初,聚乙二醇化(PEG)技术的出现使干扰素 终于成为人类与乙肝斗争中的真正利器。2002年,罗氏研究生产的聚 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派罗欣)正式上市,聚乙二醇与干扰素的结合, 大大改善了干扰素的药物特性,使血药浓度变得更加稳定,同时聚乙 二醇分子支链对干扰素有效成分的保护作用,大大降低了它的抗原性,
高,副反应显著减少。
干扰素发现者Alick Isaacs
1957年,英国医生Alick Isaacs在进行流感病毒试验时,发现鸡胚中注射 灭活பைடு நூலகம்感病毒后生成了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具有“干扰”流感病毒感染的作 用,于是Isaacs将这种物质称之为“interferon”,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 干扰素。
干扰素抗病毒作用机理的发现者Robert M.Friedman
在1966到1971年期间,美国医生Robert M.Friedman发现了干扰素对病 毒的抑制作用主要是干扰素干扰了病毒信使RNA功能,而抑制了蛋白的合成。 从此,关于干扰素抗病毒的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才被逐渐展开。
干扰素从实验室到临床的重要人物Derek C.Burke
美国病毒学专家Derek C.Burke致力于干扰素的生产流程的研究,并在 1980年实现了通过人类白细胞进行干扰素量化生产,虽然这种生产方式无法 与基因技术出现后的生物工程生产方式相比,但对干扰素从实验室成功地走 向临床却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干扰素免疫调节机制的证实者Samuel Baron
美国人Samuel Baron与Isaacs的共同研究证实了干扰素在机体免疫系统对 抗病毒感染中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正是他们的研究为干扰素在临床的 应用提供了更多的证据,并为干扰素抗病毒的双重作用机理奠定了基础。
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 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 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 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 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 增强抗病毒能力。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 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 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 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 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干扰素发现发展历程 干扰素的生产企业 干扰素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干扰素的制备路线
一、干扰素的发现发展历程
50年前,英国的病毒学家艾力克·伊萨克斯(Alick Isaacs)在流感病毒研究时发现,在鸡胚中注射灭活流 感病毒后,鸡胚细胞中生成了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可以 反过来“干扰(interfere)”流感病毒的生长,于是就 将这种物质称为干扰素(interferon)。随着研究的深入, 人们发现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胞因子,不仅具有直接 抗病毒作用,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免疫增强作用。
应用学科: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激素与维生素(二 级学科) 定义3: 抑制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一类活性蛋白质。
应用学科: 水产学(一级学科);水产生物病害及防治(二级学科) 定义4: 因最初发现某一种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生物学活性物质
可干扰另一种病毒的感染和复制而得名。是最早发现的细胞因子。根据 干扰素产生的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α干扰素、β干扰素和γ干扰素三 类。 应用学科: 细胞生物学(一级学科);细胞免疫(二级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