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TU985.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530(2010)05-0042-06收稿日期:2010-09-12修回日期:2010-10-10关键词:风景园林;绿道网;规划设计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Greenway Network; Planning and Design摘要:绿道网建设是促进宜居城乡建设的重要举措,对推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生活休闲一体化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均具有重要意义。
以深圳市绿道网专项规划实践为例,着重分析了绿道网规划原则、总体规划策略、总体布局结构等内容,率先将绿道理论运用到规划实践中,以期为我国正在兴起的绿道建设提供一点启示。
Abstract: Greenways are significant for the creation of sustainable environment, the conservation of regional eco-community, the promotion of recreational programs and the enhancement of sustainability. With the planning of Shenzhen Greenway Network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rinciples of greenway network planning, master planning strategies and the overall layout. Greenway theory has been applied in the practice in Shenzhen, which will be helpful for the emerging greenway programs in China. 深圳市绿道网专项规划解析Analysis to the Planning of Shenzhen Greenway Network周亚琦 盛鸣ZHOU Ya-qi SHENG Ming1 深圳市绿道网建设背景绿道(greenways)的理念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来说并不陌生。
自1867年世界上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绿道——美国波士顿公园绿道系统建设以来,国外建设绿道网已有逾百年历史,他们的建设经验告诉我们:绿道网建设有利于完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维护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有利于保护和发掘城市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鲜明的城市特色;有利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宜居水平,提高城市的品味……绿道逐渐被认为是一种体系化的规划方法,发挥着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作用。
[1] 2010年1月,为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促进宜居城乡建设,广东省委、省政府决定率先在珠三角进行绿道网建设。
随后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了《珠三角区域绿道(省立)规划设计技术指引》和《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
根据规划,从2010年起,广东将用3年左右时间,在珠三角地区率先建成全长约1690km的区域绿道,连接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都市区,串联200多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滨水公园和历史文化遗迹等场所,直接服务人口约2565万人,能增加约30万个就业机会。
[2]2 深圳市绿道网构成要素2.1 自然资源深圳全市基本地势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格局,主要由南部半岛海湾地貌带、中部海岸山脉地貌带、北部丘陵谷地地貌带三个明显的地貌带组成。
中部海岸山脉依次为笔架山—田心山—梅沙尖—梧桐山主峰;北部丘陵谷地由10条主要河流穿插其中,其东侧是龙岗河、坪山河谷地,西侧是羊台山、凤凰山、塘朗山、鸡公头、吊神山等组成的椭圆形穹窿体。
深圳市共有大小河流310条,分属东江、粤东沿海和珠江三角洲水系。
河流大多比较短小,属于雨源型河流,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km2的河流有5条,分别为深圳河、茅洲河、龙岗河、坪山河、观澜河。
深圳市西部和西南部是珠江口、伶仃洋,东部和东南部是大亚湾、大鹏湾,海岸线长约230km,由东向西分别为大亚湾—大鹏半岛—大鹏湾—九龙半岛—深圳湾—南山半岛—前海。
东部海岸线属港湾山地和海崖山地景观地貌,曲折悠长,沿岸有许多两侧岬角拱卫的水深岸陡的港湾和优良的倚山面海的天然海滩。
西部海岸线属冲积、海积平原,岸线平直,有泥滩、红树林滩等。
全市自然保护区面积约170.3km2,主要有包括伶仃岛一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梧桐山风景区等。
福田位于深圳市沿海地带,保护对象以猕猴、鸟类和红树林而闻名。
梧桐山风景区是一个以山体和自然植被为景观主体的城市郊野型自然风景区。
2.2 人文资源迄今为止,深圳考古发现共150余处先秦遗址,两汉至唐宋时期的汉墓12座、东晋墓22座、南朝墓葬88座等。
其中汉代墓葬的乘法口诀砖,对研究中国数学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明清时期代表文物有南头古城、大鹏古城、龙岗客家围、广府式民居、中西合璧式民居。
鸦片战争和三洲田起义以及抗日战争时期的代表遗址有中英街界碑、三洲田庚子首义遗址、省港大罢工接待站遗址、中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等。
深圳还保存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六百年前大鹏所城内独特语言“军语”演化而来的《大鹏山歌》、源于清代末期客家聚居地的民歌奇葩《龙岗皆歌》、反映深圳渔民文化的精髓《舞草龙》等。
除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最能够代表和彰显深圳的现代建设历程和演变过程,这些物质空间载体包括独特的城市空间形态、如孺子牛雕塑、莲花山邓小平雕像等(图01-04)。
3 规划原则与策略按照《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深圳绿道建设的实际情况,规划以构建以区域图01 主要资源分布图Fig.01 Resources distribution map图02 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Fig.02 Dapeng Peninsula National Geo-park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0/05 042 |风景园林 2010 第五期043|绿道为骨干,城市绿道、社区绿道为补充,结构合理、衔接有序、连通便捷、配套完善的绿道网络体系,发挥绿道网改善生态环境、丰富居民生活、鼓励低碳出行三大复合功能。
3.1 规划原则绿道网建设遵循因地制宜、系统协调、以人为本三个基本原则。
因地制宜即尽可能利用现有构筑物,登山道、公园园道、森林防火道、二线巡逻道等道路设施,减少土建工程,避免大挖大填。
系统协调即将绿道网规划置于整个城市的发展之中,与城市功能分区、居住区、公共建筑、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区等密切配合、协作,统筹兼容多要素、多类型、多功能、多途径地满足人对自然的各种需求。
以人为本即在规划布局中准确分析居民需要,各级绿道按有效的服务半径均匀布局,使市民能够充分而便捷地利用绿道网;并充分考虑人在使用中图01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0/05 044 |的需求,提高了绿道网可参与性、可介入性。
3.2 总体规划策略以绿为脉,串联山、水、园、路生态空间要素,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绿道网以基本生态控制线为基础,连接了全市13座山体,15个风景名胜区,1000个公园,12条河流,总长度超过252km的海岸线,深南大道、宝安大道等重要的景观性道路,串联起破碎化的生态斑块和生态廊道,有助于完善生态网络,增强生态空间的连通性。
以特色为核,挖掘历史文化与景观资源特色内涵,彰显城市特色精髓。
绿道网串联起全市约1000个公园、广场、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等兴趣点,对城市中呈散点分布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特色资源加以有效组织,实现对特色资源进行有效保护的同时,也不断强化城市的文化精髓,提高居民的地方归属感与自豪感。
同时,规划顺应城市地形、地貌,形成16条指状的由自然生态过程向城市肌理延伸、渗透的山海风光绿道,强化城市山-海-城市特色体验,突出深圳独具特色的“组团风景园林 2010 第五期045|图03 红树林国家自然保护区Fig.03 Mangrove National Nature Preserve 图04 梧桐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Fig.04 Wutong Mountain National Scenic Spot Area 图05 区域绿道图示Fig.05 Regional greenway diagram 图06 社区绿道图示Fig.06 Community greenway diagram图05图06—轴带式”的城市空间格局。
以道为媒,支持步行及非机动交通出行,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
绿道网尝试建立起都市步行环的概念:社区绿道以满足5分钟可达为目标,城市绿道以满足15分钟内可达为目标,区域绿道以满足40分钟内可达为目标。
此外,社区绿道还尽可能的串联起区内主要河滨、林荫道路、公园、广场、街头绿地、文物古迹、标志性城市节点、商业步行街等公共空间,与都市生活建立紧密联系。
绿道网局部还设立了必要的环形线路,使居民能够充分而便捷地利用绿道网,满足日常生活需求。
以人为本,积极创造多样化的活动空间,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内涵。
充分发掘特区管理线资源,保留、提升现有的边境设施、军事特色和生态环境,向市民普及国防知识,展示特区发展历程,提高市民的国防意识和安全意识,丰富绿道网的内涵,更好地展现深圳的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
同时,充分发动市民,结合迎接“特区成立30周年”和“大运会”等重大活动,引导广大市民利用绿道网进行体育锻炼、休闲娱乐和竞技比赛。
4 绿道网空间布局结构4.1 全市绿道层级划分全市绿道网分为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3个层次。
其中,区域绿道是连接城市与城市,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支撑系统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的绿道。
城市绿道是连接城市内重要功能组团,对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的绿道。
社区绿道则连接区级公园、小游园和街头绿地,主要为附近居民提供服务(图05-06)。
4.2 总体空间布局结构结合深圳独具特色的“组团-轴带式”城市空间布局特征,规划以“四横八环十六纵”来构建绿道网络骨架。
总体看来,绿道网强调自然的过程和特点,通过绿色廊道将城市的公园、街头绿地、自然保护区、农田、河流、滨水绿带和山地等纳入绿色网络,使点、线、面、片、环、楔、廊等相互结合,构成一个自然、多样、高效、有一定自我维持能力的动态绿色结构体系,从而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协调(图07-09)。
4.3 全市绿道网空间布局4.3.1 区域绿道按照《珠江三角洲绿道网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经过深圳市的区域绿道有两条,分别为区域绿道2号线(含大运支线)、区域绿道5号线,总长度约300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