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植物营养学》复习资料

《植物营养学》复习资料

《植物营养学》复习资料1.植物营养学:是研究营养物质对植物的营养作用,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以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2.肥料:直接或间接供给植物所需养分,改善土壤形状,以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的物质。

3.肥料的作用:1)营养作物,提高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2)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3)调节农业生产中营养元素的循环;4)防止环境污染,保持农业的清洁生产。

4.肥料利用率:指当季作物吸收利用的养分占所施肥料中该养分的分数或百分数。

5.合理施肥的核心要求:提高肥料利用率和经济效益.6.李比希关于植物营养学发展的三个学说: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

7.影响植物体内矿质元素种类和含量的因素:遗传因素、环境条件。

8.植物必须营养元素的判断标准:必要性、专一性、直接性。

9.植物必须营养元素的种类:天然营养元素(碳、氢、氧)植物营养三要素(氮、磷、钾)中量元素(钙、镁、硫)微量元素(铁、锰、锌、铜、硼、钼、氯、镍)。

10.必须营养元素的主要功能:第一类(C、H、O、N、S)组成有机体的结构物质和生活物质;组成酶促反应的原子基团;第二类(P、B、*Si)形成大分子的酯键;储存及转换能量;第三类(K、Mg、Ca、Mn、Cl)维护细胞内的有序性;活化酶类;稳定细胞壁和生物膜物质;第四类(Fe、Cu、Zn、Mo、Ni)组成酶物质、组成电子转移系统。

11.必须营养元素间的相互关系:同等重要律、不可替代律。

12.有益元素:某些元素适量存在时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或者是某些特定的植物、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所必须的,这些类型的元素称为有益元素。

其中,SI对水稻、N对甜菜、Co对豆科作物、Al对茶树均是有益的。

13.根系的营养特性:根系数量越大,总表面积越大,根系与养分接触的机率越高。

14.根的构型:指同一根系中不同类型的根(直根系)或不定根(须根系)在生长介质中的空间造型和分布。

具体来说,包括立体几何构型和平面几何构型。

理论上,根系的数量(总长度)越多,植物吸收养分的几率也就越大。

不同植物具有不同的根构型,浅根系由于其在表层的根相对较多而更有利于对表层养分的吸收;深根系则相反。

15.水稻根系的颜色较白,表明根系的氧化力较强,亦即根系的根的活力较强,因此,吸收养分的能力也较强。

根系还原力较强的作物在石灰性土壤上生长不易缺铁。

16.根的结构:从根尖向根茎基部分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根毛区)和老熟区五个部分。

从根的横切面从外向根内可分为表皮、(外)皮层、内皮层和中柱等几个部分。

17.根的阳离子交换量(CEC):单位数量根系吸附的阳离子的厘摩尔数,一般,双子叶植物的CEC较高,单子叶植物的较低。

18.根际:由于植物根系的影响而使其理化生物性质与原土体有显著不同的那部分根区土壤。

厚度通常只有几毫米。

19.根际效应:在根际中,植物根系不仅影响介质土壤中的无机养分的溶解度,也影响土壤生物的活性,从而构成一个“根际效应”。

20.影响根际养分分布的因素:土壤因素、养分因素、植物因素、农事因素。

21.根际pH环境的影响因素:呼吸作用、根系分泌的有机酸、养分的选择吸收。

作用:影响养分的有效性。

22.根际Eh环境的影响因素:作物种类、介质养分状况。

作用:影响养分的有效性。

水稻根际的Eh值一般大于原土体,因此,可保护其根系少受氧化物质的毒害23.根系分泌物的农业意义:1)微生物的能源和营养材料;2)促进养分有效化;3)间作或混作中有互利作用。

24.根际微生物对植物吸收养分的影响:1)矿化有机物;2)产生和分泌有机酸;3)固定和转化大气中的养分;4)) 产生和释放生理活性物质。

25.菌根:是土壤真菌与植物根系建立共生关系所形成的共生体。

26.菌根的作用:促进养分的吸收。

27. 吸收:指养分通过细胞原生质膜进入细胞内的过程。

28.植物的养分吸收:是指养分进入植物体内的过程。

29.根系对养分吸收的过程:养分向根表面迁移;养分进入质外体;养分进入共质体。

30.土壤养分向根表面迁移:截获、质流、扩散。

31.截获:是指植物根系在生长过程中直接接触养分而使养分转移至根表的过程。

离子:Ca、Mg(少)32.质流:是指由于水分吸收形成的水流而引起养分离子向根表迁移的过程。

影响因素:蒸腾作用(正相关);离子在土壤溶液中的溶解度(正相关)。

离子:N、Ca、Mg、S 33.扩散:是指由于植物根系对养分离子的吸收,导致根表离子浓度下降,从而形成土体-根表之间的浓度梯度,使养分离子从浓度高的土体向浓度低的根表迁移的过程。

影响因素:土壤水分含量;养分离子的扩散系数:NO3->K+>H2PO4-;土壤质地;土壤温度。

离子:N、K、P34.质外体:指细胞原生质膜以外的空间,包括细胞壁、细胞间隙和木质部导管。

35.共质体:指原生质膜以内的物质和空间,包括原生质体、内膜系统及胞间连丝等。

36.胞间连丝:相邻细胞之间的原生质丝,是细胞之间物质运输的主要通道。

37.养分进入质外体:由于质外体与外界相通,养分离子能以质流、扩散或静电吸引的方式自由进入。

38.养分进入共质体:养分需要通过原生质膜才能进入共质体。

原生质膜的特点:具有选择透性的生物半透膜。

原生质膜的结构:“流动镶嵌模型”。

39.被动吸收:膜外养分顺浓度梯度(分子)或电化学势梯度(离子)、不需消耗代谢能量而自发地(即没有选择性地)进入原生质膜的过程。

形式:简单扩散、易化扩散。

40.主动吸收:膜外养分逆浓度梯度(分子)或电化学势梯度(离子)、需要消耗代谢能量、有选择性地进入原生质膜内的过程。

机理:载体学说、离子泵假说、转运子。

41.植物根系对有机态养分的吸收的意义:1)提高对养分的利用程度;2)减少能量损耗。

42.影响养分吸收速率的因素:1)中断养分供应的影响;2)长期供应的影响。

43.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环境因素:介质中养分浓度、光照、温度、水分、溶液反应、通气状况。

44.温度对植物养分吸收的影响:根系对养分的吸收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温度过高(超过40ºC)时,高温使体内酶钝化,从而减少了可结合养分离子载体的数量,同时高温使细胞膜透性增大,增加了矿质养分的被动溢泌。

低温往往是植物的代谢活性降低,从而减少养分的吸收量。

45.光照对植物养分吸收的影响:光照还可通过影响植物叶片的光合强度而对某些酶的活性、气孔的开闭和蒸腾强度等产生间接影响,最终影响到根系对矿质养分的吸收。

46.水分的作用:1)促进养分的释放;2)加速养分的流失。

47.土壤通气状况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植物对养分的吸收:1)根系的呼吸作用;2)有毒物质的产生;3)土壤养分的形态和有效性。

48.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拮抗作用、协助作用。

49.拮抗作用:溶液中某种离子存在或过多能抑制另一离子吸收的现象。

表现:K+、Rb+、Cs +之间;Ca2+、Mg2+、Ba2+之间;NH4+和H+对Ca2+、K+对Fe2+Cl-、Br-和I-之间;H2PO4-和OH-之间;H2PO4-和Cl-之间;NO3-和Cl-之间;SO42-和SeO42-之间。

50.协助作用:溶液中某种离子的存在有利于根系吸收另一离子的现象。

表现:NO3-、SO42+。

-对阳离子;Ca2+ 、Mg2+、Al3+等能促进K+ 、Rb+ 、Br-以及NH451.作物不同生育阶段的营养特点:一般在植物生长初期,养分吸收的数量少,吸收强度低。

随时间的推移,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逐渐增加,往往在性器官分化期达到吸收高峰。

到了成熟阶段,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又逐渐减少。

52.植物需肥的关键时期:植物营养临界期、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53.植物营养临界期:是指营养元素过少或过多或营养元素间不平衡,对植物生长发育起着明显不良影响的那段时间。

54.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是指营养物质在植物体内能产生最大效能的那段时间。

55.叶部营养(根外营养):植物通过叶部或非根系部分吸收养分来营养自己的现象。

56.叶部营养的特点:1)叶部营养具有较高的吸收转化速率;2)叶部营养直接促进植物体内的代谢作用。

57.叶面施肥的局限性:叶面施肥的局限性在于肥效短暂,每次施用养分总量有限,又易从疏水表面流失或被雨水淋洗;有些养分元素(如钙)从叶片的吸收部位向植物其它部位转移相当困难,喷施的效果不一定好。

58.叶部营养的应用条件(影响因素):叶片结构(叶片类型、叶的年龄、叶的正反面)、溶液的组成、湿润时间、溶液反应、溶液浓度。

59.植物叶部吸收营养的途径:表皮细胞途径、气孔途径。

60.叶面肥:凡是喷在叶片上能为植物提供营养元素的物质。

分类:纯营养型、生长调节剂型、营养与生长调节剂综合型。

优点:针对性强、肥效好、避免土壤固定和淋溶、省肥方便。

影响因素:环境因素、叶面肥质量和使用技术。

61.施肥方法:基肥、种肥、追肥。

62.养分的短距离运输:称横向运输,是指介质中的养分沿根表皮、皮层、内皮层到达中柱(导管)的迁移过程。

由于其迁移距离短,故称为短距离运输。

63.养分从介质到达木质部导管至少通过2次原生质膜.64.养分进入木质部的影响因素:外界离子浓度、温度、呼吸作用。

65.养分的长距离运输:也称纵向运输,是指养分沿木质部导管向上,或沿轫皮部筛管向上或向下移动的过程。

由于养分迁移距离较长,故称为长距离运输。

运输机里:质流、交换吸附。

66.养分的再吸收:溶质在木质部导管运输过程中,部分离子可被导管周围的薄壁细胞吸收,从而减少了溶质到达茎叶数量的现象。

影响: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离子性质。

67.养分的释放:木质部运输过程中,导管周围的薄壁细胞将吸收了的离子重新释放到导管中的现象。

作用:维持木质部汁液中养分浓度的稳定性。

68.植物体内养分的循环:指在轫皮部中移动性较强的矿质养分,通过木质部运输和轫皮部运输形成自根至地上部之间的循环流动。

作用:调控根系吸收养分的速率。

69.养分的再利用:植物某一器官或部位中的矿质养分可通过轫皮部运往其它器官或部位而被再度利用的现象。

70.养分再利用的过程:养分的激活;养分进入韧皮部;进入新器官。

共质体→质外体→共质体→质外体→共质体。

71.养分在植物的木质部导管与导管周围的薄壁细胞之间存在着交换吸附、再吸收和释放的相互关系。

72.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在轫皮部中的移动性与其再利用程度大小有关,如N、P、K、Mg 的移动性较强,故其再利用程度也较大,缺素症会先在老叶出现;而Ca、B是最难移动的元素,故其再利用程度很小,缺素症会先在新叶顶端分生组织出现。

73.碳的营养功能: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原料。

氢的营养功能(以氢键和质子起作用)。

氧的营养功能:有氧呼吸所必须;供养状况影响养分吸收;对豆科作物固氮有一定影响。

74. 氢键(H-H)特点:结合力弱、具弹性、易分易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