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物理概念教学 第一节 物理概念的特点

第七章 物理概念教学 第一节 物理概念的特点

2.利用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 列举与所学概念有关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分析 ,找出共性,从而提出新概念。如,
3.抓新旧知识的逻辑展开 从已有知识出发,通过逻辑展开,把新概念自然地引出
来。如,加速度
由速度—速度变化(速度增量)—速度变化的快慢(速度 的变化率)—加速度
4. 利用多媒体 •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图、文、声、动画、视频等进行
5. 学会运用概念 学以致用是教学目的,是概念教学的一个基本
要求
第四节 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
• 学生形成概念的心理过程 同化——顺应 感知——理解——应用
• 物理概念教学的程序一般可划分为: 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运用
第四节 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
• 一、创设学习物理概念的情境 • 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必须首先给学
3. 了解物理概念的外延 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
通常说的“适用范围”
4. 了解概念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揭示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理解知
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加深和扩展对所学 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助于逐步掌握学 科的基本结构。 了解概念之间的区别,就能使学生分清不同概 念所反映的不同本质属性,避免概念之间 的混淆不清。
物理概念的主要特点
(1)物理概念是观察、实验、思维的产物
机械运动、动量、熵 蕴涵着科学方法
(2)物理概念具有特定的内涵和外延 (3)物理概念具有量的含义,可用数学和测
量联系起来 (4)物理概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第二节 学生的前概念
• 奥苏贝尔的名言:
“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 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 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与科学概念相一致的新的概念。
2. 发展学生原有认识的策略
这类教学策略建立在学生现有观念基础之上, 促使学生的现有观念向科学观念发展和拓宽。
如,高中“功”的教学, 第一步:讨论一组问题,暴露学生现有观念 第二步:复习好初中“功”的内容,为公式的领
导做好铺垫 第三步:推导公式,明确各量的含义
三、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突基础上的教学策略。认知冲突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学习者对某一物理现象的认知结构与真 实的物理现象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另一种是不同学习者对同一物理事实的两种不 同认知结构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2)认知冲突策略
• A 揭示学生的前概念,让学生明确自己以及 别人的想法;
• B 尝试解释矛盾事件,引起概念冲突 • C 教师念是指学生在正式学习有关的物 理知识之前,头脑中已存在着一定的原有 认识和该认识赖以形成的思维方式,我们 统称为前概念,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 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 大量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新概念时必然 要受到前概念的影响。
一、前概念的典型特征
• 广泛性:学生在各学科及其分支中都存在有 前科学概念,如 光的折射(筷子在水中弯曲) 沸腾(烧开水) 离心现象(洗衣机脱水)
1. 了解前概念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之前应当在参阅相关研究成果 的基础上,通过前测和访谈等方式了解学 生的前概念。
• 测试应该在教学前约三到五天时间内进行, 这时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应的知识基础,而 且教师有比较充分的时间,根据测试结果 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
• 详见教材:
第三节 重点物理概念的教学要求
一、重点物理概念 • 是指物理学中最基础、最核心的概念 。 • 它们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贡献最大,反复出
第七章 物理概念教学
第一节 物理概念的特点
物理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 是某一类物理事物、现象的本质属性在人的头脑中的 反映。
物理概念是在大量观察、实验,形成观念的基础 上,再通过比较、归纳,区别出现象与本质,把共同 的、本质的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抽象而建立的。
物理概念通过词语来表现,其内涵揭示物理含义, 其外延限制概念的适用范围。
• 顽固性:在一定的生活经历基础上,经过推 理和相关现象印证而形成的,如 “惯性”概念
• 迁移性:对新的知识结构的建立往往会产 生重要影响
• 共存性:与科学概念共存
• 情境性:前概念往往与某些特定的情境相 联系
二、针对前概念的典型教学策略
1. 认知冲突策略 (1)认知冲突 • 认知冲突策略指的是建立在认知冲突和解决冲
综合处理,创设疑、趣的情境;
• 在不能或不便实验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播放或模拟 “实验现象”,提供感性素材。
二、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建立物理概念
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就必须在他们获得足 够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按照物理学中建立概念的 方法,引导他们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 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进而抽象概括出事物的 本质属性,从而使他们形成概念。在此基础上,引 导学生用精炼的语句将这个概念的内涵表达出来。 对于物理量,还应引导学生从实验数据或实例分析 出发,紧扣它的物理意义,运用一定的数学知识, 得出它的定义式。进一步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 理解该定义式怎样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反映它的物理 意义,它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1. 建立物理概念分为三个环节 (1)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与特征
感性材料 —— 本质属性 (2)给概念下定义
用文字或数学形式将概念加以表述,得出概 念的意义。
物理概念的定义方法: ① 直接定义法。力,质量 ② 比值定义法。密度,速度,电阻
现在许多定律中,并经常被运用,而且最有 生命力。如,
初中: 高中:
二、重点物理概念的具体教学要求是:
1. 明确建立概念的事实依据和研究方法 中学建立概念常用的方法
(1)科学抽象法 (2)推导法 (3)类比法
2. 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 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 所特有的本质属性 。 如,“密度”:对于不同物质 对于同一物质
生创造一个适应教学要求、借以引导启发 学生发掘问题、思考问题、探索事物的本 质属性的概念学习情境。
• • 引课时创设情境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引
入这一概念、引入它有什么作用, • 总之要: 设疑 激疑 定向
创设情境常用的方法
1.运用实验 提供生动、鲜明的感性认识,特别是针对学生原 有的错误认识,引起认知冲突,进而引发学生反 思原来的认识,产生建立新概念的认知需求,为 思维加工提供基础。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