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经济学课后答案

区域经济学课后答案

区域经济学绪论1、区域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答:区域经济学是以“经济区域”为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经济发展和空间差异发生发展的规律,并运用规律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学科。

区域经济学因此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2、区域经济学发展的特点有哪些?答:“区域”尺度上的积极发展问题有许多特点:①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系统,它不仅涉及各个产业之间的关系,而且涉及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上层建筑”——区域的管理、政府的效率等。

②区域经济除了是一个产业系统以外,还是一个地域系统,是一个由区域内具有不同形式和功能的地理单元,如城镇、乡村和道路,和由具有不同产业分工的地理单元,如工业区、农业区、交通运输枢纽等构成的地理空间。

③因为区域经济是一个产业系统和地域系统,所以它必然与区域的地理条件、地理环境发生必然的关系,区域的气候、地形、矿物资源、地表植被、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都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

④区域之间的差异是必然的,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条件、水平、产业结构、发展障碍和发展道路等许多方面差异是必然的。

⑤区域经济由于是一个小于国民经济的尺度系统,所以它不可能具有国民经济的全部功能和内容。

3、我国地方经济现象有哪些?答:①历史上中原的政治经济重心从西(渭河流域)向东(洛阳、开封等)的转移,和从北方向南方的转移,都与地方经济实力此消彼长的格局变换有关。

②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仍然发育了明显的地方经济。

③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三线建设”使我国中西部部分省份的工业得以发展,彻底改变了那里的传统产业面貌,初步形成了这些省份的工业体系。

④改革开放以来是我国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各种地方经济现象层出不穷的时期。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种地方经济现象?答:①地方经济的发展现象。

②地方经济的差异现象,表现为水平的差异和垂直的差异两个方面。

③地方经济的地方经济竞争现象。

④地方经济的地方联合现象。

第一章1、我们接受苏联“经济区划”思想的特定条件是什么?答:我们接受苏联“经济区划”思想的特定条件是①新中国刚成立。

②学习苏联。

③我国的国情使我们无可选择地学习和继承了苏联的经济区划思想,并把它运用于教学、科研和实践中。

2、可以使我们走出“经济区划”思想局限的时代条件是什么?答:可以使我们走出“经济区划”思想局限的时代条件是①经济全球化,使我们不可能脱离大的环境。

②市场经济,市场的主体是企业,没有必要走出。

③我国以省级区作为经济区域。

④经济区划违背区域利益,因此压制了经济区划的发展。

3、东西方学术界对“经济区域”研究的内容有哪些区别?答:20世纪以来地理学关于区域的研究,按研究内容划分可以分为两大流派。

一是从经济地理学角度出发,探讨经济区域问题的东方学派。

二是从人文地理学角度出发,探讨政治、文化区域问题的西方学派。

东方学派以苏联经济地理学对经济区、经济区划和地域生产综合体等的研究为代表。

西方国家以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为主要研究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地理研究也属这个派别。

西方学派主要从地缘政治角度研究国家地理和从文化地理学角度研究文化区域。

4、为什么要重视“地理边界”的研究?答:我国的实际情况是,不计地理边界(主要是行政区划边界)的经济区域是不存在的,是没有实践意义的。

根据是,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决定了,具有财政、计划、立法和管理等经济职能和作为相当一部分国有资产代表者的省级政府及其管辖区是我国区域开发与发展的主体,明确的地理边界是其结构-功能的前提。

我国条件下具有边界规定性的省级经济的发展,不仅符合我国经济实践的规律,而且也是经济地理学区域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5、我国行政区系统的历史和政治条件有哪些?答:我国行政区系统的历史和政治条件有:①首先,在我国广大的国土上,一些大的地貌单元,如平原、山地、高原等完整地分布,它们往往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出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域来。

②其次,中华民族的文明起源于中原。

这就为日后的行政区划奠定了历史基础。

③再次,凡后期扩散的区域在空间规模上都要较文明源地区大一些。

这是后期扩散区在自然条件、文明程度、人口数量等方面都要较先期区差一些,从而其区域线条可以更粗犷一些的结果。

④还有,这种区域规模自国家中央向边缘扩大的格局在我国与民族地区的分布格局相一致。

6、为什么说我国条件下省级行政——经济区的形成有着历史的必然性?答:原因有:①计划经济和公有制,使政府成为经济行为的主体。

②由于我国的省级行政区的平均空间规模已相当于世界上的中等国家,很容易拥有成为经济区域所必须的人口数量(作为市场因素)、自然资源(作为基本供给因素)等条件,所以为省级政府发挥其经济管理职能提供了地理空间。

这也就为省级行政区形成相应的省级经济区域奠定了基础。

③省级区域的政府自然要有一个行政中心。

它们为区域提供了经济核心地,而经济核心地是经济区域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构造标志。

④出于行政管理职能的需要,出于经济核心地本身对外作用的需要,交通通讯网络在我国各省级区都有或多或少的发展。

网络的形成或出现又为经济区域提供了另一个构造标志。

7、构成“经济地域”的标志有哪些?答:对于一个地理空间,必须具备以下标志才可以被认为是一个经济区域-地域。

①必须具备经济功能。

②必须具备行政功能,并有一个用于管理和发展的组织。

③必须具备一定的地域构造。

④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区域内部经济流。

8、我国省级经济区存在的客观依据有哪些?答:我国省级经济区存在的客观依据有五方面:①地域规模与资源供给。

②经济功能。

经过建国以来50多年的发展,省级区已形成了基本完整的国民经济部门体系。

③经济管理的功能。

通过我国省级政府拥有的财权、经济事权、立法权、人事权,表明它们可以有效地干预或保障区域内资源的配置。

④经济核心地。

各省级行政中心经过多年着意发展,已成为省区的经济中心,是经济功能指标和省级经济管理功能的高度集中。

有些省份出现了双核心和多核心,是核心地的发展,而不是依此否认主核心的存在。

⑤网络与经济流。

9、我国省级经济区的发展与“经济财富”的关系是什么?答:①经济财富的存量可以看作为货币形态的经济资源。

而动态的经济财富又可以分解为社会收入与社会支出这两个过程。

社会收入由工资、利润、租(税)金和利息构成。

②经济财富的社会支出过程即财富的运用,或称之为财富的功能。

它包括消费、储蓄和投资这三个方面。

③消费、储蓄、投资三项功能在空间上的分布均以中心城市和城镇为主,与其相应,经济功能较强的和较高级的产业部门即以城镇为配置主体。

而在我国,由于拥有强大经济管理职能的政府均设置在中心城市(镇),于是就形成了我国条件下经济区域内部的经济核心地系统,从而保证了经济区域对空间结构的要求。

10、我国省级经济区的对外开放与“经济财富”的关系是什么?答:经济区域的对外开放性也是绝对发展的。

这种绝对发展取决于区内财富功能的无限增强。

经济区域的部门结构因此会不断丰富和升级,区域的中心城市的功能不断增强。

11、计划经济体制与我国省级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的关系。

答:中央计划经济首先是按部门的管理,即“条条管理”,通过国家计划、中央财政、国家项目、部署企业等手段和方式实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合理分布。

但我国是一个大国,地方经济——省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领域。

既然我们必须有一个省级行政区系统,省级政府就必然有其经济职能并由此产生了它们的经济利益,所以我国的计划经济长期强调“发挥中央与地方的两个积极性”。

尽管在协调这“两个积极性”过程中总是遇到矛盾,不是过分强调了“条条”,就是过分强调了“块块”,但省区经济还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2、当前我国省级经济区存在着哪些弊端?答:当前我国省级经济区存在的弊端有三个:一是“诸侯经济”的倾向。

二是对国家的宏观调控构成行政障碍。

三是干扰国民经济网络的形成和合理的资源流动。

13、为什么说省级经济区的地理边界将会趋于模糊?答:政府职能转变在两个方向上推动省区边界趋于模糊。

一是政府开始主义培育市场以取代以往对资源的计划调拨。

二是政企分开促使企业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而跨省区发展,促使企业的生产区位和销售区位大大超越省区边界。

14、我国会不会形成以核心地系统为基本形式的经济地域系统?答:我国不会形成以核心地系统为基本形式的经济地域系统。

纯粹的、按经济区域自身发展规律二发展的经济区域将在经济发达地区普遍出现。

以省级区为主体的全国性经济区域系统将在我国东部地区首先被破坏,之后再向中、西部地区扩散。

扩散的结果是,全国会形成一种省级区、企业区、核心地区和条带区共存并相互促进发展的多元区域系统。

第二章1、什么是分工和劳动地域分工,它们有哪些类型,分工的基础是什么?答:分工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固有现象,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经济规律。

劳动地域分工是指人类经济活动按地域(或地区)进行的分工,即是各个地域依据各自的条件(自然、经济、社会诸条件)与优势,着重发展有利的产业部门,并与其他地域进行产品的交换(贸易),输出剩余产品、进口所需产品,这种一个地区为另一个地区生产产品并通过交换活动互相满足所需的现象,即是劳动地域分工。

分工的类型有三个:①自然分工,是指在早期的原始氏族社会阶段,人类以性别、年龄为基础的原始的分工。

②社会分工,也称社会劳动分工或劳动分工,社会分工是指人类社会于自然分工之后以产品或商品交换为基础的分工。

③劳动地域分工,也被称为生产地域分工、产业地域分工、经济地域分工、地域分工即地理分工等。

分工的基础是商品交换。

2、分工开发区域成长之间的关系如何?你对区域经济成长中的“二元化”问题如何认识?答:分工开发区域成长之间的关系是①分工有助于形成专门化生产,且由于区域各种资源要素的集中使用,将使该项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

②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将主要由该区域的输出产业来决定。

③因此,由分工而产生的规模经营将带动与之有生产性联系的相关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起飞。

对区域经济成长中的“二元化”问题,我认为①分工的原始依据,即绝对优势或相对优势,使区域致力于某一产业的发展,区域中的某一区位将选中作为相关产业开发的核心区域。

随着核心区域的成长,规模经济逐步实现,集聚效应开始体现,越来越多的生产要素和先进产业向该区位集中。

②区域的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存在着长期的巨大差距,即在区域内部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二元化现象,如果任其发展,还会产生其他的区域问题。

3、如果用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来分析中国,你认为中国正处在哪个阶段?怎样才能促使今后的中国经济更快发展?答: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归纳出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增长有六个阶段:第一,传统社会阶段;第二,为起飞创造前提条件阶段;第三,起飞阶段;第四,成熟阶段;第五,高额消费阶段;第六,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