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

1、跨文化交际: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现象,今天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主要原因是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

全球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也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了坚定的物质力量。

2、你认为强调个人间的文化差异有什么利弊?利:每个人都隶属于若干群体,即使在同一群体中每个人的态度、价值观也不会完全一样,因此,每个人都应该被认为是独特的,强调个人的差异,就是在从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来研究不同文化对个体的影响,这有助于跨文化交际深入开展。

弊:然而,过于强调个人间的文化差异也有一定弊端,个体只是一种或多种文化的具体情况,根据传统的观念,文化通常不是指个人行为,而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个人间的差异研究只有在我们把他们当作群体代表时才有意义,没听过“个人文化”的说法。

过分强调个人文化间的差异会使跨文化交际变得非常繁琐,实际上取消了跨文化研究的意义。

3、我国的地区文化是否可以作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方面?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性排序如下:主流文化——亚文化——地区文化——小群体文化。

地区文化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广袤,地势高低起伏,地形复杂多变,由于空间分布差异,各地区形成了具有各自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

同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这些也构成了地区文化的一部分。

这些地区文化,从总体上看,特点显著,区别性强,差异性大,值得进行跨文化研究。

4、跨文化交际为什么产生在美国?①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各民族都有各自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各民族都强调维护自己的文化,于是在美国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如何处理不同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②美国与各国交往频繁,每年大批政府官员、商人、技术人员奔赴世界各地,与当地人有着各种不同的接触,而美国每年又接待大批的留学生、移民和旅游者,对于留学生和移民的训练也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③许多学者把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在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看作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在书中首次提出“跨文化交际”,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的诞生。

5、跨文化交际学的多学科性质:它的理论与材料来之于众多学科,包括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传播学、社会学、哲学、文化学等,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人类学、心理学和传播学。

①人类学,特别是文化人类学对于跨文化交际学的贡献极为突出。

在跨文化交际学正式建立之前,文化人类学对于文化的定义、文化与语言的关系、非语言交际等都已经做了很多研究,搜集了大量的材料,为跨文化交际学的创立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在跨文化交际学建立的过程中,文化人类学也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无声的语言》被许多学者认为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

在具体的文化差异方面,跨文化交际学取之于人类学的则更多。

②在心理学领域主要是社会心理学和跨文化心理学对于跨文化交际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心理学家对于人们在从事跨文化交际的活动中不同的心理反应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

还出版了一些著作,《跨文化交往》在跨文化交际学界具有相当的影响。

③传播学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基地。

跨文化交际学的建立主要是通过传播学者的努力。

他们是举办会议出版刊物的主力。

他们用传播学的理论对于跨文化交际进行研究,提出一些研究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和方法。

④在语言学和语言教学领域,语言学家利用收集的语言材料说明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一般都很具体,相关学者提出在学习外语的同时,需要注意目的语的文化,Lado提出在比较不同文化时应采取的理论和方法。

6、文化的定义与特性定义:为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生活方式和为满足这些方式而共同创造的事事物物,以及基于这些方式而形成的心理和行为。

(笔记)所谓文化和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阳、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Edward Tylor)特性:①文化是人类所独有的,是区别人类和动物的主要标志。

文化是社会遗产,不是生理遗传,文化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诞生。

②习得性:文化不是先天所有,而是通过后天习得的,一个人具有什么文化并不取决于他的种族,而是取决于他生活的文化环境。

③潜隐性(不自觉性):文化中的大部分是不自觉的。

文化的大部分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中,人们在行动时并不意识到自己的文化在支配着自己。

④指引性: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对人们的行为有指导作用,规约着我们的行为。

⑤变异性、时代性、地域性,同时也具有稳定性:文化是动态的,文化的形态与一定的历史时期相联系。

⑥文化具有系统性⑦共享性:为社会成员共同拥有⑧相对性:两种文化有区别⑨层次性:不同文化团体有不同层次7、交际与传播交际: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通常指二人或二人以上通过语言、行为等表达方式交流意见、情感、信息的过程。

传播:传播就是信息的传送和接受,一方发出信息,另一方接受信息,这一过程就是传播。

(在内向传播中,一个人既是传送者,又是接受者,也可以理解为两方。

)交际与传播的区别:①性质:西方强调传播的工具性,中国交际的定义突出人文性。

②范围:传播——广泛性,交际——有限性。

③方向:传播倾向于单向性、传授性;交际倾向于双向性、互动性。

传播的种类:传播可分为人类传播与非人类传播。

人类传播又分为社会传播和非社会传播。

非社会传播指内向传播,社会传播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

内向传播:指一个人自己脑子里在自我交流活动或是自言自语。

人际传播: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的信息传受过程。

组织传播:在学校、公司、工厂、军队、党派、群众团体等内部的传播是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一般定义为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传播模式的演变:①早期影响最大的传播模式是Harold Lasswell提出的,被称为5W模式,即:who,says what,in what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s.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

这个模式的特点在于它的简明扼要,把传播的过程清楚的表现出来,据此人们可以进行传者研究、内容研究、媒介分析、受者研究以及效果研究等。

但是过于简单,对于传播的社会环境以及反馈没有考虑在内。

②1949年,Claude Shannon和Warren Weaver共同提出了另一个线性模式,他们的模式把媒介做了分解,同时增加了另一个要素:信号以及干扰因素:噪音。

具体模式如下:信源—发射器—信道—接收器—信宿。

这一模式对于传播的过程比5W模式有了更细致的分析,考虑也更周到,但是它并未根本解决线性模式的缺陷。

③在50年代,Charles Osgood和Wilbur Schramm提出循环式的模式,把反馈这一重要概念加入到传播过程中。

④社会学家Jack Lyle 与M.Lyle把传播过程看作是社会过程之一,把传播置于总得社会环境中考察,从而涵盖了传播的外部结构。

⑤最新的模式:信息源—编码—信道—解码—信息接受者8、语言与文化的关系:①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文化才得以产生和传承,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没有文化的语言,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

②文化不仅影响词汇的发展与使用,在语法、讲话规则、篇章结构、文体风格等许多方面,文化都施予很大的影响,只掌握语言的语音、语法和词汇,不了解深层的文化意义,不可能进行顺畅的交际。

③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使文化得以传承,从而使人们在原有文化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灿烂文化。

同样,文化也促进语言发展,使语言为适应文化发展而变得更精确缜密。

9、不同语言在交际时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差异性决定了分属于不同文化的语言在交际使用时会有很大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词汇、语用规则、语篇结构等方面。

①语言中的词汇是对现实存在的各种事物和概念的反映,因为不同的文化会赋予现实中的事物和概念不同的文化内涵,这不同的文化内涵就构成了不同民族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异。

如孔雀、狗…②语用规则是正确使用一种语言进行交际的重要方面,如不掌握一种语言的语用规则即正确使用该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交际也不能正确开展,语用规则主要包括如何称呼对方,如何见面打招呼,如何提出一项要求,如何接受或拒绝对方,如何告别,讲话谁先谁后,讲话量谁多谁少等。

③语篇结构,是一个民族文化思维模式在语言运用过程中的反映,有些人在交际时喜欢开宗明义,首先亮明自己的观点,接下来补充自己的观点,如英美等西方国家。

相反,另一些人总是先堆砌许多材料论据,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如日韩等亚洲国家。

前者属于演绎法,后者属于归纳法,一般认为,演绎法是西方交际模式,归纳法是东方交际模式。

10、语言交际的特点和原则:特点:①突发性:语言交际常常是随机发生的,交际前双方都没有作充分准备。

②及时性:在语言交际进行过程中,双方要配合默契,话话轮转换要自然,若一人话已说完,另一个人不及时表达,那么交际双方就会尴尬,交际就不成功。

③语境性:在交际过程中,参与交际者共同构建了一个活语境,交流内容都与语境相关,如果突然涉及一个与语境无关的话题,双方都会感到不自然,交际会受影响。

④综合性:交际的过程就是参与交际的学识、修养、人格、性格体现的过程。

原则:①合作原则:交际双方和多方在交际活动中要相互配合,否则,交际就无法正常进行下去,交际参与者要遵照真实、适量、关联和适当的方式的原则,相互协调,使交际活动顺利完成。

②礼貌原则:它是合作原则的升华,只有交际双方以礼相待,才能不断合作,完成交流,语言使用得体、参与者的慷慨大度、适当赞誉及礼貌谦逊是构成礼貌原则的重要因素。

11、什么是非语言交际?特点,体现,范围?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都是非语言交际,包括眼神、手势、微笑、面部表情、服装打扮、沉默、身体的接触、讲话人之间的距离、讲话的音量、时间观念、对空间的使用等等。

非语言交际还包括副语言即伴随语言,包括音质、音幅、音量、语速以及会话中发出的一些非语言的声音。

非语言交际发生在交际过程之中,包括从事交际的双方,并不是任何一个动作都是非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既可以是有意识的,可以是无意识的;不论是哪一类非语言交际,都必须包括潜在的信息。

非语言交际大致上起补充、否定、重复、调节、替代或强调的作用。

12、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的比较相同点:①都具有符号性②都有个性差异性③都有文化差异性区别:①语言交际遵循语法规则,具有严谨的结构,而非语言交际却没有正式的规则和模式,没有固定的结构,因此需要综合分析周围的情况才能确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