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林下经济,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三结合

发展林下经济,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三结合

发展林下经济,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三结合[摘要]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后,究竟怎样才能在保障生态环境的情况下,使林农增收,成为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关键因素。

清原县探索出了发展林下经济的道路,既保证了森林的生态效益,又促进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实现。

[关键词] 林下经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引言国家总理温家宝在辽宁抚顺农村考察时提出:“能够保护好生态环境,发展好林下经济很重要”。

国家林业局贾治邦局长在“全国林业产业大会暨中国林业产业协会成立大会”讲话中提出了“要在发展林下经济上取得突破”的要求。

一、清原县森林资源状况及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清原满族自治县位于辽宁省东部,地处长白山余脉龙岗山北麓,总面积3921平方公里,是个“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林业县,全县林业用地面积30.8万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27.9万公顷,林木蓄积246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1.1%。

人工林11万公顷,占45.3%,天然林13.3万公顷,占54.7%;公益林10.7万公顷,占44%,商品林13.6万公顷,占56%。

林改后,清原县将森林资源的保护、培育、开发、利用作为“兴县富民”的主要途径,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他们探索出林参型、林药型、林菜型、林果型等多种林地经济开发模式,并逐渐成为林改后全县林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二、林下经济的概念、特点及模式(一)林下经济的概念林下经济是借助于林地的生态环境,利用林地资源,在林地下发展林、农、牧多种项目的复合经营。

它使林地既是生态保护带,又是综合经济带,能变林地的资源为经济优势,使林地的长、中、短期效益有机结合,极大地增加林地的附加值。

林下经济系统是按照生态工程学原理,完整整个林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系统的转化率,促进林、种、畜、牧业的综合发展。

从而取得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林下经济的特点林下经济的基本特点是: 一地多用、复合种养、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劳动密集,投入少,效益好;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林下经济还有3 个突出特性: 一是生产模式的立体性。

上面是茂密的林木枝叶,林间种植适生的高效经济作物,地上可养成群的林蛙、梅花鹿、狍子等,或发展一码整齐的食用菌。

二是产业结构的复杂性。

是一种将林、农、牧等产业链条结合在一起共同发展的复合高效的独特的产业结构。

三是管理服务的广泛性。

林下经济在管理上,涉及林业、农业、畜牧、医药等多个相关部门;在技术上涉及到各类专业技术几十种;在生产上涉及千家万户;在服务上涉及产前、产中、产后3 个主要阶段。

总之林下经济是利用林下资源优势,由单一的木材生产模式转向林禽、林菌、林畜等复合经营模式,是一种循环经济,提高了林业综合效益,实现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林下经济的模式林下经济是一种循环经济,具有客观的经济效益,是林业产业化新的增长点。

林下经济既是长周期林业的重要支撑,也是农产品生产的必要补充。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灵活多样,清原县林下经济按生产方式可分为种植、养殖、采集三大类,主要有林菜、林参、林药、林菌、林禽、复合种植等多种模式。

1、林下种植模式。

利用林下的土壤、气候、光照和温度,在林下种植经济作物,从而获得收益的一种种植方式。

主要有人参、细辛、刺嫩芽、大叶芹、黑木耳等以及混合模式。

2、林下养殖模式。

利用林下的资源在林下养殖林蛙、鹿、野猪袍子等。

该县林下种植的方式主要是林下养殖林蛙。

林蛙模式。

利用当森林植被好,水资源丰富、四季常流、无污染,昆虫资源丰富建立林蛙养殖基地。

要想富,养林蛙,已经成为当地的致富口号。

3、林下采集模式。

清原县森林资源丰富,大部分属于天然林,林下资源十分丰富,生长着大量的野生中草药、菌类等,如野山参、红蘑、榛蘑。

由于是天然野生的植物、其营养价值高,口感好,倍受消费者青睐。

采集这些中草药和野生菌类等,经过简单的粗加工,便可以在市场以较高的价位出售。

三、林下经济的效益分析发展林下经济,能起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以短补长、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使林业产业从单纯利用林产资源转向林产资源和林地资源结合利用,大大延伸了林业产业化的内涵,是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综合。

(一)经济效益分析1、增加收入,繁荣经济首先,林下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林农的收入。

清原县是以林为主的山区县,人均耕地面积仅仅为2.4亩,靠耕地只能解决温饱。

农民要致富,只有走发展林下经济这条道路。

林下经济产品生产成本低、无公害、迎合了的绿色健康的消费理念,又因其价位高、销路好,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因此发展林下能够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

在清原县,种植一亩水稻、亩产量500公斤、每公斤市价为4元,那么一亩的毛收入为2000元。

而大叶芹裸地栽培、一次播种、三到五年收益。

大叶芹每平方米可产鲜菜4-5公斤,高产可达6公斤以上,前茬菜一般市场价格6元/公斤,后茬菜3.5-4元/公斤,亩效益平均1.5万元左右。

由此可见,发展林下经济比种植种植粮食作物,有更高的经济效益。

林下经济的发展是增加农民收入和发展县域经济的有机结合。

林下经济的发展,不仅使林业经济释放出更大的潜能,而且优化了传统的产业结构,提升了产业的科技含量和产品的附加值,带动了与林下经济相关的运输、物流、信息、服务等产业的发展,并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为大约四千余人提供了就业岗位,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繁荣。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后,清原县在发展林下经济的过程中形成了以林下参为主的中药材产业、以红松为主的坚果经济林产业和以刺嫩芽、木耳为主的森林食品三大产业基地,分别达到65万亩、54万亩、12万亩。

林业总产值达33亿元,林地经济收入已占农民人均收入的48%,其中林地经济收入中,林下经济收入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林下经济已经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亮点。

2、提升资源利用率林下经济是一种”互利共生的循环经济网络模式,它实现物质能量流的闭合式循环, 最终达到“零排放”的理想目标。

首先,在林下经济产业中,森林抚育和采伐的剩余物可制作成菌类培养基质,如清原县夏家堡镇马家店村,利用废弃的柞树段发展木耳种植,生产出来的黑木耳口感筋道、颜色黑、肉质好,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这些废弃的菌棒和畜禽粪便可经消毒处理后作为林木、饲料桑、牧草和药材的有机肥。

施用有机肥后的饲料桑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

提高了禽蛋的产品和质量,畜禽的粪便返土又可给林追肥。

一系列的生态链紧密联系, 循环流动。

其次,林下经济系统减少了废物排放, 大多数废弃物被循环利用, 只有少量废弃物排放。

(二)生态效益分析1、增强了林农护林育林的积极性2006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把山林分山到户,调动了农民护林、育林的积极性。

但是清原县在林改中,分给农民的生态公益林占林改总面积的57.2%,公益林中的天然林面积占80%,商品林中的人工林占80%,而且人工林的林地利用率不高,适应发展林地经济的地块不多,主要林地经济的发展项目都在天然林的林地。

生态公益林中天然林的林木又不能采伐,天然林的管护费用又被当地政府用来支付护林员的工资、森林防火防灾等方面,农民只是一个护林员,无法从分得的林地中收益,长期以往,必然挫伤其管护山林的积极性,偷砍偷伐林木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利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下经济的发展,转变了林农的致富观念,从依靠山林和木材变现,转向依靠林下经济谋发展,增强了他们对林地重要性和经济效益的认识,从而提升了他们育林护林的积极性。

同时,林下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林农的收入,他们可以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育林护林方面,从而有利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

从表一中,我们可以看出,自2000年到2009年,随着林下经济的发展、涉林产业人数和林业产业人数的逐年增加,农民人均收入和涉林收入逐步得到的提升,同时森林滥砍滥伐现象的也出现了逐年降低的趋势。

2、构建了稳定的生态系统人工栽培的速生丰产林和经济林, 树种、品种单一, 结构单层,对外界调节能力较弱,而复层、异龄的森林生态系统, 具有完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链条, 对外界干扰的调节和抵抗力也较强, 是实践证明较为稳定的生态系统。

从林层结构讲, 发展林下经济, 形成上层是乔木层,中间是灌木层, 下边是草本和动物, 地下是微生物的复合结构, 进一步提高了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稳定性。

如进行草、林药间作种植, 可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者; 林下发展林禽、林菌产业,可增加生态系统的禽类和微生物等消费者和分解者, 从而使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营养结构和空间结构建了稳定的生态系统。

(三)社会效益分析1、提升农民的合作意识,促进社区秩序稳定在林权制度改革以前,农民处于个体化、零散化的状态,小农意识居于主导地位,他们的合作意识不强或很少有合作意识。

林农在发展林下经济的过程中,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存在着生产成本高、资金短缺、市场信息不灵通、产品竞争力低等局限性,从而降低了他们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这刺激了林农合作经营意识,他们自发地组织了家庭合作林场和林业合作社。

2009年祁家堡小组的24户村民,自发要求筹备组建金熙林地种植专业合作社。

24户村民民主选出了他们信任的理事长、副理事长,讨论制订了合作社的规章制度、财务制度等,在合作社运作中实行入社自愿,退社自由,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林下经济合作社大多数是以村为单位建立起来了,强调成员的平等参与、互助合作,在追求经济利润的同时,也注重培养成员的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在成员中形成平等团结、互谅互让、互助合作的精神,村民在参与合作社事务的过程中,加强了彼此间的沟通和交流,构建了彼此信任的关系,从而在农村社区改善了干群关系,密切了邻里关系,保障了社区秩序的稳定。

2、促进了村民自治体系的多样化,完善了村民自治治理机构徐勇教授曾观察到村民自治的一个基本走向是培育村民自治的多样化组织基础。

在中国农村要推进有效的自治重要的是要立足于乡村土壤发育公民社会,培育各种行业协会、公益组织、社区组织、等等,这些组织由于具有非政府性、自主性、志愿性,能激发出民间的能量和力量,实现村民自治的权力由村两委向村民社会权力的回归。

林下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促进了各种各样的行业协会和林下经济合作社的形成,这些行业和合作社是林农组成的民间组织,以发展本村林业、加强林农合作、提高林农收入为目标。

林业协会和合作社,在村庄的组织地位已经不可小视,和村民的联系甚至超过了村两委。

清原县共发展了63家林业专业合作社和15家林业协会,这些林业协会和林业合作社大多都是以村或村民小组为单位组建的起来的,在当地村民自治舞台上成为一个新的政治力量,可以有效制约村两委的权力,同时有利于村级自治机构的完善。

四、林下经济发展的困境及发展思路(一)林下经济发展的困境林下经济的发展,对于进一步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化、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清原县林下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严重阻碍了其发展的后劲和潜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统一管理与科学技术指导目前,林下植物资源开发利用还处在较原始的阶段,一般只是简单的采集、出售初级产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