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肱骨髁上骨折护理

肱骨髁上骨折护理

肱骨髁上骨折护理
一、病因
肱骨髁上骨折多系间接暴力所致。

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于运动伤、生活伤与交通事故。

通常将骨折分为伸直型与屈曲型,根据骨折移位情况伸直型又分为伸直尺偏型与伸直桡偏型。

二、临床表现
患者多见于儿童,有外伤史,伤后肘关节局部不能活动,肿胀明显。

肘部骨性三角关系存在,表示未脱位。

肘处于半屈位,肘窝饱满。

有时可在肘窝触到肱骨骨折端。

如因肿胀、疼痛重无法做仔细检查,应迅速拍X线正、侧位片以确定骨折及移位情况。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得特点就是:骨折线位于肱骨下段鹰嘴窝水平或其上方,骨折得方向为前下至后上,骨折向前成角,远折端向后移位。

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得骨折线可为横断,骨折向后成角,远折端向前移位或无明显移位。

三、检查
本病得辅助检查方法主要就是X线检查:对患者使用X线检查时,除正、侧位X线摄片外,尚应根据伤情拍摄特殊体位相,尚应酌情行体层片或CT检查。

四、诊断
主要依据以下内容:
1、外伤史
以生活及运动意外为多发,且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2、临床表现
以肘部肿胀(多较明显)、剧痛及活动受限为主,并应特别注意有无血管损伤。

3、影像学检查
常规正、侧位X线片即可确诊及分型。

五、鉴别诊断
肱骨髁上骨折主要需与肘关节脱位鉴别。

六、治疗
本病得治疗需根据病情得不同给于相应得治疗:
1、青枝骨折
骨折端无移位,若前倾角消失,不需复位;前倾角增大,在臂丛麻醉或全麻下,轻柔手法复位,长臂石膏固定于功能位3~4周。

2、有移位得骨折
在臂丛或全麻下手法复位,长臂石膏固定4~6周。

3、牵引治疗
适用于骨折超过24~48小时,软组织严重肿胀,已有水疱形成,不能手法复位,或复位后骨折不稳定者。

4、手术治疗
适用于手法复位失败者;开放性骨折;骨折合并血管损伤者;骨不连;骨折畸形连接或肘内、外翻畸形严重者,可行截骨术矫正。

5、缺血性挛缩
关键就是早期诊断与预防。

对出现5“P”征者,首先复位骨折、解除压迫因素。

仍无改善者,即应早期探查、修复血管,必要时行筋膜间室切开减压。

七、护理方面
【评估】
1.了解骨折过程及有无并发症。

2.病情评估
(1)生命体征。

(2)年龄及配合状况。

(3)疼痛耐受程度。

(4)患肢肿胀、桡动脉搏动、皮肤温度及手指活动等。

3.对骨折得认知程度及心理承受能力。

4.自理能力。

【护理要点】
1.按骨科病人一般护理要点。

2.术前护理
(1)观察患肢肿胀程度、有无剧烈疼痛、桡动脉搏动、指端毛细血管充盈状况、皮肤温度、手指主动活动及指端被动牵拉痛等。

(2)观察患肢有无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损伤得症状。

(3)行牵引治疗者,骨折时因肘部肿胀明显,牵引时又要屈肘45°,易发生血液循环障碍,注意观察患肢得感觉、血运、肿胀等情况,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

(4)遵医嘱及手术要求,做好术前常规准备。

3.术后护理
(1)麻醉恢复期定时监测血压、脉搏、呼吸得变化,并进行记录。

(2)观察患肢血运及手得感觉、运到等情况,若皮肤青紫、发冷,毛细血管充盈迟缓,桡动脉搏动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3)观察伤口渗血情况,出血多时应立即通知医生。

(4)用气垫或软枕将患肢垫高,使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促进肿胀消
退。

(5)患儿对疼痛得耐受力差,正确评估疼痛程度,遵医嘱使用镇痛药物。

(6)指导病人进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得饮食,促进骨折得愈合。

(7)遵医嘱指导病人进行手指及腕关节得屈伸活动,逐步进行肘关节得屈伸练习,不锻炼时患肢用吊带或三角巾制动。

【健康指导】
1.观察伤口、体温得变化,若出现体温增高,伤口红、肿、热、痛或有液体渗出时及时就诊。

2.告知家长有计划地安排病人进行功能锻炼,应遵守循序渐进得原则。

3.注意营养得摄入,合理搭配饮食,促进骨折愈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