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广州汉服运动为例谈群众文化团队发展及管理_李倩

以广州汉服运动为例谈群众文化团队发展及管理_李倩

大众文艺40摘要:本文以广州汉服运动及团队的发展为主线,探讨群众文化团队的发展趋势,并对引导和扶持群众文化团队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群众文化;汉服运动;团队发展;中国梦本文部分数据参考2013年度共青团广州市委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广州青年‘汉服文化’研究”(课题编号:2013C24,课题组成员:李春丽、朱 峰、崔佩红)阶段性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后,随着社会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各地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亮点纷呈,群众文化团队亦是遍地开花、百花齐放。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地、近代革命策源地、广府文化源地的广州,同样也成为汉服运动的领军地之一。

笔者调研发现,广州汉服运动与团队发展极具典型性和时代性。

从汉服运动及团队的发展探讨群众文化团队的发展趋势及管理具有现实意义。

一、汉服运动的背景汉服运动是汉服文化运动或汉服复兴运动的简称,属于华夏文化复兴运动中的一部分,是由民间发起的爱国复兴运动。

近代民主革命家章太炎、思想家钱玄同,国画大师张大千等近现代人物曾通过不同方式倡导过汉服运动,但影响更大的是本世纪初,以知识分子、青少年族群为主体,以复兴满清朝以前汉民族传统服饰和传统礼仪为切入点,带动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为终极目标的文化复兴运动。

《汉服》一书“聚焦汉服运动”章节中指出,汉服运动是“一批有明确社会价值观和责任心的人群”“希望借汉服为突破点,复兴服饰背后优秀的社会礼仪和文化,促使具有民族自信心的文明社会的回归”1。

近年来,汉服运动的主要阵地从网络论坛迅速发展,各地汉服复兴团队如雨后春笋般建立,汉服复兴者积极参与各地组织的祭孔、传统节庆文化等活动,并举行汉族传统婚礼、女子成人笄礼、射礼等汉礼复兴实践活动。

2013年3月《中国科学报》刊载了名为《汉服运动十年》的专题文章,对于汉服运动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了回顾并对其主要活动进行了调查及报道。

2013年4月首届海峡汉服文化节在福州西塘举行,两岸共有70家社团370多人参加。

在著名词人方文山的带领下,还成功创下世界上最多人参加传统乡饮酒礼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活跃在网络各论坛的国内外汉服复兴者有几十万人次。

可以说,汉服运动是当前时期中华民族复兴运动在文化领域的形式之一,是民众热爱祖国、热爱传统文化以及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

其发起源于对民族文化失落的担忧,兴起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其主流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在民间发挥了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汉服运动也引起了政府及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关注,促使政府在保护汉民族传统文化方面做了一些改变。

2006年中央人民政府官方网站中介绍56个民族的汉民族图片被换成了身着汉服的汉族青年,近年来在“两会”期间也多次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确定汉族标准服饰、以汉服为国服,确立汉服系列的中国式学士服,在婚礼、重大庆典及传统文化活动、对外文化交流等重要场合中提倡穿汉服等的建议。

从根本上来说,汉服运动及团队倡导的汉服复兴梦就是群众复兴传统民族文化的中国梦。

二、广州汉服运动概况广州汉服运动在全国起步较早,规模较大。

2004年开始从网络走到现实生活。

本地白领白桑儿在广州第一个穿着汉服逛街后,被各媒体报道,吸引了一批关注者共同参与汉服运动。

2005年-2007年,汉服活动的组织较随意、松散,没有特定的组织者。

2007年,白桑儿和糖糖等人筹建了广东第一个汉服社团——广州汉民族传统文化研习会(简称广汉会),组建了汉民族舞蹈等兴趣小组,举办了元宵节、上巳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庆文化活动以及集体读国学活动、护奥运火炬行动等。

2008年广汉会开始与政府合作,举行大型女子成人礼、七夕乞巧文艺演出等活动。

2011-2013年,由于一些原因,广汉会创始理事将组织活动等工作交给工作小组负责,随后因意见分歧广州的汉服团体分裂成广汉会、岭南汉服文化研究协会、汉文会等团体。

与此同时,广州各高校学生组建了一批汉服社团,深圳、东莞、惠州等周边城区也组建了一批汉服团体。

2013年底—2014年,广汉会创始人白桑儿和糖糖等协力重整广汉会,通过广州市民政局批准登记,2014年正式成立广州市汉民族传统文化交流协会(简称广汉会),首批会员50余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广州地区的汉服复兴者1000多人。

三、广州汉服运动及团队发展特点(一)人群特点1.以青年人为主,年龄跨度大。

主体参与人群以70后、80后和90后居多(80后、90后占主体),中心力量是年轻白领和在校大中学生。

也有不少受亲友影响的儿童及成熟、稳重的中老年人加入。

据调查显示,30岁以下的青年群体占90%以上。

2.以传统文化为中心,兴趣覆盖面广。

汉服运动参与者是传统文化支持者,对传统文化有深厚感情,他们或多或少对传统文化有所了解,一部分人有古典舞蹈、音乐、书画、武术、茶道等基础,一部分人是因为接触了汉服运动而去参与传统文化学习。

3.知识分子居多,职业构成复杂。

参与者包括学者、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干部、教师、白领、司机等,大学生也是文理科专业的均有。

据有关调查显示,广州汉服运动参与者中本科学历以上的约占40%,具有高职、专科学历的超过25%,具有高中、中专学历的近30%,可见这个群体的人大多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功底和传统文化知识基础,对民族传统文化有一定的理解和认同。

4.以汉民族为主,且有其他民族和外国友人参与。

汉族青年是汉服运动的主力军,在广州的少数民族和一些外籍人士也经常参加汉服活动,甚至有的成为某些活动的组织者。

这体现出参与汉服运动的群体并没有极端民族主义色彩,始终以民族团结和谐为基础,不以民族或国籍为界限,而是以喜爱汉服、热爱中华传统文化为准则。

(二)发展趋势1.从单一到综合,从简单到深入。

汉服文化群体一开始主要采用展示汉服之美来吸引社会公众关注汉服文化和传统文化。

初期多是在节假日穿汉服游公园、逛街等聚会和参与传统游园活动,后来发展到深入研究、探讨以及实践与汉服、汉文化有关的各方各面。

如深入研究、探讨汉服的内涵和形制,深入研究和组织琴、棋、书、画、射、礼等与传统文艺有关的活动,深入研究和实践婚礼、冠礼、笄礼、射礼、投壶礼等传统礼仪。

汉服运动已从汉服为主体发展到以汉服为载体的传统文化活动。

2.从松散自发到有组织自觉。

汉服文化活动最早起源于网络,有相同兴趣和认同的人群借助互联网集结在一起,然后自发以广州汉服运动为例谈群众文化团队发展及管理李 倩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文化馆 510010)・群文论坛・大众文艺组织一些互联网线上和线下的小型活动。

随着线下活动参与人数增多,便有了各自分工,分工负责的人逐渐从一人到几人,形成了策划部、人事部、财务部、活动部、宣传部、学术研究部等职能部门。

又由于兴趣不同,组建了舞蹈队、武术队、雅乐组、茶艺组等兴趣小组。

汉服文化团队虽非专业团体,但其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组织架构,不断提高活动质量。

3.从非正式组织到正式组织。

为了更规范的发展及得到政府和大众认可,广州汉服文化活动组织者从发展初期就一直在思考和筹建成立正式组织。

由于资金不足、人员兼职且没有官方背景、难以找主管单位挂靠等因素,登记成立的目标屡屡受挫。

2012年7月,广东率先推进社会组织体制改革,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的方案》支持社会人士成立公益慈善类和社会服务类社会组织,将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改为业务指导单位,社会组织可直接向民政部门申请成立。

新规定无疑给汉服文化等民间社团登记开辟了宽敞的通道。

2014年初广州市汉民族传统文化交流协会(广汉会)首先获得广州市民政局批复同意成立,这是广东省首被批准登记的由汉服文化运动倡导者筹建的社会团体。

完善的章程、规范的财务制度和组织架构,标志着广州的汉服团体从非正式走向了官方认可的正式组织。

4.从自娱自乐到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合作。

汉服文化团队最初停留在自娱自乐、在公众场合聚会、展示的方式组织活动。

由于宣传模式的僵化和资金局限性,影响力有限。

随着媒体的关注及部分组织者理念的更新,2009年开始,广州的汉服团队主动寻求与外界合作。

由于有文化特色和低于市场组织费用,汉服团队成功与省、市及广州各区等政府部门合作,参与了迎春花市、波罗诞、广府庙会、荔枝湾民俗文化节、罗岗香雪文化节、香港动漫节等活动的演出、巡游及其他志愿活动,受到了广泛关注。

5.从纯公益性到公益与商业性结合。

汉服文化活动一直定位是公益宣传,经费来源长时期停留在参与者平摊或自愿支出的方式。

随着汉服、汉文化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汉服产业化的概念被有识之士提出。

部分热爱汉服和汉文化的人群主动投身于汉服产业化活动中,并愿意以赞助服装、人力、物料等方式参与到公益宣传活动中。

利用公益活动的机会,产业化实践者也对其制作的汉服及手工艺品进行宣传和销售。

此外,汉服文化团队与其他单位合作也逐渐有一些劳务酬劳,部分酬劳也被循环使用在公益宣传活动中。

这种转变,为汉服文化运动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展望未来从目前来看,广州汉服运动仍处于上升阶段。

展望未来,广州的汉服文化团队与政府、媒体及各界的联系将更加密切,在传承传统民族文化方面也将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广州汉服的多个团队同时存在,正式与非正式同时存在,并长时间“竞相开放”。

更多高校的相关社团建立,并组建成高校联盟。

正式组织可能从一个发展为多个,部分非正式组织可能挂靠到正式组织名下,成为“正规军”之一。

各团队以热爱传统文化的志愿者形式继续开展公益类活动。

团队之间因有共同的价值目标,优势互补地开展活动。

以广州为中心的汉服运动也将辐射到周边的广府地区,并从小众的群体活动发展到广为人知的大众文化运动。

四、群众文化团队管理的几点建议十八大报告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以包容、开放和鼓励的态度看待汉服及其他群众文化团队的活动及其发展,正是践行“十八大”精神、走群众路线的体现。

同时,我们也要清楚,群众文化团队毕竟是非官方的民间组织,其成员素质良莠不齐、流动性大,个别人较易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煽动,可能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

作为政府部门需要积极引导其发挥优势和传递正能量,从而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以及实现“中国梦”发挥作用。

一是鼓励和支持以传统文化为主的草根性群体文化活动,并给予广泛的发展空间。

汉服等文化团队对复兴传统文化的诉求与政府倡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目标以及今年3月底新鲜出炉的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具有内在一致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