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脏移植技术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0年版)

心脏移植技术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0年版)

心脏移植技术
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0年版)指标一、伦理委员会决议通过率(HTS-01)
定义:单位时间内,术前经医疗机构伦理委员会讨论通过的心脏移植患者数占心脏移植总人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100%伦理委员会决议通过率=通过伦理委员会讨论的心脏移植手术人数
同期心脏移植手术总人数
意义:该指标反映医疗机构实施心脏移植手术的规范性。

说明:具备心脏移植机构的单位必须根据相关规定成立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伦理委员会,在实施心脏移植手术前,需要经过伦理委员会充分论证实施手术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指标二、术前有创肺动脉压监测率(HTS-02)
定义:单位时间内,术前进行有创肺动脉压监测的人数占心脏移植总人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术前有创肺动脉压监测率=术前进行有创肺动脉压监测的人数
×100%
同期心脏移植手术总人数
意义:该指标反映医疗机构实施心脏移植手术术前评估的规范性。

说明:术前进行有创肺动脉压监测,有助于了解肺动脉压等指标,帮助了解移植受者肺功能状况是否正常或及时治疗纠正。

指标三、术前心肺运动试验检查率(HTS-03)
定义:单位时间内,术前进行心肺运动试验(CPET)检查的心脏移植人数占心脏移植总人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100%术前CPET检查率=术前进行CPET检查的心脏移植手术人数
同期心脏移植手术总人数
意义:该指标反映医疗机构实施心脏移植手术术前评估的规范性。

说明:对不存在心肺运动试验禁忌证的移植候选者,采用该试验进行心脏移植入选评估,心肺运动试验检查能够帮助了解移植受者心脏以外器官功能状况是否正常或及时治疗纠正。

指标四、供体心脏缺血时间小于等于6小时的比例(HTS-04)
定义:单位时间内,医疗机构获取的供体心脏的缺血时间小于等于6小时的心脏移植例数占总例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供体心脏缺血时间小于等于6小时的比例=供体心脏缺血时间小于等于
6小时的心脏移植例数
同期心脏移植手术总例数
×100%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心脏移植手术过程中供体心脏选择和维护的规范性。

说明:供体心脏缺血时间:从供体心脏的获取开始灌注到心脏移植手术后开始供血的时间。

指标五、术中术后生命支持应用率(HTS-05)
定义:单位时间内,心脏移植术中术后使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的人数占同期心脏移植总人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HTS-05-01:
ECMO应用率=术中术后使用ECMO的心脏移植手术人数
同期心脏移植手术总人数
×100% HTS-05-02:
IABP应用率=术中术后使用IABP的心脏移植手术人数
同期心脏移植手术总人数
×100% HTS-05-03:
CRRT应用率=术中术后使用CRRT的心脏移植手术人数
同期心脏移植手术总人数
×100%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实施心脏移植手术的医疗质量。

指标六、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小于等于48小时的比例(HTS-06)
定义:单位时间内,心脏移植手术受者术后接受机械通气的时间小于等于48小时的人数占心脏移植总人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小于等于48小时的比例=
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小于
等于48小时的人数
同期心脏移植手术总人数
×100%
意义:该指标反映医疗机构实施心脏移植手术的医疗质量。

指标七、术后并发症发病率(HTS-07)
定义:单位时间内,心脏移植手术受者术后(自手术开始至出院)发生的手术相关并发症人数占同期心脏移植总人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术后并发症发病率=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心脏移植人数
同期心脏移植手术总人数
×100%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实施心脏移植手术的医疗质量。

说明:手术相关并发症包括术后感染、心脏骤停、二次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和二次开胸手术。

术后感染包括移植术后的细菌,真菌和病毒感染。

指标八、术后院内死亡率(HTS-08)
定义:单位时间内,心脏移植手术受者术后(自手术开始至出院)全因死亡人数占同期心脏移植总人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术后院内死亡率=心脏移植手术受者术后全因死亡人数
同期心脏移植手术总人数
×100%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实施心脏移植手术的医疗质量。

指标九、术后存活率(HTS-09)
定义:根据术后随访数据计算心脏移植术后30天、1年、3年、5年和10年存活的心脏移植受者人数占同期应随访心脏移植总人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心脏移植术后(30天、1年、3年、5年、10年)存活率=术后30天、1年、3年、5年、10年
存活的心脏移植人数
同期应随访心脏移植手术总人数
×100%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心脏移植术后的随访规范性。

说明:心脏移植术后受者管理的目标是指导受者认识疾病,提高依从性,协助随访医师识别排斥反应,减少并发症和治疗,以获得长期生存和较高的生活质量。

医疗机构应建立心脏移植术后随访档案,积极引导受者进行定期随访。

指标十、中国心脏移植注册登记数据报送质量指标(HTS-10)
(一)数据完整度(HTS-10-01)。

定义:向中国心脏移植注册系统报送数据的完整度得分与同期心脏移植总人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数据完整度=每例心脏移植手术上报数据完整度得分
同期心脏移植手术总人数×100%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实施心脏移植手术后数据报送的完整性。

说明:完整度得分由中国心脏移植质注册登记系统要求填报的移植手术主要参数计算。

(二)数据及时性(HTS-10-02)。

定义:完成心脏移植手术后72小时内向中国心脏移植注册系统报送病例数占同期心脏移植总人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数据及时性=及时报送数据的手术例数同期心脏移植手术总人数×100%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实施心脏移植手术后,数据报送的及时程度。

说明:每例心脏移植手术要求在术后72小时内在中国心脏移植注册系统进行数据填报,超过72小时为不及时填报。

(三)随访完整度(HTS-10-03)。

定义:向中国心脏移植注册系统报送的随访数据完整度得分与同期心脏移植总人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随访完整度=每例心脏移植受者出院随访数据完整度得分
同期心脏移植手术总人数×100%
意义:反映心脏移植术后受者的远期预后及该医疗机构对受者的管理规范性。

说明:心脏移植受者出院后需要定期接受随访,随访完整度得分根据上报到中国心脏移植注册系统受者随访的数据完整度总分计算。

《肝脏、肾脏、心脏、肺脏移植技术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0
年版)》解读
一、质控指标起草的背景和必要性
质控指标体系是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建科学、规范的医疗质控指标体系对加强科学化、精细化医疗质量管理,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委陆续制定印发了一批单病种和临床专业质控指标,对促进相关专业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充实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体系,我委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监测情况,组织相关专业国家质控中心制定了一系列质控指标,于近期印发了呼吸内科、产科、神经系统疾病、肾病等专业相关病种或技术的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按照工作安排,现印发《肝脏、肾脏、心脏、肺脏移植技术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0年版)》。

二、主要特点
指标遴选制定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特点:一是科学性。

根据相关技术和诊疗过程关键环节遴选指标,充分考虑指标的监测价值、敏感度和导向作用。

二是规范性。

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对指标的定义、计算公式、意义进行了明确界定,对部分指标进行了补充说明,防止出现误解误读。

三是可操作性,充分考虑指标相关信息的可获得性,并对指标进行了
统一编码,便于行业交流和信息统计,适合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质控组织和相关移植医院在管理工作中应用。

三、指标的应用
相关移植医院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相关指标开展器官移植质量管理工作,不断提升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水平。

同时,积极配合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质控组织做好相关指标信息的上报工作。

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相关专业质控中心要加强对辖区内相关移植医院的培训和指导,采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相关信息收集、分析和反馈,强化结果运用,指导相关移植医院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