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座椅系统-设计指南
;
1.1.4 结构紧凑、外形与色彩应美观大方,与车身内饰相协调,并尽可能减轻质量、降低成
本、有良好的结构工艺性。
1.2 座椅的布置
座椅布置要体现出人体工程学的要求。 座椅安装位置的尺寸是很重要的, 它直接影响到
使用者的便利性和舒适性。 驾驶座椅是最关键的座椅。 它的基本要求是布置合理, 操纵方便,
即乘坐时驾驶者对方向盘、 操纵杆和踏板的良好可及性。 驾驶座椅必须要有调节机构, 以适
设计因素 坐垫因素 1. 发泡厚度(不计悬置 装置) 2. 最大长度(由设计 参考点到坐垫前端) 3. 在 D 点中垫的宽度 4. 在 D 点坐垫的最小
坐垫舒适性设计尺寸推荐参数
小型轿车
中型轿车
目标值
目标值
运动型轿车 -150mm
100-150mm
380-400
300-330 500
⒀
⒁
⒂
⑴座椅骨架 ⑵坐垫泡沫 ⑶靠背泡沫 ⑷扶手泡沫和置物盒 ⑸扶手盖板 ⑹坐垫面料 ⑺靠 背面料 ⑻扶手背板 ⑼头枕面料 ⑽左外护板 ⑾右护板 ⑿扶手侧护板 ⒀调角器 ⒁头枕骨 架及泡沫总成 ⒂滑轨装饰盖
4. 标准
在中国汽车的强检中,座椅必须做以下四项强检试验: ①车座椅系统强度要求及试验方法( GB 15083-1994 ) ②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 GB 14167-93 ) ③车座椅头枕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GB 11550-1995 ) ④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 GB 8410-2006 )
间隙
5
手动前座椅位置调节装置和前车门内饰板、
45
详见 5.4.3.5
中柱装饰板
6
电动前座椅位置调节装置和前车门内饰板、
40
详见 5.4.3.6
中柱装饰板
7
可折叠座椅头枕的旋转弧和顶盖内饰板、遮
10
详见 5.4.3.7
阳板、活动车顶、风窗玻璃之间
的间隙(头枕调节至最高使用位置)
8
前座椅坐垫蒙皮轮廓和方向盘(设计位置)
座椅相关标准见表一: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标准号 QC/T 47-1992 QC/T633-2000 QC/T 55-1993 QC/T 56-1993 GB 15083-1994 GB 11550-1995 GB 14167-1993 GB 8410-2006 GB 11562-1994 GB 13057-2003 GB 18986-2003
45-50mm
45-50mm
45-50mm
有效行程 25 mm 40-45 ° 510
有效行程 25 mm 有效行程 25 mm 有效行程 25 mm
40-45 °
40-45 °
40-45 °
510
510
510
5.4 座椅与周遍部件应有足够的间隙:
5.4.1 座椅固定点设计是否合理: 表 1 前座椅与车厢内其他零部件的最小间隙要求
5. 座椅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5.1 座椅设计时应满足不同市场的法规要求:
5.1.1 对于国内市场应满足国家标准:
GB7258-2004、 GB11550-1995 、 GB18986-2003、
GB5083-1994、 GB8410-2006、GB14167-1993 等;
5.2 人机工程学 5.2.1 轿车座椅由座垫、靠背、头枕等组成,座面和靠背的外形曲线应与人体放松状态下的 背部曲线相吻合, 乘员入座后座椅的表面形状与体压分布能使乘员的肌肉处于最放松的状态, 能支撑到腰椎部位,不会因血液循环不良而引起肢体麻木,长时间乘坐不易感到疲劳; 5.2.3 座椅应能保证乘员在舒适的坐姿下与操作部件有良好的可及性。 5.3 座椅的主要尺寸(仅供参考) 5.3.1 坐垫尺寸
380-400
300-330 500
380
300-330 500
豪华型轿车 目标值
100-150mm
380 300-330
500
宽度 5. 滑道倾角 6.D 点与悬置装置距离 7. 侧翼高度和角度
8. 假人与咬合线的最 小距离 9. 假人躯干角 10.A 面与硬物之间的 最小距离 11. 发泡 50%的嵌入力 12. 发泡密度 (kg/ m3) 13.D 嵌入量
头部、肩部、手臂、腹部、腿部等活动空间的参考数据,不能随意设计。另外座椅布置还应
考虑座椅与周边部件的距离,即在座椅所有调节位置,座椅都应与周边部件保持适当距离,
以免干涉造成不良影响; 而且应考虑成员头部与顶棚距离, 避免正常颠簸时成员头部与顶棚
碰撞;还有两排座椅之间的距离也应根据不同的假人来设计,以保证成员的舒适坐姿。
汽车 H 点确定程序 座椅加热器技术条件 可翻转后座椅技术条件 座椅与周边零部件的布置间隙要求 车用经编座椅面料性能要求 乘用车座椅骨架耐久试验规范 座椅总成挥发量限值标准 车用机织座椅面料性能要求 乘用车座椅用滑轨技术条件 乘用车后座椅靠背锁止系统的功能检查 乘用车座椅技术条件 车用座椅 PU发泡材料性能要求 车用纬编座椅面料性能要求 乘用车座椅缝纫线性能要求
序号
检查项目
最小间隙 (mm)
图例说明
1
前座椅蒙皮轮廓和中央控制台之间的间隙
10
详见 5.4.3.1
2
前座椅安全带附件和中央控制台之间的间隙
10
详见 5.4.3.2
3
无调节装置的前座椅蒙皮轮廓和前车门内饰
10
详见 5.4.3.3
板、中柱装饰板之间的间隙
4
前座椅蒙皮轮廓和门窗摇手等外露件之间的
15
详见 5.4.3.4
1. 简要说明
1.1 座椅设计的基本要求
现代轿车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运载工具, 它已经是“人、 汽车与环境”的组合体。 座椅
作为汽车使用者的直接支承装置, 在车厢部件中具有非同小可的重要性。 汽车座椅的主要功
能是为驾驶者提供便于操纵、 舒适、 安全和不易疲劳的驾驶座位。 座椅设计时应同时满足以
下几点基本要求:
应大部分人的身材(汽车工业中所应用的总范围在
5%和 95%之间,也就是包括了 90%人群。
设计时一般取 5%的女性及 95%男性人体样板) 。驾驶座椅对方向盘、操纵杆和踏板的可及性
决定了人体乘坐的姿势, 姿势是由座椅的安排位置和形状设计所决定的。 驾驶者乘坐姿势不
理想就容易疲劳甚至引起劳损。 因此,日本及欧美各大车厂设计驾驶座椅位置都有基本姿势、
1.3 影响座椅舒适性的因素
1.3.1 适应腰曲弧线
1.3.2 靠背必须有正确的支撑点
1.3.3 正确的体压分布 1.3.4 保持人体躯干与大腿的舒适夹角
1.4 座椅的功能 汽车座椅功能设置的特点, 是根据人机工程学原理而设计座椅的舒适性, 以及按不同身
材的人而设置座椅的可调节性。 一般来说, 座椅有如下功能: 座椅前后调节、 上下调节, 靠背角度调节, 头枕上下调节、
前排座椅
后排座椅
按调节功能分 :手动四向调节座椅(前后、靠背角度) 、手动六向调节座椅(前后、上下、
靠背角度)、手动八向调节座椅(前后、座椅前端上下、座椅后端上下、靠背角度)
、电动六
向调节座椅(前后、上下、靠背角度) 、电动八向调节座椅(前后、座椅前端上下、座椅后
端上下、靠背角度)等;
按面料分为 :针织面料座椅、织绒面料座椅、机织面料座椅、全真皮面料座椅、半真皮面料
1.1.1 具有良好的静态特性, 即座椅的尺寸和形状应使人具有合适的坐姿, 良好的体压分布,
触感良好,并能调整尺寸与位置,以保证乘坐稳定、舒适,操作方便,视野良好
;
1.1.2 有良好的动态特性,以缓和与衰减由车身传来的冲击和震动,以保证驾驶员能较长时
间工作而不感到疲劳,乘客能感到乘坐舒适愉快
;
1.1.3 有足够的结构强度、刚度与寿命,具有足够的安全性
15-20 mm
23-26
50
380-430 N 45-55
20-30 mm
5-7.5 ° 20-30 mm 25-45 mm 35-65 °
15-20 mm
22-26
50
330-430 N 45-55
30-50 mm
12
12.靠背最小宽度
设计因素 坐垫因素 1. 发泡 50%的嵌入力 2. 发泡密度 (kg/ m3) 3. 靠垫厚度 4. 由设计参考点计 算的靠背高度 5. 设计参考点处的 靠背宽度 6. 由设计参考点计 算的腰托高度 7. 腰托前后移动的 范围 8. 假人嵌入量 9. 腰托垂直方向的 移动范围 10.A 面与硬物之间 的距离 11. 腰托在 A 面移动 的距离 12. 靠背最小宽度
角度调节, 坐垫深度调节, 靠背腰托支撑调节, 座椅整体旋转 ( 360 度 /180 度),座椅折叠、 翻转,等等。座椅还可以加载其他装置,使乘坐更加舒适。比如坐垫加热、靠背通风等,头 枕还可以装备 DVD显示屏,方便后排的乘客观看。
座椅调节可以是手动的, 也可以是电动的。若座椅是电动可调的, 并且带电加热垫,那 么在开发初期要确定电机和电加热垫相关参数。若还有其他附加电器元件(如侧安全气囊、 DVD 显示屏、安全带等) ,需要及时和电器确定接插件型号,以及负载功率要求。 2. 分类 按位置分:座椅一般分为前排座椅和后排座椅;
表 1 座椅相关标准 标准名称
汽车座椅术语 客车座椅
汽车座椅动态舒适性试验方法 汽车座椅衬垫材料性能试验方法 汽车座椅系统强度要求及试验方法 汽车座椅头枕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 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 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要求及测量方法 客车座椅及其车辆固定件的强度
轻型客车结构安全要求 汽车室内尺寸测量用三维 H 点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