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中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建设方案申报专业: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专业申报学校:云南省水利水电学校二○○八年十月十日目录第一部分专业改革与建设组织 (1)第二部分项目建设背景 (1)一、我国水利背景分析 (1)二、云南省经济发展背景分析 (2)三、云南水利背景分析 (3)四、人才需求背景 (4)第三部分现有基础与优势 (5)一、办学历史悠久 (5)二、专业建设初建成效 (5)三、初步形成了“校企合作、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5)四、有较好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场所 (6)五、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 (7)六、教材建设初见成效 (7)七、产学研合作紧密,社会服务能力强 (7)八、专业社会声誉好 (8)第四部分建设目标 (8)一、总体目标 (8)二、具体指标 (9)第五部分建设内容 (11)一、明确专业定位 (11)二、创新专业建设模式 (11)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2)四、重构课程体系 (13)五、师资队伍建设 (19)六、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22)第一部分专业改革与建设组织成立学校专业与建设指导委员会。
专业与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由教务委员会成员组成。
专业与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领导全校示范专业建设工作,负责管理协调教务处、教研督导处、实训中心、水利系、水电系等各处、系、中心进行全面专业规划、改革与建设工作。
成立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专业(以下简称水工专业)改革与建设项目组。
水工专业改革与建设项目组主要由水利系专业教师和聘请校外专家组成,负责实施具体专业改革与建设文件的编制,具体专业改革与建设措施的施行,专业改革与建设成果资料的调查、整理、分析、自我评价,及时编制专业改革与建设的调整方案。
第二部分项目建设背景一、我国水利背景分析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
然而,我国面临严峻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四大问题,因此,实现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任重道远。
水利部水人教[2006]583号文指出,“目前水利技能人才队伍总体文化业务素质不高,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水利技能人才培养规模、结构和质量不能适应水利事业发展需要”,“把培养技能人才作为深入实施水利人才战略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水利职业教育发展,努力开创水利技能人才培养的新局面”。
二、云南省经济发展背景分析云南是中国西南部的一个边疆、民族、山区省份。
国土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高原占94%。
自然资源丰富,素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花卉之乡”、“药材之乡”、“生物资源基因库”的美誉。
改革开放以来,“五大支柱产业”已初具规模:“两烟”已成为云南最重要的支柱产业;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橡胶、茶叶、制药、热带水果具有了相当的规模,花卉、咖啡、香料等产业正在兴起;以旅游为主的服务业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新兴产业;电力产业抓住“西电东送”和“云电外送”的机遇,乘势而上,集中力量建设了一批大型项目;以有色金属为主的矿产业,形成完整的采、选、冶工业体系,是中国重要的锡、铜、磷肥生产基地。
但从总体上看,云南仍是一个欠发达省份,生产力总体水平较低,地区之间发展极不平衡。
当前,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最大制约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数量少、标准低、欠帐大,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经济结构和城乡结构不合理。
城市化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
三是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低,文盲和半文盲率高。
三、云南水利背景分析云南境内河流众多,水量充沛,水能资源丰富。
水力资源蕴藏量达1.03亿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约9000万千瓦,可开发水能资源列全国第二位,径流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908条,分属长江(金沙江)、珠江、红河、澜沧江、怒江和依洛瓦底江六大水系。
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1258毫米,常年自产水资源量2222亿立方米(地表水1482亿立方米占66.7%,地下水740亿立方米占33.3%),排全国第三位,过境水量多年平均1943亿立方米;由于云南地处低纬高原,水资源的开发难度很大,利用程度较低,带来水资源分布与人口、土地、矿产等生产要素匹配不良,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并存,其中尤以工程性缺水最为突出。
云南既是水资源量丰富的大省,又是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匮乏的穷省。
50多年来,云南的水利工作在前进中不断取得新的发展。
全省水利水电建设累计投入594亿元,建成各类水利工程30多万件。
但是,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水资源的开发程度和利用效率低,节约和保护意识差,治水观念和水的管理还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具体表现在:基础设施薄弱,缺水问题突出;洪旱灾害严重,防洪建设滞后;水土流失严重,防治任务艰巨;四是水的污染严重,水质情况堪忧。
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建成与小康社会相匹配的水利基础设施,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实现水利现代化。
四、人才需求背景(一)毕业生数量需求分析“十一五”期间,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病险水库加固工程、渠系改造工程、农村饮水工程、新农村建设中的现代农业规划工程等系列工程相继开工。
根据云南“十一五”水利发展人才规划,到2010年,预计水利专业人才增3000人,其中水工专业人才需求1600人。
我校是云南省水利职业人才培养的唯一一所专业学校,近年来毕业生需求数量不断增多。
未来几年水工专业人才需求将呈上升趋势。
具体情况见下表:水工专业人才需求调查预测表(二)毕业生能力需求分析为满足不断发展的水利工程建设需要,加强该专业的建设与改革,培养更多更好的水利水电专业技能型人才,已成为势在必行的任务。
因此,水工专业建设应该主动适应水利建设市场,结合企业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与就业岗位的需求紧密结合,引入新标准、新规范、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培养出一批具备良好职业道德、有较强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能从事水利水电工程一线施工、建设管理的技能型应用人才。
第三部分现有基础与优势一、办学历史悠久至今,我校水工专业已有52年的办学历史,2001年与云南农业大学联合办学,成立了云南农业大学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目前,有高中起点的中专、初中起点的中专和高职大专班。
二、专业建设初建成效水工专业率先按职业能力要求构建了“宽基础、多模块”的专业课程模式,率先进行了“多证制”、“开放式”、“宽出口”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进行教学改革试点工作。
2007年该专业被云南省教育厅评为“云南省中等职业学校骨干专业”。
三、初步形成了“校企合作、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实施基本文化素质和专业理论等方面的教学,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基本技能、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等全面教育。
前2年学生完成基本文化、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等方面的学习和训练,第3年学生主要在企业顶岗实习,加强岗位技能训练,培养职业能力。
建立“大类招生、专业分流、个性培养”,“校企合作、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初步形成。
四、有较好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场所校内有专业教室和实训场地800平方米,建有电工电子、计算机、地质、土工、水力学、建材、材料力学、测量等实验室,各专业实训机具、材料齐全,可满足水利水电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训教学需要,同时可开展水利工程质检员、监理员、施工员、水保监测工、水保防治工、水工监测工等工种的培训、鉴定。
五、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组成的教师队伍,业结构、职称结构、能力素质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师资力量雄厚。
并校外聘请了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等为兼职教师和客座教授。
水工专业共有专兼职教师30人,实验、实习指导教师8人。
其中研究生学历7人,高级职称教师10人,双师型教师16人。
六、教材建设初见成效近几年来,我校教师主编及参编已出版的教材有:耿鸿江老师主编的《工程水文基础》(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1);耿鸿江老师主编的《工程水文及水利计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10);校本教材有:《土工试验教程》(张利平、李国东);《水力学实验手册》(田锦妍、陈德令);《水利工程测量实习指导书》(肖永丽)。
七、产学研合作紧密,社会服务能力强水工专业教师中54%具有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会计师、水工监测工、水土保持防治工等职业资格。
他们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参加或主持了很多省内水利水电工程的勘测、设计、研究工作,对提高水工专业学生实际动手实践能力、保证毕业生质量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八、专业社会声誉好目前,我校水工专业毕业生共计4000多人,占我省水利行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的30%,现大多数已成为单位的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
近几年毕业生供求状况较好,一次就业率达90%以上,专业对口率达90%以上,深受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好评。
第四部分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多年的探索、改革与建设,把水工专业建设成办学理念先进、产学结合紧密、特色鲜明、就业率高的国家级重点专业。
加强校企合作,走“工学结合”之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兴建实训室和实训基地,提升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水平;建设一支“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开展教学和进行工程技术研发、推广和服务;加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力度,形成适合产学结合的包含精品课程和优质核心课程在内的突出职业性的课程体系;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上网共享,在区域及行业相关专业建设中起带动和示范作用。
二、具体指标(一)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培养具有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方面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能从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水利水电工程监理和水利水电工程造价分析等职业岗位工作的毕业生。
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专业对口率保持在85%以上,新生报到率保持在50%左右。
(二)构建适应“工学交替”的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围绕基本操作技能、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能力安排教学内容,包括专业课程及实训环节。
与企业共同制定针对培养职业关键能力的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改革方案,企业参与学生培养全过程;并把造价员、监理员、质检员、施工员等岗位证书课程融入到课程建设中去。
(三)建设优质核心课程建设《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等5门优质核心课程和《水利工程制图》等3门支撑课程。
通过3年的建设,使其中1门达到国家精品课程标准,2门达到省级精品课程标准,其它建成校级精品课程。
(四)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由专任教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相结合的高水平师资团队。
到2010年,再培养1名专业学科带头人,5名专业骨干教师,聘请2名专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双师”专业教师达到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