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图书馆藏书文化比较

图书馆藏书文化比较

图书馆藏书文化比较
文化比较的前提是文化接触与交流,没有文化的接触,就谈不上文化
的比较。

中西图书馆文化的接触和交流源远流长,一部图书馆事业史
也就是一部中西图书馆接触和交流的历史。

中西图书馆文化交流经历
了古代东学西渐到近现代西学东渐两个完全相逆的阶段。

来新夏先生
将文化划分为三个层次:即表层的器物层、中层的理论制度层和深层
的文化心态层。

由此图书馆文化也可分为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三
个层次。

1藏书是图书馆文化赖以存有的重要物质基础,本文试图从古至今分三个阶段对中西图书馆藏书文化进行比较研究。

第一个阶段:东西方古代形态各异的自然书写载体比较
在早期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中,书写的材料即藏书的载体十分重要。


体是图书存有的依据,又是图书赖以传播的凭藉。

因为载体的不同,
出现了各种生产制作图书的方法,形成了各种书籍制度和多种不同形
态的图书。

同时图书馆藏书的编排和使用也随着载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事实上,在人类历史的整个过程中,人们几乎尝试过使用每一种可用
的材料,希望能找出一种最合适的书写材料。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试用
木片、石片、各种金属片、各式的兽皮、树叶、树皮、布匹、泥土以
及纸张作为书写材料。

因为社会发展水准、自然环境和科学技术水平
等诸多原因,中国和西方国家在使用的书写材料上存有很大差导。

在造纸术发明之前,中国古代书写载体主要是龟甲、兽骨、青铜器、
石头、竹木片和缣帛。

中国文字发展到殷商时期,已经很进步了,当
时记录文字的材料主要是甲骨。

甲骨文大多是商王朝当时占卜的记录,因此又称它为卜辞。

因为多是刻写的,所以又叫殷契、契等,清末河
南安阳殷墟大量出土的甲骨,内容涉及很广,是殷商时期社会生活各
个方面情况的真实记载。

从殷墟出土的甲骨,并不都是单片存放的,
有的是成套甲骨,即将较长的卜辞分刻在几块龟甲或肩胛骨上,有的
三板,有的四板不等。

龟甲有的截成半圆形,中凿一孔,贯连起来,
称为龟册书。

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典籍。

中国图书馆,从殷墟甲骨卜辞起,即随着社会前进的步伐,蜿蜒曲折地前进,所以说,殷墟甲骨卜
辞是对中国图书馆进行研究的起点。

随着殷商后期人们对冶炼铸造技术的掌握,生产了铜、锡等金属器物,青铜原是铜、锡的合金,以青铜为材料做的青铜器是商周时期极受重
视的器具,分为礼器、乐器、兵器、食器及日用器物。

其中礼器是统
治权力的象征,所以被称为“重器”。

当时的统治阶级凡遇重大事情,必铸器物一件,并把那桩盛事记于青铜器上。

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称为铭文,或金文、钟鼎文。

铭文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当时战争、
盟约、条例、任命、赏赐、典礼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虽然铭文不
是现代意义上的书籍,但却起了书籍的作用。

它是商周时期一种重要
的历史文献。

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留的写有文字的竹简和木牍的概称。

用竹片写的
书称简策,用木版写的叫版牍。

因为竹木方便书写和易得,汉代以前,简牍是我国图书的主要载体形式。

竹木应用于书写起源很早,在甲骨
文中“册”“典”二字不仅指甲骨龟册,也包括史官记录帝王诰命的“简策”。

简策从公元前1300多年沿用到公元4世纪,对后世影响很深。

缣帛是丝织品的总称。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与制作丝织品的国家。

制丝织绢在殷代已较发达。

帛书与简策几乎同时并行使用。

缣帛作为
书写的材料,只要有笔墨,就能立刻写出来,具有质地轻软、便于携带、易于收藏等特点,且色白、吸墨、不易腐蚀、经久耐用,纤维能
适当伸缩,卷舒自如,便于阅览,很适宜绘画和制图,可弥补简牍之
不足。

但缣帛当时是与同等重量黄金进行交换的贵重物品,而且产量
也有限,所以价廉易得的简策是当时的主要文献载体。

2
古代西方应用最普遍的书写材料有三种,大多数现存的早期文献都是
记载在这三种书写材料上,即纸莎草纸、泥版和羊皮纸。

其中应用时
间最长、区域最广的可能就是纸莎草纸了。

纸莎草纸出产于尼罗河下
游和地中海沿岸。

羊皮纸卷的质地和外表与纸莎草纸不同,但其形态却相似。

羊皮纸以
及与其关系密切的羔皮纸,是经过处理的小绵羊皮或山羊皮。

羊皮除
去毛和油脂,然后经过硫化鞣制,做成薄薄的半透明薄片。

制成的羊
皮纸可以裁剪成页,也可以粘成长幅。

羊皮纸是在天然羊皮用于书写
几个世纪后才发展起来的。

但后来特殊情况下仍然使用天然羊皮,特
别是用于书写宗教著作和仪礼方面的文章。

天然羊皮和羊皮纸比纸莎
草纸耐用,并适于两面书写。

而纸莎草纸则因为过薄,墨水可以渗透,只能单面书写。

羊皮纸的使用始于公元前两世纪,而后数百年间与纸
莎草纸同时被普遍应用。

第三种在西方古代广泛用作书写材料的是泥版。

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及其邻近地区,泥版是用来书写楔形文字的。

泥版使用的地域从波斯
湾直到地中海地区,使用时间自公元前四千多年至公元后数世纪。

此外,在公元4世纪时,另一种形式的图书,折页式图书在西方开始
广泛流行,其形式和现代图书基本相同。

“折页书”一词来自拉丁文,原意是“树干”。

最早的折页书是“书写板”,由两片木板或象牙板
组成,在一边用链连在一起。

两片板的里面涂上蜡,可以用带尖的笔
书写,蜡面涂平后还可以再用。

这种书写板是由单片的涂蜡板发展演
变而来的,是将单片的蜡板用链连接而成的。

书写板可用来写信函、
演算、备课或做记录笔记。

后来连接在一起的板片逐渐增多,有了金
属片、木片、象牙片等。

当易于折叠的羊皮纸广泛应用时,一张羊皮
纸也可以像书写板一样,折成两页或四页来使用。

几张折叠好的羊皮
纸沿折线缝好,就成了单独的小折页本;若干这样的小折页本经缝合
粘连而成册,加上皮革或木头的封面,就成了折页本图书,可以保存
几百年之久。

3
在古代西方虽然也有连句成篇的泥版书和纸沙草书的存有,但当时从
形式上尚未编连成册,更缺乏丰富的古代文献的直接描述。

因而从文
字体系的载体——典籍方面来讲,中国早于西方并优于西方。

第二个阶段: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后藏书文化的东学西渐
中国造纸术的发明和传播对人类文化的进程产生了极其长远的影响,
对图书馆的发展更是意义巨大。

纸质书籍的生产、贸易和保存远远优
于简、帛、纸莎草纸和羊皮纸,最终取代了它们。

但这一过程经历了
相当长的时间。

“灞桥纸”“罗布淖尔纸”“扶风纸”和“居延纸”等考古发现证明,纸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发明,在东汉时期经蔡伦改良已得到明显的发展,但因为初期的纸张质量不高,产量有限,再方口上当时的人们尚有轻
纸重帛的观念,纸在汉代并没有广泛地用作书籍载体,简帛仍占着绝
对的主导地位。

魏晋以后,随着造纸术的提升,纸的优越性逐步为人
们所认识,纸也就逐渐地由下层平民的使用进入上层贵族的使用,成
为主要的书写材料之一,与简帛并行使用。

直到东晋末年(公元404年)桓玄帝下令:“古者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
以黄纸代之。

”纸才得以广泛地使用,纸写本书才基本上完全取代了
简帛而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形式。

中国书籍制度从此由简帛阶段过渡
到写本书阶段。

到隋唐时纸写本书的发展达到全盘。

纸写本书籍制度
基本上沿袭简帛制度,虽然写本书出现了卷轴装、经折装和旋风装等
三种装订形式,但卷轴装出现得最早,应用的时间最长,影响也最大。

图书馆藏书文化比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