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十二五”工作回顾(一)种植业生产成效显著1、粮食产量稳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得到保障我国是人口大国,粮食安全始终是党中央、国务院时刻关注的问题。
因此“十二五”期间,我们结合县粮食生产实际,借鉴外地经验,以种子补贴、粮食直补及测土配方施肥、标准粮田示范县建设项目为切入点,全面推广和普及粮食生产新品种、新技术,小麦、玉米品种实现了更新换代,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旱作农业节水技术等节本增效的粮食生产实用技术得到了全面推广,虽然受到多种自然灾害的影响,仍能实现全县粮食单产逐年提高,粮食总产保持相对稳定的目标,粮食生产安全得到进步巩固。
到2014 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54.5 万亩,总产20.7 万吨,粮食平均亩产由2011年的392 公斤上升到2014 年的398 公斤,实现了粮食生产的连年丰产。
在抓好粮食生产、做到自足有余的同时,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我们突出抓了与消费者生活紧密相关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成立了农产品质量管理办公室、农业执法大队,并投资300 万元建设了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
我们首先狠抓了农产品农资市场管理,清理国家禁用农药和伪冒农资产品,把禁用农药名录张贴于村、发放于户,使禁用农药得到有效控制;其次,按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组织蔬菜、苹果等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蔬菜、水果产品质量,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放心农产品。
2011-2014 年我县送交农业部、省农业厅的农产品样品检测全部合格,未出现农残超标现象。
大吾乡东沿兴西红柿、黄瓜获得国家A 级绿色食品认证;一坡果园苹果获美国标准有机食品认证,在今年的廊坊农交会上,我县小香米、苹果、黑花生、小杂粮等获特别金奖3 个,金奖5 个,受到了消费者和客商的广泛好评,为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奠定了良好基础。
2、特色产业发展迅猛,种植业总产值大幅度攀升2013 年底,我县实有耕地面积45.1875 万亩,种植业总产值为17.77亿元。
“十二五”期间,我县各项农业生产能力均进展很大,尤其是特色产业种植面积已达20.5 万亩,其中主要包括:中药材种植5.5 万亩、绿色小杂粮种植6万亩、食用菌种植140 万平方米、杂交油葵种植4万亩、无公害蔬菜及错季菜面积5 万亩。
特色产业发展可较常规种植平均亩增产值1000 元以上,因此“十二五”间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增。
3、农业项目投入大幅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新技术推广大有成效十二五”期间,我县共引进和实施包括百万元以上大项目13 个,其他项目50余个,项目建设总投入达亿元以上,主要包括:(1)优质玉米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398 万元,建设内容包括种子仓库1216.75 平方米,整治田间路30 公里,新建大口井15 眼。
(2)农作物良种补贴项目。
小麦、玉米、棉花、水稻四种作物继续实行全覆盖,按照实际种植面积进行补贴,2011—2014 年连续四年四种作物补贴面积180 万亩次,补贴累计补贴资金1850 多万元。
(3)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从2011 年至2014 年,累计补贴资金250 万元。
(4)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口粮田建设项目,总投资900 万元,国家分五年投资600万元,本项目十二五期间累计投资700 万元,其中中央投资500 万元。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旱作基本农田、集雨水窖建设、土壤墒情监测体系建设等内容。
(5) 县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项目总投资115.5 万元,其中使用中央财政资金77 万元,县级配套38.5 万元。
项目建设内容是对我县12 个乡镇区域站和11 个乡镇农技站进行扩建、装修。
(6)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
十二五期间总投资600 万元,每年投资120 万元,全部使用中央财政资金,围绕小麦、玉米、水产养殖三个主导产业,建立了小麦、玉米、鱼类养殖3 个实验示范基地;并对全县23 个乡镇2040 个农业科技示范户进行技术指导与培训。
(7)农业部粮食高产创建项目。
十二五期间总投资320 万元,每年投资64 万元,承担部级小麦、玉米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各个,每个万亩片使用国家补助资金16 万元,共计64 万元。
(8)花生良种补贴项目。
十二五期间总投资375万元,每年投资75万元,年补贴面积5.5 万亩,其中大田5万亩,繁种田5000 亩,大田每亩补贴10 元,繁种田每亩补贴50 元。
(9) 中药材种植示范园创建项目。
十体系“线断网破 ”的局面, 同时联合中国移动分公司、联通分公司, 向全县农民开通了农信通 服务业务, 每天 8 点定时向农民发送各类农业信息,指导农民进行农业生产。
另外,县农牧局还向农技指导员开通了飞信业务, 及时向指导员发布各类技术指导信息。
这两项服务使我 们的农业技术指导工作更便捷、更及时、更科学,受到了农民朋友的欢迎。
项指标, 省市排位名列前茅 2014 年我县粮食播种面积达 54.5万亩,总产量达 20.7 万吨,棉 花播种面积 1万亩,总产皮棉 800吨;油料播种面积达 9万亩,总产量达 1.8 万吨;蔬菜播 种面积 8.7万亩,总产量达 27.5万吨。
“十二五 ”期间我县农业生产每年都有十几项工作受到 市级以上部门表彰奖励。
(二) “十二五 ”期间种植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1、主要特点总结 “十二五 ”以来,结合实际,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的战略决策, 种植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 ( 1)种植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
种植结构由原来的粮经二二五期间完成中药材种植示范园 5个,每个园省补助资金分别为 50万元共补助资金 250 万元。
(10)蔬菜标准园创建项目。
十二五期间共完成蔬菜标准园创建项目 6 个,每个园使用国 家补助资金 50— 60万元,完成总投资 330万元。
(11)2014 年省现代食用菌产业园建设项目。
项目完成总投资 107.5万元,其中使用省补助资金 50 万元,创建食用菌繁育中心 20 亩、食 用菌种植示范基地 200 亩。
(12)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控制省级补助资金项目。
项目总投资 100 万元,全部为中央资金, 建设内容 :购置超高效液相色谱仪、 超纯水机等仪器设备 4台套。
通过项目实施,我县农产品综合质检站检测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13)旱作农业技术推广补 助项目,总投资 195 万元,全部为中央财政资金。
玉米、马铃薯、甘薯地膜覆盖 3 万亩。
4、 科技信息化服务能力大大提高, 服务方式更加优化 “十二五 ”期间, 我县农业信息化服务逐步 完善,在强化 “农业 ”、“县农业信息中心 ”、“农业信息网 ”、“县农业信息科技服务大厅 ”、“农 业快易通 ”智能电话等信息平台的基础上, 建立和完善了 23 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制定了 职能、制度,配备了办公和化验检测设备,并建立了 1000 个科技示范户,解决了农技推广5、超额完成各元结构,发展到粮经菌药多元结构,种植业结构比例趋向合理。
(2)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立足政治优势和特点,下大力抓好项目的跑办和立项,完成了项目六十余个,争取中央及省市投资达亿元以上,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3)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成就辉煌。
“十二五”期间,在建立健全了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使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站人员、设施全面得到落实。
在已建成的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强化公益性职能,保障人员经费。
推行农技推广责任制度,明确农技人员的服务区域、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量化工作指标和目标要求。
对全县23 个乡镇级农技推广站,完成了技术人员配置、配套设施、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建设。
2、主要经验总结“十二五”期间我县种植业生产的发展状况和先进县(市)的经验,我县种植业生产的主要经验是:(1)立足县情,调整和优化种植业结构县是山区农业大县,人多地少和旱地面积大是农业的特点,因此,我们立足县情,按照省市主管部门的要求,遵循扬长避短、发挥特色”的原则,突出抓好适宜特点的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大力发展食用菌、设施蔬菜、中药材、绿色小杂粮、杂交油葵、玉米制种基地建设,种植业结构调整效果显著。
2)立足政治优势,加大项目跑办建设工作县是革命老区,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领导的领导的关注和重视。
因此,我们立足县情和种植业生产现状,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积极通过省农业厅、省发改委及人大、政协提案等渠道,争取项目立项,十二五”几年是我县引进上级资金超多的几年。
(3)适应形势的要求,大力发展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农”问题是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
因此“十二五”以来,我们立足实际和农民要求,加大了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继建立农业”专题节目、“农业信息中心”、“县农业快易通专家热线系统”、“县农业技术专家咨询中心”又开通了农信通服务业务、飞信业务。
同时,建立和完善了县土壤肥料化验室”、“县农产品综合质检站”,农业技术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加强完善。
3、存在问题“十二五”期间种植业结构调整, 项目建设和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资源匮乏严重,受自然条件的制约。
(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条件下,以农户为经营单位, 面积小, 且农民文化科技素质偏低, 影响和制约着新品种、 新技术的推广和农业产业化进程。
3)由于近几年来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外出务工收入明显高于农业生产收入,影响了农民的种田积极性。
农田种植存在着简化、 方便的普遍现象, 在管理、 施肥等方面简单、 省事, 影响着有机肥料、微肥等投入,造成了土壤 “氮多、磷少、微不用 ”的现象,造成土壤板结、盐渍等问题,从而影响着农产品质量和价格。
( 4)农技队伍力量薄弱,影响着新品种、新技 术和市场信息的传播,延缓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进程。
着大而全、 小而全, 没有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引导,普遍规模偏小,未能形成自己的特色产 业和品牌。
二、 “十三五 ”面临的外部环境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建成小康社会、加 速实现 “中国梦 ”的历史时期; 党的“十八大 ”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 信息化、 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我国农业发展也进入了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 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完善以工促农、 以城带乡长效机制, 加大强农惠农力度,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 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2012 年,国务院发布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011-2015年)》,明确了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任务, 要求千方百计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农业部于 区创建工作, 并先后两批认定了 153 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示范区已成为各地推进现代农 业建设的平台、抓手和样板,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现代农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