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热震性
材料在温度急剧变化条件下抵抗损伤的能力。
曾称热稳定性,热震稳定性,抗热冲击性,抗温度急变性,耐急冷急热性等。
耐火材料在低温和中温下是脆性材料,缺乏延性,在热工设备使用中,常常受到急剧的温度变化,导致损伤。
抗热震性是耐火材料重要的使用性能之一。
抗热震性机理材料的抗热震性,是其力学性能与热学性能在温度变化条件下的综合表现。
材料遭受的急剧温度变化,称为热震。
材料在热震中产生的新裂纹,以及新裂纹与原有裂纹扩展造成的开裂、剥落、断裂等状况,称为热震损伤。
热震损伤是热应力作用的结果。
材料在温度变化时,变形受到抑制所产生的应力为热应力。
线膨胀系数不同的多相物体在温度变化时,均匀热膨胀的物体受到温度梯度作用时,以及相变时,都会产生热应力。
热应力与材料的弹性模量及弹性应变成正比,而弹性应变等于线膨胀系数和温度变化的乘积。
在无限平板中
式中ah为热应力,Pa;E为弹性模量,Pa;a为线膨胀系数,K-1;Tf为最终温度,℃;Ti为初始温度,℃;u为泊松比。
理论上,对陶瓷与耐火材料处于脆性阶段的抗热震性已提出两种互补的分析。
一种是热弹性理论,认为材料受到的热应力超过材料的极限强度时,导致瞬时断裂,
即所谓的%26ldquo;热震断裂%26rdquo;。
金格里(w.D.Kingery)根据不同的热震条件,导出%26ldquo;抗热震断裂参数%26rdquo;R,R%26rsquo;和
R%26rdquo;表达式:
式中af为断裂强度;%26lambda;为热导率;Cp为质量定压热容;%26rho;为密度;a=%26lambda;/Cp%26rho;,为热扩散率。
对氧化物陶瓷等特殊耐火材料,为避免热震断裂的发生,要求具有较高的强度、热导率或热扩散率,以及低的线膨胀系数和弹性模量。
另一种是能量理论,认为材料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或大或小数量不等的微裂纹,材料的热震损伤是裂纹扩展的结果。
哈塞曼(D.P.H.Hasselman)用断裂力学中的能量平衡原理分析热应力引起的裂纹扩展,导出%26ldquo;抗热震损伤参数%26rdquo;R%26rsquo;和
R%26rsquo;%26rsquo;表达式:
(适用于比较G不同材料的抗热震性)
式中G为断裂能。
对多数耐火材料,为减小热震裂纹扩展的程度,要求具有较高的断裂功和弹性模量,较低的强度。
在此,对弹性模量和强度的要求,刚好与为避免热震断裂发生的要求相反。
海塞曼还提出一种热震断裂发生与裂纹扩展的统一理论,所命名的参数为%26ldquo;热应力裂纹稳定性参数%26rdquo;Rst 和R%26rsquo;st:
由于材料的组成和结构不同,热震条件不同,表征抗热震性的参数也不同,因此,不能随意选用。
改善抗热震性的途径首先,应从显微结构出发,使其具有低的线膨胀系数和弹性模量,高的断裂功和热导率。
这可采取向基体中引入第2相或第2种材料等措施实现,例如,向材料中引入线膨胀系数低的尖晶石(如镁铝砖、镁铬砖)、加入热导率高而线膨胀系数和弹性模量低的石墨(如MgO一C系、。
MgO一Ca0一C系、AL2O3一C系制品);利用氧化锆的相变增韧,往氧化铝、莫来石等基体中加入氧化锆;利用纤维增强,往耐火浇注料中加入钢纤维或耐火纤维。
其次,应考虑制品的大小和形状。
制品小,形状简单,抗热震性相对好些。
抗热震性试验是评价试样经受1次或多次温度急剧变化的损伤程度。
表征抗热震性,需要两个要素:试样经受的热循环和评价其热震损伤程度所用的方法。
试样经受的每一热循环,包括两个阶段。
在第1个阶段,整个试样或只其1部分(例如一个面)加热到初始温度Ti。
在此加热期间,加热速率不导致过大的应力。
热
震是在由初始温度Ti迅速变为最终温度了Tf的第2个阶段完成的。
如
Ti%26gt;Tf,热震由冷却完成;如Ti%26lt;Tf,热震由加热完成。
在热震由冷却完成的情况下,试样首先在预热炉中被加热到初始温度Ti,并保持10~30min。
最终温度Tf,通过迅速将试样移至低温炉中达到,或者通过在室温环境中自然冷却达到,或者通过鼓风冷却达到,或者通过在Tf温度下的水浴(或其他浴)中淬冷达到。
在热震由加热完成的情况下,试样温度由Ti迅速变为Tf,可将试样移至高温炉实现。
评价热震损伤程度所用的方法,通常是测量热震后试样的保持强度。
但强度这一参数的统计偏差较大。
其他评价方法有外观检查、质量损失、弹性模量变化、声发射等。
标准试验方法如下:
(1)中国的直形砖水淬冷法(YB376)。
直形砖((200~230mm)%26times;(100~150mm)%26times;(50~100mm))的受热端面伸入到预热至1l00℃的炉内50mm,保持20min,接着在室温水中淬冷3min,然后干燥。
用受热端面破损一半的热循环次数表征其抗热震性。
(2)中国的长条试样试验法(YB4018)。
长条试样
(230mm%26times;114mm%26times;31mm或
230mm%26times;65mm%26times;31mm)以一个面
(230mm%26times;31mm)为受热面,在均热板上自室温以规定的速率加热至1000℃,保持30min,然后置于空气中淬冷。
以热震前、后抗折强度变化百分率评价其损伤程度。
(3)美国的镶板试验法(ASTMc38)。
试验砖叠砌成的边长不小于460mm的正方形镶板,预热24h,冷却,然后按要求的次数在炉子和喷水雾的鼓风机之间经受热循环,以质量损失与外观检查评价其热震损伤程度。
(4)美国的长条试样试验法(AsTMC1100)。
长条试样(长度为228mm的直砖、
薄片砖、条等)横跨燃气烧嘴。
从点火开始,加热15min,热面温度为816~1093℃,然后关闭燃气,通过烧嘴鼓风冷却15mm。
循环5次。
以试样热震前后的弹性模量、声速或抗折强度变化百分率,评价其损伤程度。
(5)欧洲耐火材料生产者联合会的圆柱体试样水淬冷法(PRE/R5%26mdash;1)。
圆柱体试样(直径50mm,高50mm)于950℃炉中加热15min,接着在室温水中淬冷3min,之后干燥。
用导致断裂的热循环次数表征其抗热震性。
(6)欧洲耐火材料生产者联合会的棱柱体试样空气淬冷法(PRE/R5%26mdash;2)。
棱柱体试样(114mm%26times;64mm%26times;64mm)加热至950℃,保持45min,然后置于铁板上,用一股压缩空气喷射5min,之后经受0.3MPa的弯曲应力,当试样断裂时,试验结束,否则,重复热循环,直至断裂或30次为止。
(7)英国的小棱柱体试样试验法(BSl902:5.11)。
小棱柱体试样
(75mm%26times;50mm%26times;50mm)置于冷炉内,以恒定的速率加热到450℃(硅砖)或1000℃或1200℃(其他材料),在该温度下保持30min,之后经受空气冷却和加热循环,每次20min。
每一循环后,经受固定的弯曲应力,循环重复至断裂或30次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