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艾森曼的建筑作品的构成试析
一.彼得艾﹒艾森曼简介
1932年生于纽约,他在康奈尔
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在哥伦比
亚大学获建筑硕士学位,在剑桥大
学获博士学位。
他曾先后在剑桥大
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哈
佛大学等校任教,并主编《反对派》
杂志。
1980年,他自行开业,他的
作品多次获奖。
1982年到1985年期
间,他在哈佛大学担任建筑学教授,
1993年秋任哈佛大学Eliot Noyes
设计评论家。
二.彼得﹒艾森曼的建筑特点
彼得艾﹒埃森曼的作品明快而简洁,他的主要工作是将建筑从以往的联系中释放出来。
尽管他总是在建筑学设计和哲学理论中寻找一种平衡,但是人们总是能很清晰地看到这一理论工程的寓意。
埃森曼早期的建筑涉及从相关语言之间的细微联系到建筑本身的底层结构,后来的工作显示了他对“非人性化”观点的同情。
埃森曼设计的作品完全由所安排的格局确定,在预先安排的内容中形成一种不易被人看透的概念。
三.艾森曼的解构主义建筑
1.活在建筑的可能性之中
虚拟为艾森曼找到一个逃避现实的借口,投资方种种苛刻的要求使他不厌其烦,艾森曼情愿让自己活在幻觉之中,活在建筑的可能性之中。
于是他开始找寻全新的表现方式,几
条曲线组成的面、一套网格的定位系统、一种色调和
动态的观念——而不是传统的尺度、空间区域的划分
——完全颠覆了建筑的经典模式。
那是些怪物,像工
业设计中的某一个零件,线条繁复、用意隐晦,也许
电脑的硬盘才是它们永恒的归宿。
从水晶几何学中获
得的灵感,他把建筑当作了切割机下的钻石毛坯,舒
适指数之类的问题他是不屑一顾的,制图法模仿建筑
运动的轨迹、瞬时的静止和体量的变化,就好像建筑
也是有生命的。
同时这又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只
有结构、建筑语言、隐喻和点、线、面、体的组合被
单独拿出来分析,人为因素被排斥在决策圈之外了。
电脑设计的迅猛发展为艾森曼的建筑实验提供了契机,在与塞林考德的访谈中,艾森曼强调电脑对于他的重要性,它使原本不可能的事变成了可能,使得无法想象的建筑形态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一些潦草的想法一旦经过电脑软件的处理,它们会逐渐完整起来,以令人惊讶的方式去配制一套想象之物。
在传统建筑体系中,屋顶保护我们的躯体,墙体环绕着我们周围,分割空间,遮风挡雨。
的确,这是建筑的首要功能,也是基本的功能,但建筑的形态显然并未穷尽。
我们的内心被繁杂的表象所充满,艾
森曼试图进入一片心理上的空旷。
建筑裸露在他的面前了,它的钢筋、表皮、文脉都是自我指涉的,似乎在有意向我们所尊奉的美德、优雅、秩序和慰藉发起挑战。
2.建筑是自治的
作为一个后功能主义者或者说新理性主义者,他坚信,建筑是自治的,是一块独立王国,建筑师的任务不是像上帝一样“建造”住宅,而是呈现它们,让它们以自己的方式存在。
支离破碎的设计潮流出现在80年代初期和中期,在德里达旗帜的鼓舞下,圣莫尼卡学派的弗兰克盖里、埃里克欧文莫斯以及哥伦比亚大学的伯纳德屈米等人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毫无疑问,艾森曼也是其中呼风唤雨、不可忽略的一员大将,他本人也受邀参加了纽约现代美术馆中举办的“7人解构主义展”。
建筑批评家肯尼思弗兰肯普顿指出,艾森曼的作品不是一种比喻式的,而是言说式的,通过巧妙的措辞,它们被用来反映最深刻的建筑系统,即生命本身。
3.他一直是个反对派
佩思的安伯艾公共高中建筑设计竞赛是为高中改建而举办的,它不是简单的翻新,而是希望建筑体现出一种新精神,与学校的课程建设共同构成一个人居的新场所,一个教学的新天地。
彼得艾森曼的作品和威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所做的设计有着相似之处。
一条通道穿过整个学校,两翼是又像坡地又像拱桥一样的土木建筑。
经过建筑的掩饰,街道从室外空间一变而为半室内的场地,在建筑的阴影中若隐若现。
临街建筑构成了一个藕断丝连的空中走道,将两片校舍联系在一起,于是整个校园就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就在这个整体中,咖啡厅、阅览室、图书馆、多媒体教室、室内体操场、礼堂和健身中心一应俱全,这一次,艾森曼没有故弄玄虚,他仔细地考察了当地的人文环境,并以一种凝练、冷静的姿态出现,建筑构型浑然一体,同时,也不乏艾森曼招牌式的造型特征,比如说动态的理念贯穿始终:一个更为封闭的环境要营造的是一种家园的感觉,一到夜晚,建筑物就会从一所高中转变为一个拥有图书馆的社区活动中心。
四.主要建筑作品分析
1.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
1983~1989年为俄亥俄州立大学设计的威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在这个设计中,建筑仿佛一把扶梯或者脚手架,又像是某种动物遗骸中的脊骨横卧在大地上。
白色的格架是一个步行的过道,穿过现有的建筑,将校舍和俄亥俄州首府哥伦布的城市建筑连接起来,一种典型的艾森曼式设计风格。
他不会孤立地理解建筑单体,过去与未来、
都市与校舍、内与外在艾森曼这里获得某种直接的线索,因为这些二元对立之物在艾森曼看来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2.IBA社会住宅
3.意大利维罗纳卡斯托拉维奇奥博物馆
罗纳卡斯托拉维奇奥博物馆的庭院中彼得·艾森曼的装置艺术" (令人停步的花园)对于建筑理论,解构主义哲学的主要渠道是通过哲学家与彼得·艾森曼的影响力。
艾森曼从解构文艺运动和根据记载的在拉维列特公园竞选项目与德里达的合作中悟出了一套哲学。
德里达、艾森曼和丹尼尔·李伯斯金都关心在场形上学。
这也成了建筑理论解构主义哲学的主要课题。
“此在”与“不此在”的辩证或者“实在”与“空虚”都常见于艾森曼的建筑项目。
德里达和艾森曼都相信所在地就是建筑,而“此在”与“不此在”的辩证则存在于建构与解构之中。
五.总结
彼得﹒艾森曼是一位出色的建筑师,也是一名教育家,他思考的不仅仅是建筑本身而是人与建筑的和谐交融,他的解构主义建筑思想是对传统的反对,它的建筑是自由的,存在着意想不到的可能性,是创新,是他所独具的风格。
在大师身上,我们看到的不只是建筑,更应该是他所具有的优秀的品格和职业精神。
他在建筑设计中追求解放与自律性,有着深厚的文化联系。
参考资料:《当代世界建筑经典精选》,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