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世纪中小学生必读的最优秀的72部经典中文小说推荐

20世纪中小学生必读的最优秀的72部经典中文小说推荐

20世纪中小学生必读的最优秀的72部经典中文小说推荐不知大家是否有了解今年的高考语文北京卷,其中有一道10分的微写作题目是这样的: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①在《红岩》《边城》《老人与海》中,至少选择一部作品,用一组排比比喻句抒写你从中获得的教益。

要求:至少写三句,每一句中都有比喻。

120字左右。

②从《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个既可悲又可叹的人物,简述这个人物形象。

要求:符合原著故事情节。

150-200字。

③读了《论语》,在孔子的众弟子之中,你喜欢颜回,还是曾参,或者其他哪位?请选择一位,为他写一段评语。

要求:符合人物特征。

150-200字。

一个题目出现了7本课外书籍,窥一斑而知全豹,可见现今对于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

在这样的趋势下,同学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书来读呢?麦田格特为你推荐中小学必读的20世纪最优秀的72部中文小说,相信看完这些书籍之后定能够为你的写作之路增添一份自信!中小学必读的72部中文小说No.1 《呐喊》——鲁迅(著)鲁迅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No.2 《边城》——沈从文(著)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

No.3 《骆驼祥子》——老舍(著)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

祥子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代表人物。

No.4 《传奇》——张爱玲(著)表现的大多是上海中上层阶级和抗战时期香港人的生活情形,张爱玲以一种十分冷静的态度,仿佛不动声色地讲述着一个个遥远而动人的传奇。

No.5 《围城》——钱钟书(著)一幅栩栩如生的世井百态图,人生的酸甜苦辣千般滋味均在其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No.6 《子夜》——茅盾(著)小说以1930年5、6月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

No.7 《台北人》——白先勇(著)十四个短篇由此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饱含历史与人生的沧桑,充满清醒和无奈的叹息。

No.8 《家》——巴金(著)激流三部曲之一,描写旧式封建家庭的解体和青年人的反叛。

No.9 《呼兰河传》——萧红(著)萧红用舒展自如的巡视式艺术手法,以情感的起伏为脉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呼兰河畔的乡镇作传,为这个乡镇的风土人情,为各种各样人的生与死、欢乐与悲哀作传”。

No.10 《老残游记》——刘鹗(著)批判晚清社会的腐败,其视角比较独特,着重揭露所谓“清官”之罪恶和所谓“好官”的昏庸,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政治的统治支柱,可谓切中要害。

No.11 《寒夜》——巴金(著)巴金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

No.12 《彷徨》——鲁迅(著)鲁迅先生写作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

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像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彷徨”。

《彷徨》表现了他在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

No.13 《官场现形记》——李伯元(著)作品以晚清官场为表现对象,集中描写封建社会崩溃时期旧官场的种种腐败、黑暗和丑恶的情形。

No.14 《财主底儿女们》——路翎(著)揭示了这一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和生活道路,真实地写出了中国新一代资产阶级的生成过程以及他们的分化沉浮。

No.15 《死水微澜》——李劼人(著)以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丑条约签订的七年时间为经,以四川省会成都及其近郊构成的川西坝为纬,描绘了清朝末年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及挣扎的苦难历程。

No.16 《红高梁》——莫言(著)《红高粱》中创造了莫言的文学王国“高密东北乡”,通过“我”的叙述,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我”的祖先在高密东北乡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人生故事。

No.17 《小二黑结婚》——赵树理(著)赵树理的成名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著名的中篇小说之一。

通过这两对思想观念截然相反的农民的对照,揭示了当时农村中旧习俗的封建残余势力对人们思想行为的束缚,以及新老两代人的意识冲突与变迁,说明实行民主改革、移风易俗的重要性,同时歌颂了民主政权的力量,反映了解放区的重大变化。

No.18 《棋王》——阿城(著)《棋王》表面上写棋,实质上则具有多层次的象征意义,表现作者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历史评价和对中国文化进步的展望。

No.19 《家变》——王文兴(著)这部小说以父与子两代人的冲突为主线,揭示了台湾小公务员的贫苦,以及在金钱观念、西化意识影响下,人们在精神生活及心理上的畸形发展。

No.20 《马桥词典》——韩少功(著)集录了湖南汨罗县马桥人日常用词,计一百一十五个词条。

它以这些词条为引子,讲述了古往今来一个个丰富生动的故事,引人入胜,回味无穷。

No.21 《亚细亚的孤儿》——吴浊流(著)这本长篇小说,被公认为台湾文学的代表作。

它使我们重新对这个岛屿上所发生的人类纪录,再做了一次检讨。

No.22 《四世同堂》——老舍(著)老舍先生以深厚精湛的艺术功力和炉火纯青的小说技艺刻画了祁老人、瑞宣、大赤包、冠晓荷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展现了风味浓郁的北平生活画卷,至今传读不衰,历久弥新。

No.23《红顶商人胡雪岩》——高阳(著)高阳笔下的胡雪岩具有时代价值,不但勾勒出一位传统中国商人的典型,更藉主角的胸襟与抱负,为今日的高坛树立顺变应时,自我期许的理想形象。

No.24 《儿子的大玩偶》——黄春明(著)故事主角为了生计,打扮成小丑模样,穿梭在大街小巷。

他内心的情感交战,以及他和妻子、小孩间微妙的情感,深深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No.25 《孽海花》——曾朴(著)采用隐喻的手法,以苏州状元金汮和名妓傅彩云的经历为线索,展现了同治初年至甲午战争三十年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历史变迁。

书中笔墨最为集中也最成功的是对封建知识分子与官僚士大夫的刻画,突出虚伪造作和庸腐无能。

No.26 《惹事》——赖和(著)除了批判日本警察欺压民众的恶行,也透露出台湾群众对争取公理正义怯于行动力,呈现一种自私的负面性格,从而表达了反抗者的孤立无援。

No.27 《嫁妆一牛车》——王祯和(著)王祯和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亦为其成名作,拥有极高的知名度,除了被拍成电影外,还改编成电视剧。

No.28 《异域》——邓克保(著)叙述1949年国军自中国大陆撤退时,一支溃散的孤军如何在云南与缅甸边区丛林,建立起一片游击队基地,以及这一批孤臣孽子在生死边缘的绝境当中与命运搏斗,并且冀求反攻中国大陆的血泪经历。

No.29 《曾国藩》——唐浩明(著)从对文物历史化的反思入手,探索小说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写他的文韬武略,又写其待人处世与生活态度;写他的困厄与成功,也写他的得宠与失意。

No.30 《原乡人》——钟理和(著)一部抒发作者对祖国深情厚谊的半自传体小说。

No.31 《白鹿原》——陈忠实(著)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

No.32 《长恨歌》——王安忆(著)王安忆用看似平淡却幽默冷峻的笔调,描写了上海四十多年的历史变迁,因此《长恨歌》也被誉为“现代上海史诗”。

No.33 《吉陵春秋》——李永平(著)全书以“十二瓣观音莲”的方式,用十二个互相联系的篇章将这个中心场景补全和升华,将读者的心一直提着到最后都不得解。

No.34 《狂风沙》——司马中原(著)以北方农村为背景,以关八爷带领的一群饱受北洋军阀盘剥和欺凌的北方汉子为主要人物,以走私盐为主线,深情传神地刻画了一幅宏伟壮阔而又神秘传奇的历史画卷。

No.35 《艳阳天》——浩然(著)一部取材于中国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作品。

它以宏大的规模、细致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50年代中国农村社会的生活形态,展示了那个时代中国农民的精神面貌。

No.36 《旧址》——李锐(著)作者以深沉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大家族的独特历史,显赫的功勋及其成员可歌可泣斑斓的人生旅途。

No.37《星星·月亮·太阳》——徐速(著)小说采用第一人称,主人公以“我”的身份出场。

整部作品情节铺排绵密,形成环环相扣之势,以星星、月亮、太阳分别象征三个女性——阿兰、秋明、亚南。

主人公每每怔怔地望着“天上的星星和月亮”,想着“明天太阳又会出来”。

他不愿失去她们中之任何一个。

No.38 《台湾人三部曲》——钟肇政(著)由台湾人钟肇政撰写的多卷本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台湾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故事,全书分为《沉沦》、《沧溟行》、《插天山之歌》三部。

No.39 《洗澡》——杨绛(著)描写解放后知识分子第一次经受的思想改造,即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杨绛女士将知识分子这一群体的内心世界、外貌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书情节生动,文笔简练,富有生活气息,反映了那个年代以及那个年代的人们真实的思想壮志。

No.40 《旋风》——姜贵(著)获得“中华文艺奖”,以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暨台湾文学经典三十”。

No.41 《荷花淀》——孙犁(著)孙犁的作品中不仅有战争与枪声,还有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和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是值得在这个时代我们换个角度去重读的经典。

西西传诵三十余年的出名巨著,风格独特,被认为是开创了香港本土城市文本的先河。

No.43 《受戒》——汪曾祖(著)小说以散文的笔调,极富诗情地展现了苏北乡村的田园风光和人情风俗,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之中,满溢和谐的意趣。

No.44 《铁浆》——朱西宁(著)在一则则乡野传奇的故事中,朱西宁写活了乡野人物的心理,也传达了时代造就的悲剧气氛。

No.45《又见棕桐,又见棕搁》——於梨华(著)没有使用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在过去、现在、未来,美国、台湾、中国大陆这些不同的时空中不断跳跃。

No.46 《浮躁》——贾平凹(著)本书以农村青年金锁与小水之间的感情经历为主线,描写了改革开放初始阶段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整个社会的浮躁状态和浮躁表面之下的空虚。

No.47《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王蒙(著)作品在揭露体制内的官僚主义的同时,也从个人理想角度对体制性文化和体制化了的人进行了批判。

No.48 《香港三部曲》——施叔青(著)一个苦难少女及其后人的际遇经历,构成了完整的三部曲;作者用以折射出香港自1842年开埠以来的发展历程。

No.49 《京华烟云》——林语堂(著)林语堂经典作品。

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三十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