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建筑史论文

中国近代建筑史论文

近代建筑遗产存活于再利用
——结合安徽省芜湖市近代建筑的讨论
姓名:黄丽
学号:6001110010
班级:建筑学101班
摘要:结合安徽近代建筑文化背景及其价值,本文以芜湖市的近代建筑为例,提
出不仅要将建筑物本身保存下来还要对当地的历史,文化,生活方式进行考察和保护,将这些建筑留存在文化里才是真正的保护。

讲述了中国近代史的划分与意义,安徽省芜湖市的近代建筑,说明了将这些近代建筑进行利用修缮也是一种节约社会资源,保存生活方式,记录生活语言的一种良好途径。

关键词:安徽省芜湖市近代建筑遗产保护保护与再利用社会变迁
一、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划分与意义
19世纪以来随着中国近代史的展开,中国建筑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中国近代建筑史与社会发展史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虽然关于中国近代建筑是的划分存在争议,但是这并不是我们在探讨中国近代建筑时的主要矛盾,所以无需纠结于这一点。

世界近代史开始于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于1917年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历时227年,中国近代史则开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在世界范围内迟了200年。

这一点也恰恰造成了近代中国不论社会发展还是建筑艺术发展的急剧发展的现状。

而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也是举步维艰,1994年清华大学张复合教授首开中国近代建筑史至今也仅50年的历史。

中国近代建筑基本上是指在中国国土上于近代社会发展历史时期
(1840-1949)所建造的建筑,此100年间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可划分为三个时期[1]:“洋风”时期——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年(约80年);
“自立”时期——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至30年代中后期(约10年);
“动荡”时期——20世纪30年代后期,40年代(约10年)。

中国近代建筑是世界近代建筑历史的一个见证,虽然时间上晚了200年,但是
在风格和社会进程中都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们在设计中可以取其精华却不应该可以模仿,而当今很多建筑设计中却忽略了这种历史发展的进程将其作为一种样板进行模仿。

二、安徽省芜湖市的近代建筑
在中国建筑保护方面,大多数是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来选择保护项目,很少从建筑本身来考虑。

在安徽省公布的省级重点文物中也是如此,例如李鸿章、刘铭传、胡适故居,安徽邮务管理局旧址,国民党省党部旧址等,而一些民居建筑,与民俗文化相近的历史街区则很少成为保护的对象,这是很令人遗憾的缺失。

近代建筑,是安徽建筑文化遗存的重要方面。

但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丰厚的遗产的价值缺乏应有的认识,对安徽近代建筑的研究及保护,都明显地滞后了。

安徽近代建筑有很多例如,洋务运动所影响的近代建筑、近代转型中的传统建筑、安徽近代西方建筑、近代产业建筑和日据时期建筑。

芜湖市作为安徽省第一批通商口岸较早的受到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也保留了很多近代建筑。

据此,安徽近代西方建筑的发展,经历了西方强行输入和国人主动引进两个阶段。

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规定安徽芜湖开埠并设立租界,安庆、大通允许外轮停伯。

西方列强叩开安徽大门,西方建筑也强行输入。

1877年建于芜湖范罗山的英国驻芜领事馆,开此类建筑之先河。

至今仍基本保存的此类建筑,还有芜湖天主教堂(1892)、芜湖圣雅阁中学(1910)、弋矶山医院(1927)、安庆同仁医院(1906)等。

传入安徽的西方建筑,实际上涵盖了西方自罗马风以来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多种风格。

他们形式新颖,施工精良,起了某种示范作用。

20世纪初,安徽已有主动引进的西方建筑。

建于1916年的芜湖海关大楼就吸收了西方建筑某些成份,它个性鲜明,造型感强,檐部、腰线、砖柱、门窗罩等细部精致;为安徽近代最有影响的行政办公建筑。

此后,在一些银行建筑中,也多取西方古典建筑形式。

从中国近代建筑深进看,“外来移植是中国近代建筑转形的主渠道,它形成了中国近代化生活和工业化生产的一整套新建筑类型,构成中国近代新建
筑体系的主体”。

安徽近代西方建筑是一份很宝贵的遗产,应尽快列入文物保护名录。

从建筑史角度看,日本占据时期的建筑是中国西方现代建筑输入的源头之一。

这是因为日本建筑界早年多接受的是欧洲现代建筑教育,尤其是柯布西埃的影响。

这也反映在安徽日据时期建筑中,如芜湖东和电影院,即为典型的柯布风格,可惜
近些年装修已将原风格破坏。

三、细说芜湖的近代建筑
芜湖天主教堂:位于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吉和街28号,1887年由法国人设计监造,教堂为砖木石混结构。

教堂为哥特风格。

芜湖天主教堂虽然建筑本身保存完好,并且几经修葺沿用至今,但是建筑周边的环境变化非常大,教堂本地处一个小山坡处,面向长江,非常开阔,但是现在周围多是方盒子的现代建筑,大大影响了周围的环境和开阔的视野,教堂正对的长江中路也是一条城市主要道路,噪音繁杂,并且只有星期天早晨开放平时大门紧闭。

圣雅阁中学: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中华圣公会在芜湖洋街(华盛街)创办学校,初名广益学堂。

1910年,美籍瑞典人卢义德在狮子山上建起了圣雅阁中学高中部,同年5月竣工,9月招生,卢义德任第一任校长。

初中部在石桥港,圣雅各教堂附近。

该校初办时,学费昂贵,学生多为富家子弟,两校总共四百余学生。

学校的课程第一注重圣经课,通过圣经课可吸收学生入教。

第二注重英文课,所有学生毕业时,英文课成绩优异者可保送到洋行、海关、邮电等部门工作。

学校校规极其严格,学生一律住宿,无论课堂、课外,服装一律整齐。

圣雅阁中学是芜湖富有开创性的教育中心。

由于校方保护得当,后期精心规划建造的教学用房与原来的老建筑格调基本一至。

显得十分和谐。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位于中国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赭山西路2号、弋矶山风景区内的一座三级甲等医院,由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传教士、医生赫怀仁(W.E.Hart)创办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把当时流行于欧美的折中主义(又叫折衷主义)带到芜湖,根据建筑的不同性质选择建筑式样,将不同的建筑风格融入一幢建筑中,弋矶山医院是功能、环境和人本主义的完美结合。

最初称为芜湖医院,因所在地又名弋矶山医院,为安徽省内最早的教会医院和现代西医院,1951年8月后改为公立。

该院建筑依山临江而建,现存建院初期的建筑三栋,均为砖木结构,其中病房大楼建于1927年至1937年,前四层后六层,正立面为三段式构图,中部采用多立克柱式支撑的西式门廊。

专家楼和院长楼建于二十世纪初,其中专家楼为二层,现为病案管理科,院长楼为三层,现为公务用房。

芜湖范罗山英国驻芜领事馆:英国政府把英国乡村别墅搬到了范罗山,从山腰至山顶陆续监造了三座二层楼房,均为券廊式砖木结构,平面近方形,山墙和外墙上都有半露木构架,砖石勒脚,屋顶的坡度比较陡,用红瓦铺屋顶,白色粉刷墙
面,墙角用红砖镶嵌。

拱形结构可以自身承力,不需要横梁。

拱券廊兼具交通、起居和观景功能,或红或白是建筑的主色,高耸的烟囱和夸张的老虎窗既是居住功能的需要,也是一种标志,老虎窗使屋面跌宕起伏,烟囱成为建筑的构图元素。

青弋江把芜湖划成河南、河北,在二多桥(今“长江长”地块)确有日本遗留建筑,当地老户回忆,这里是日本的一座教堂。

在今芜湖市规划设计院门前有四栋日式建筑。

一个城市的使领馆区应该相对集中,大英领事署在范罗山、西班牙领事馆在鹤儿山、太古公司、美孚洋行、怡和公司等在租界区,因而日本领事馆在“河北”顺理成章。

有一些沿用至今的建筑可以说被保护的不错,但是在芜湖仍然有很多近代建筑被拆毁或是成为随意改建的牺牲品,不仅是城市文化的遗憾,更是建筑历史上的遗憾。

所以对中国近代建筑的研究,保护和再利用是一个很迫切的问题。

四、总结
近代中国经历了迅猛而激烈的历史变迁,建筑上也是如此,不仅是建筑物本身,更包括对建筑艺术建筑师,建筑设计方法和意识都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这一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才能判断利弊。

仅仅五十年的变迁很难从中找到历史规律历史价值。

但是我们从更加久远的历史经验来看,重视保存和完整记录是对过去对现在的尊重,更是对未来进行研究的负责和一种准备。

而将这些近代建筑进行利用修缮也是一种节约社会资源,保存生活方式,记录生活语言的一种良好途径。

近年来很多城市都展开了对近代建筑的研究整理。

本文以芜湖市的近代建筑为例,而像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厦门等等这些受到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影响更为强烈和深重的成为就更不必说了。

但是这种研究保护的力度还远远不够,仍需进一步的细化,不仅要将建筑物本身保存下来还要对当地的历史,文化,生活方式进行考察和保护,将这些建筑留存在文化里才是真正的保护。

1 张南.简明安徽通史.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4, 169
2 侯幼彬.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主题,现代转型(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二)).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7
3 梁利.论清末民国徽州民居的变异(第十二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小城镇建设, 2001(9)
4 张辉,钱锋.上海近代优秀产业建筑保护价值分析.建筑学报, 2000(3)
5 张复合.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20世纪上半叶之中国近代建筑(台湾)艺术家,2000,50(2):269-283
6 张复合.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与国际交流——写在“德国建筑艺术在中国”艺术在中国发行之际.建筑师,1995(64):102-104
7 《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一),1999年11月,清华大学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