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某大学关于实施学分制的意见

某大学关于实施学分制的意见

**大学关于实施学分制的意见各部门、各系部、馆:为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推进我校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高素质、复合性、创造性的新型人才,按照《山东省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的意见》(鲁教高字[2003]9号)的要求,我校从2003级开始,在本专科学生中试行学分制教学管理。

为此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努力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形成学分制改革的良好氛围学分制是以选课为前提、以学分作为学习计量单位、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

高等学校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具有学习时限的灵活性、学习内容的选择性、课程考察的变通性以及培养过程的指导性等优点,它所体现的对学生个体差异和自主选择的尊重,反映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的办学思想,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山东省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已实行学分制的高校,要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尚未实行学分制的高校要积极努力,有针对性地加快薄弱环节建设,认真借鉴其他高校的经验,结合本校实际,拟订规划,制定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尽早实施学分制。

”我校是新建立的本科高校,从教学管理的基础上看,合并之前的几所学校的办学模式不尽一致,合并建立**大学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虽然在教学管理方面逐渐走上本科教学的常规轨道,但从总体上说,教职工的思想观念和办学理念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特别是在学分制改革方面,与之相配套的制度建设和具体措施还有待完善。

因此,转变思想观念,建立先进的办学理念,是我校实施学分制的先导。

高校实施学分制,有利于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有利于加强全面素质教育,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充分利用学校教育教学资源,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培养多类型、多规格、多层次、复合型的人才,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进而提高我校办学的竞争力。

全校上下要充分认识到这一改革的重要性,在实施学分制方面达成共识,积极创造条件,把学分制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上级文件精神,彻底转变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树立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理念和能力。

通过学分制改革,提高办学竞争力,促进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和提高。

二、进一步深化内部体制改革,为学分制实施提供可靠保证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是实施学分制的保证。

实行学分制管理是我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全方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部门通力协作。

特别是在人事分配制度、招生就业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和后勤生活服务等方面,必须根据学分制管理改革的特点,积极落实各项配套改革措施,建立有利于学分制管理的运作机制,为其提供必要的支持,切实保证学分制改革的顺利实施。

学分制改革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经过前一阶段的努力,我校基本理顺了财务管理体制、人事管理体制和干部管理体制,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明显扩大。

特别是校内岗位津贴的实施,使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学校的吸引力明显增强。

这一切都为学分制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下一步要继续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同时采取多方面措施,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的现代化水平,以适应学分制改革的需要。

深化教学管理改革,加强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建立新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学分制改革的基础。

学分制是以选课为前提,因此课程建设是学分制改革的关键。

只有首先开出足够数量而又有较高质量要求的课程,学生选课才能变成现实。

因此,要通过改革的手段,深入挖掘内部潜力,加大投入搞好教学基本条件建设。

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通过“主讲教师制”、“首席教师制”等制度,设立“教学名师奖”、“优秀教学奖”等措施,引进竞争机制,采取“一人多课”和“多人一课”等措施,鼓励老师多开课、开新课。

通过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整合,支持教师开展新兴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研究,形成文理科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宽口径、大组合、多元化、开放性的课程建设模块,形成有利于学生自我选择的优化课程平台。

要按照拓宽基础、突出专长、培养能力、强化素质的基本思路,在保证学生所学专业毕业要求的前提下,加强基础课教学,扩大选修学分的比例,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提供方便,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积极稳妥地推进学分制改革学分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就我校的总体情况而言,必须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条件,坚持“既解放思想又实事求是,既大胆改革又稳妥可行,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基本原则。

学分制尽管是一种相对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但在现有的条件下,也要充分认识由于学生学习自觉性的不强,加上办学条件的限制,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整体素质的有待提高,以及办学理念的相对滞后等方面的原因,使我校的学分制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而要积极稳妥、逐步推进。

1、从2003级开始,在本专科学生中试行学年学分制的学籍管理办法。

我校学生在修业期间的总学分由基本学分和创新学分两部分组成。

为鼓励学生提高学习质量,百分制或等级制的课程成绩同时换算为学分绩点。

学生在籍学习期间,必须获得学校规定的本、专科相应的总学分方可毕业,颁发相应学历文凭。

另外,本科生获得学士学位,除符合其他规定条件外,还必须达到学校规定的最低平均学分绩点。

2、本专科之间实行课程对接,学分互认。

我校2003年招收的专科生,经过省教育厅批准实行1+3和2+2的培养模式。

1+3的模式为:学校实行本专科通用的学年学分制教学计划,专科生学习一年后,修满规定的学分,外语和计算机考试合格,60%的学生可以直接升入我校相同或相近专业的本科二年级学习;2+2的模式为:对我校没有相同或相近本科专业的专科专业学生,采取与外校进行学分互通互认的办法,学生在我校经过2年专科阶段学习,修满规定学分,外语和计算机考试合格,60%的学生可以升入外校相同或相近的本科3年级学习。

对因特殊情况不能坚持读完本科的学生,达到专科学分和毕业要求者,可按专科毕业。

3、实行弹性修业年限制。

从2003级开始,我校实行弹性学制,本科生一般修业年限为4年,最长可延长到6年;专科生一般修业年限为3年,最长可延长到4年。

学校规定学生每学年应修读的最低学分数,在学校规定的弹性修业年限范围内,学生可连续在籍学习,也可以根据个人的特殊需要和实际情况申请暂时中断学习,分阶段完成学业。

在学校规定的弹性修业年限内(含经过批准暂时中断学习时间)仍未修满应修学分的学生,作结业或肄业处理。

已经毕业但未能获得学士学位的学生,经本人申请、学校同意,可在毕业后一年内回校重修或重考相关课程,学业成绩达到规定的要求后,按照有关程序取得学位。

4、取消补考制,实行重修制。

实行学分制的年级,取消补考和因学习成绩不合格而退学的制度,凡考试不及格或因故缺考的必修课程取消补考,一律安排重修。

重修的学生向学校缴纳重修费;按照上级有关规定,学校将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行按学分收取学费的办法。

并尽快实现分学期办理注册手续的学籍管理制度。

5、设立创新成果奖励学分。

积极创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宽松和谐的校园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对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加大因材施教力度,鼓励他们在某个领域脱颖而出。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实践,凡研究成果或发明创造成果得到实际应用,取得经济和社会效益或取得专利,或在省级以上教育、科技等行政部门组织的竞赛中获奖,或在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我校在校学生,学校给予相应的奖励学分。

6、鼓励学生跨系科选修课程。

依据学分制管理的要求,淡化专业界限,强化课程教学管理。

以课程设置的开放性和课程结构的整体性为方向,促进课程由教程向学程转变,通过修订教学计划,构建适应学分制改革的课程体系,建设起一批有利于学生选修的基础课程,鼓励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基础上,跨专业选修有关课程,以达到拓宽基础、强化素质的学习目的。

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在低年级按学科或专业大类组织基础课教学,到高年级再根据学生意愿、爱好、特长以及学校专业的实际情况确定学生修读专业,进行专业教学的管理模式。

待条件成熟时,经上级批准,可在本科生中实行主辅修制,鼓励学生在完成本专业学业的同时修读第二专业或辅修专业,达到学分要求的学生,学校发给主修专业毕业证的同时,颁发辅修专业证书。

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可授予相应学位。

7、实行课程免修制度和试读制度。

为体现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突出特长的教育思想,允许专业课成绩全优的学生免修部分选修课程,免修课程要个人申请,按程序批准后,可以不参加免修课程的教学活动,但要按规定参加考试或考查,考试或考查成绩合格,可以计入学分。

对犯错误的学生需要取消学籍但有悔改表现的,学校给于半年试读期。

试读学生不享受在校生待遇。

试读期表现优秀的,经学校批准,可以恢复其学籍。

实行学分制需要较雄厚的教育资源、教强的师资力量和较高的管理水平。

按照学分制改革的要求,在学校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的基础上,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的指导思想,积极配合,调整工作思路,制定相应的工作机制。

教务处要进一步转变教学管理观念,深化教学管理改革,有针对性的加快薄弱环节建设,认真借鉴其他高校的经验,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按照整体部署,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以使学分制改革取得应有的成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