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顿与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风格之比较

海顿与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风格之比较

2010[摘要]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是一个思想变革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

海顿和莫扎特同是维也纳古典乐派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在海顿和莫扎特的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正是两位大师在音乐上的不断探索,得以使钢琴奏鸣曲套曲形成,他们也成为音乐史上十分重要的创造家和奠基者。

对海顿、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在时代背景、音乐创作风格、曲式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能从根本上掌握海顿、莫扎特的奏鸣曲。

[关键词]海顿;莫扎特;奏鸣曲;风格海顿与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风格之比较●刘莉梅约瑟夫·海顿(1732-1809),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早期代表。

海顿自小几乎遭到遗弃,未经良好教育,不得不在拼搏中长大成人,他的父亲是马车工匠,母亲是厨师。

海顿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当地的民间歌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创作了大量作品,作品涉及面很广,其中以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最为杰出。

他把交响乐固定为四个乐章的形式,并在配器上形成一套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为现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海顿以他的104首交响曲和36首弦乐四重奏的创作及贡献,被人们称为“交响乐之父”。

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1756-1791)出生在萨尔茨堡市中心。

1762年,年仅6岁的“神童”就被带进维也纳的美泉宫,为玛丽亚·特蕾西亚女皇演奏钢琴。

莫扎特小小的年纪,就随父亲跑遍了欧洲。

后来莫扎特就在萨尔茨堡主教的手下担任乐师,期间他多次造访意大利。

意大利之行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781年,莫扎特和主教决裂,只身来到维也纳,开始了自由艺术家的生活。

莫扎特在他短短的一生中留下了数百部作品,其中有41部交响曲、《费加罗的婚礼》、《魔笛》等脍炙人口的歌剧和众多的小夜曲、室内乐曲、教堂乐曲、钢琴和小提琴协奏曲。

一、表达方式与曲式创作的不同1761年,当海顿29岁时,开始为保尔·安东·艾斯特哈齐亲王工作,海顿的任务是创作亲王点写的任何品种的音乐、指挥演出、训练管理所有的音乐人员、保持乐器完好。

亲王拥有一支25人左右的乐队,演奏人员都是从奥地利、意大利或别处招来的最优秀的音乐家。

这样的条件对于海顿的创作可谓是理想之至。

海顿惯用的管弦乐创作思维,会自然地运用在他钢琴音乐的创作中。

可以说,他的钢琴作品都具有乐队效果。

他在钢琴上模仿各种乐器,几乎将交响乐中的音响特点都移植到钢琴上了。

在他的奏鸣曲中,时而有乐队的全奏,时而有乐器之间的对话,这些都需要我们用较为饱满的声音、丰富的共鸣以及细腻的音色变化将其表现清楚。

海顿在钢琴奏鸣曲创作方面深受C ·P ·E ·巴赫的影响,他潜心研究C ·P ·E ·巴赫的奏鸣曲,热衷于奏鸣曲快板乐章中主、副部主题统一的处理手法,在音乐形象上的对比性质还不强烈,只是在调性上进行对比。

海顿奏鸣曲式的连接部与展开部的规模增大,而这两部分含量的增加,体现出奏鸣曲式的乐思发展的原则,它以小动机作为核心,活跃于移动的调性与和声变化之中并推动音乐向前发展。

在海顿的奏鸣曲中,音乐形象的统一、一致是至关重要的。

他的音乐形象大多是充满朝气、富有幽默感的,要抓住和理解其内在的音乐气质,才能在弹奏中保持音乐形象的统一。

由于调性上的对比,应当弹奏出声音色彩上的变化,要注意指尖上的控制以及听觉对色彩的追求,在海顿的音乐中是一个五彩斑斓的缤纷世界。

而莫扎特家教有方、见多识广。

在父亲的培养下,莫扎特3岁学习钢琴,5岁开始作曲,6岁即以“神童”的身份在维也纳、慕尼黑以及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各国旅行演奏。

通过这些旅行,莫扎特有机会直接了解当时欧洲各国最优秀的音乐成就,艺术视野大为开阔。

与著名歌手的频繁接触使莫扎特意识到,成为自己信条的那种音乐美感尚未在器乐中体现,他觉得应该在器乐中造访人声。

从此歌声支配他的全部音乐想象。

莫扎特的器乐作品中一切都在歌唱,甚至包括音乐探索7620103他的快板。

他的音乐语言来自歌剧,每一首作品都仿佛是莫扎特的一部歌剧,每一句、每一小节都有很细腻的人物刻画,并在键盘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令人陶醉。

莫扎特的旋律大多在右手,所以力度的对比、变化都要靠右手来控制,在注意音色的同时还要注重乐句的呼吸,每个乐句都要交待清楚,要弹奏得圆滑,乐句中不要出现重音,句尾的处理要自然。

而左手常常是带有韵律的伴奏音型。

正如法国钢琴家吉泽金所说:“弹奏莫扎特,左手伴奏永远是轻轻的。

”莫扎特在钢琴奏鸣曲曲式上的发展比海顿又前进了一步,无论在乐曲的结构规模、形式的均衡统一,还是在主题性格的对比、和声的应用方面都达到更为纯熟的地步。

与海顿相比,莫扎特在奏鸣曲呈示部中奠定了更有独立性的第二主题,并且往往通过连接部的准备才导入,从而更强调了它的意义。

莫扎特对奏鸣曲式的发展使他的作品中有了更为丰富的音乐形象。

在一首奏鸣曲中往往有多个角色,因此在弹奏中要注意角色的转变,所有的角色的独白、对白都要有分寸,都要有细腻的刻画。

莫扎特的慢板乐章常常用咏叹调来表现他的旋律天赋。

在他的音乐中,旋律始终是第一位的。

二、海顿、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及其作品风格在西方音乐中,奏鸣曲通常指的是为一两件乐器所作的一种多乐章的套曲。

大多数奏鸣曲中至少有一个乐章是用奏鸣曲式写成的。

所谓奏鸣曲式,乃是西方音乐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曲式。

它的构成是基于两个互相对立的部分,也即主部和副部。

典型的奏鸣曲式由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组成。

在呈示部中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在不同的调上出现以形成对比;在再现部中它们则在同一调上出现以形成统一;在展开部中作曲家则会用丰富多变的手法处理自己的音乐素材,因此展开部也就成为最能体现作曲家个性、灵感和技巧的部分。

海顿和莫扎特的大部分键盘作品被认为是为钢琴而非羽管键琴而写的。

虽然当时的钢琴声音音质比现代钢琴更加轻薄,但它的延音踏板以及强弱方面细微的变化对古典风格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海顿一生创作了62首钢琴奏鸣曲,海顿已出版的所有奏鸣曲中有18首是完整的早期作品,另外7首仅仅是主题部分。

海顿钢琴音乐的创作贯穿了他的整个音乐生涯过程。

他发展了前古典主义时期流传下来的奏鸣曲式,对其进行细加工并形成了成熟的曲式结构。

为了将奏鸣曲式用于钢琴作品,海顿还编写了大量的键盘奏鸣曲,这对后来的莫扎特和贝多芬等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海顿的整个音乐创作中,键盘作品并不是他创作的主体。

海顿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交响乐及弦乐四重奏的创作上。

但不管怎么说,海顿却预示着莫扎特风格的成熟。

海顿的钢琴作品初听时并不像莫扎特作品那样迷人,反而有些冗长、粗暴,有时甚至有些野性。

莫扎特钢琴作品中的声音因素在海顿作品中几乎找不到。

海顿的钢琴作品中有一种朴实的热情,并有着无比的幽默感。

他并不热衷于炫技。

和莫扎特相比,莫扎特用很多的“allegro ”,而海顿更愿意选择“allegro moderato ”,甚至“moderato ”。

从海顿生活的社会背景来看,其创作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不同历史时期:早期(1767年以前),中期(1768-1780年)和晚期(1780年以后)。

早期的作品集中创作于维也纳,其中大部分是三个乐章,带有组曲的特征,风格也欠成熟,嬉游曲的味道较浓。

所谓嬉游曲是“一种总的名称,指包括夜曲、遣兴曲、小夜曲等一类作品———正是由其无数变体所表明的,即是‘让人欢娱’的娱乐音乐”。

本阶段,作品篇幅小,结构简单,音乐质朴、幽默、轻快,创作目的主要是为奥地利无数贵族之家欢乐的聚会增加娱乐气氛。

海顿这一时期的作品在有些乐章中可以看到奏鸣曲快板曲式的胚胎状态。

海顿中期的钢琴奏鸣曲,其主题常具有当时各种民族音乐的音调,如德国的阿列曼德舞曲、奥地利的连德勒舞曲、匈牙利舞曲等民间音乐的音调。

1767至1771年间,海顿的音乐技巧逐渐深化,他敏锐地感觉到了每一调式的表情特性和调性中心,深深浸染于精湛的键盘语言技巧,使织体通体透明,形式也相对清新。

同时,他这一时期的钢琴奏鸣曲也明显地更为热情。

海顿晚期的奏鸣曲已经建立了他成熟的古典主义风格。

其奏鸣曲的创作在和声表现得复杂起来,主题往往在两个或几个调性上发展成鲜明的对比及矛盾冲突,乐曲的演奏技巧明显变得充实多样,绚丽多彩。

创作于1789年至1794年之间的最后五首奏鸣曲,代表着海顿本人键盘风格的巅峰水平。

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比海顿的奏鸣曲更充实、音乐探索772010更杰出。

莫扎特的音乐是很清纯的,就像山涧的泉水、阳光和空气一样自然优美,作品中充满了细腻的表情和多变的戏剧性。

莫扎特的音乐,与其说是“歌唱性”的,不如说是“歌剧性”的,聆听他的奏鸣曲,你可以从中感受到性格各异、无限丰富的主题完美地融为一体,这也正是歌剧音乐的魅力所在。

在他的奏鸣曲中,往往在呈示部就出现三、四个主题,在展开部时又常常引入新的主题,这在奏鸣曲中是罕见的。

莫扎特的奏鸣曲大致分为早、中、晚3个时期。

1777年以前的8首属早期作品,略显稚气;1778年至1785年的6首属中期作品,风格趋于成熟,表现手法更为丰富;1788年以后的晚期作品形式格外紧凑,并且应用了主调和复调结合的手法,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莫扎特在18世纪70年代紧紧追随海顿,1779年前后在钢琴奏鸣曲的写作风格上,取悦于公众,使之易于理解,在大众与通俗化上勤于思索,顺从了社会的形势。

莫扎特的钢琴音乐以优美、流畅、明朗、乐观为主要特征。

莫扎特在歌剧中表现的非凡旋律天才,也充分显示在钢琴音乐中,如钢琴乐曲中不仅慢板主题气息宽广、悠扬、婉转,恰似歌剧中的咏叹调,甚至那些轻捷绮丽的华彩经过句,也都是发自心底的歌唱。

莫扎特钢琴演奏风格,以典雅、精致、纤巧、细腻而著称于世。

他的形式感和对称感与生俱来,而且那种适度的均衡与他来自直觉和灵感的技艺紧密结合在一起。

他的钢琴作品很少追求激情表现或炫技因素,而是忠实于更为亲切和家庭式的奏鸣曲。

除去个别较简易的乐曲外,莫扎特的作品几乎无难易可言,每一首都需要极透明的音质、典雅的情趣、准确的分寸、严密的控制、敏感的指触、均匀的走动等,因而都很难演奏得天衣无缝、完美无缺。

莫扎特创造性继承、发展了阿尔贝蒂低音写作手法,增强了低音的旋律性,既吸取了法国库泊兰古钢琴音乐中装饰音的曲雅趣味,又大大地改变了装饰音的形式,使装饰音不再仅为装饰作用而使之为旋律的组成部分。

这种新的钢琴语汇创造,不仅形成了莫扎特钢琴音乐所特有的纤巧、优雅的风格,而且对19世纪波兰钢琴家肖邦也有很大影响。

莫扎特的音乐自然流畅,尽管力度变化不大,却有极其丰富的力度层次,无数的音色变化。

在他的作品中蕴藏着一种复杂的情感,人们常说莫扎特的音乐是笑里带着眼泪,眼泪中又含着微笑,他把这种欢乐与哭泣极有节制地在作品中表现出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