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学导论重点整理

生物学导论重点整理

生物学导论重点
生物演化论
Evolution:饰变中的演替
痕迹器官:
同源器官:具有不同的功能和外部形态,却具有相同的基本结构的器官。

拉马克提出用进废退,获得性状等理论;认为演化有向复杂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环境的影响力两种动力。

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具有新陈代谢,繁殖,遗传等特征。

原始生命的特征:
1.具有脂双层膜围成的与环境隔开的含水囊泡。

2.囊泡内有多种核酸、蛋白质,糖类大分子。

3.能选择性地从环境中吸纳食物。

4.利用食物的分解,复制自身一部分起核心作用的大分子。

5.囊泡因大分子增多而生长,繁殖。

达尔文认为:决定生物演化的因素是遗传的变异和选择,认为获得性状可以遗传。

现代达尔文主义认为:决定生物演化的因素是突变(包括重组)、选择、隔离。

获得性状不能遗传。

变异:一定变异:环境引起的体质或机能的变异,不能遗传。

不定变异:相同环境条件下发生的彼此不同,能够遗传。

变异的原因:突变、重组、畸变。

基因突变:是某一基因内部发生了化学性质的变化,与原来基因形成对性关系。

突变体:由于基因突变而表现突变性状的细胞或个体。

基因突变在演化中的意义:为生物演化提供有生存价值的材料
为生物演化提供丰富的材料。

自然选择:适合环境条件的生物被保留下来,不适合的被淘汰。

性选择:同性个体间为争取与异性交配而发生竞争,是自然选择的一种特殊形式。

自然选择的类型:稳定性选择,前进性选择。

选择的实质:定向改变群体的基因频率。

遗传和变异的交互作用是演化的动力。

适合度:一个生物能够生存并把他的基因传给下一代的相对能力。

适应:生物适应环境而形成一定特性和性状的现象。

适应的普遍性: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适应在进化中的作用:个体数目增加,分布区扩大,物种的进化。

适应的起源:条件:要有遗传的变异;环境的变化;具有生存价值的变异
方式:遗传基础先发生变化;环境先发生变化
物种的形成:自然选择以微小的变异为原始材料,通过生存斗争,保存积累有利变异,经过许多时代,形成新的生物类型。

现代达尔文主义物种的形成: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隔离分为异地隔离:异地分布的群体之间,直接的基因交换发生障碍。

生殖隔离:由于群体间在基因型上所造成的差异而使基因交换受到限制。

物种形成在生物演化中的意义
1.生物谱系进化的起点
2.为演化的不可逆性奠定了基础
3.为演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中性学说:
1.突变大多是中性的,它不影响核酸和蛋白质的功能,对生物个体的生存既无害处也无好处。

2.中性突变通过随机的遗传漂变在群体里固定下来,在分子进化水平上自然选择不起作用。

3.进化的速率由中性突变的速率决定,也就是由核酸和氨基
酸的置换率所决定。

中性学说的意义:
1.中性学说应用了分子生物学的技术和数学方法,打破了不同物种之间不能进行杂交实验的局限性,可以对不同物种的同源蛋白质氨基酸顺序和基因进行比较,并计算出分子演化的过程和速度。

2.在表现性上也不能完全否定中性学说的作用。

中性学说的难题:
1.无法解释物种的形成。

2.无法解释表现型水平上的演化。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几个层次
1.生物多样性:代表物种演化和生态适应
2.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广义-所有生物遗传信息的总和;狭义:种内不同群体之间或一个群体内不同个体之间遗传变异的总和。

3.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及其过程变化。

境观多样性
植物分类的形态学基础:上位子房下位花……
自然分类法:体现植物之间亲缘关系的分类方法。

共有祖征
共有衍征
双名法:Oryza sativa L. var. glutinosa Matsum 糯稻
分类学种=形态学种:以形态性状作为分类的主要依据加上地理分布和生化指标。

群体和种群,大种和小种
好种:无论是形态还是生殖隔离上都有明显的特征。

亚种subspecies:种内的类群,形态上有区别,分布上、生态上或季节上有隔离。

变种variety:一个种有形态变异,变异比较稳定,它的分布范围也比亚种小的多。

变形form:有形态变异,但看不出有一定的分布区,是零星分布的个体。

同形种与半同形种
半种,化学种(形态上不明显或根本无区别,但化学成分有明显差异的)。

二界分类:植物,动物。

五界分类:植物界,动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

三界分类:真细菌、古细菌和原核生物。

生物类别植物动物
细胞构造有细胞壁无细胞壁
营养方式大多数自养异养
生长和大多数植物生长各器官在胚胎内器官和发育连续进行,完全形成,生长、发生可连续不断产生发育主要是体积方式新器官和新组织增大与个体成熟
植物类别
1.藻类植物:具有叶绿素、营光能自养型生活的无根茎叶分化,无维管束、无胚的叶状体植物,其营养细胞都有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一般生活在水中。

2.地衣植物:真菌和藻类的共生物。

3.苔藓植物:是一类结构比较简单的小型高等植物,仅包含茎和叶两部分,是孢子植物。

高等植物:1有根茎叶的分化
2生殖器官多细胞
3受精卵发育成胚
4.蕨类植物:1.与苔藓植物相比,都有颈卵器和精子器,受精需要水
2.具独立的配子体和孢子体。

3.蕨类植物有根,有维管束,因而长得高大。

真蕨类植物形态:不定根,根状茎,叶柄,叶轴,鱼片,小羽片,羽轴,裂片,小羽轴,主脉
5.裸子植物:1.种子裸露
2.种子的胚有两个或多个子叶
3.胚乳很丰富
4.大部分有颈卵器
5.花粉萌发产生花粉管
6.有些类型的精子有环生鞭毛(如苏铁、银杏)
7.孢子体多为乔木,有次生生长
8.配子体寄生在孢子体上
裸子植物的生活史:孢子体(从胚开始)和配子体(大孢子叶球和小孢子叶球)世代交替的过程。

大孢子叶球产生大孢子母细胞,大孢子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大孢子,大孢子发育含有卵细胞的雌配子体;小孢子叶球经过减数分裂产生小孢子,小孢子发育出含有精细胞的雄配子体。

卵细胞与精细胞结合完成受精后发育出胚(新的孢子体)。

裸子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森林,煤,工业原料,园林。

6.被子植物的特征
典型的花
孢子体高度发展和特化
配子体进一步简化,雄配子体成熟时只有三个细胞(一个管细胞、两个精子),雌配子体成熟时只有8个细胞(一个卵细胞、2个助细胞、3个反足细胞、2个极核)组成。

没有颈卵器。

传粉方式多样化
种子或胚珠包被在果实或心皮中
双受精和新型胚乳出现
被子植物的生活史:雄蕊(小孢子叶)、花粉囊(小孢子囊)、花粉母细胞(小孢子)、花粉管(成熟雄配子体);心皮(大孢子叶)、胚珠中的珠心(大孢子囊)、单核胚囊(大孢子)、胚囊(雌配子);种子(植物)。

植物分类的原则
原始的性状:绿色自养、有无限花序和两性花、子房上位、单果和聚合果(真果,种子有胚乳)
次生的性状:寄生、有限花序雌雄异株、子房上位、聚花果(假果,种子无胚乳,营养物质储藏在子叶中
双子叶植物
1 乔木、灌木或草本
2 直根系
3 茎内维管束作环状排列,有形成层,次生组织发达
4 网状叶脉
5 花部基数5或4
6 子叶2
单子叶植物
1 以草本植物为主
2 须根系
3 茎内维管束全面散布,无形成层,均为初生组织
4 平行叶脉或弧状叶脉
5 花部基数3
6 子叶1
单果:由一朵花的成熟子房发育而来的果实
核果是果实的一种类型,属于单果,由一个心皮发育而来的肉质果,一般内果皮木质化成核。

浆果:由子房或联合其他花器发育成肉软多汁的肉质果
聚合果:是由一朵花中多数离生雌蕊发育而成的果实
聚花果:其果实是由一个花序上所有的花,包括花序轴共同发育而成的
蒴果,拉丁学名capsule,干果的一种类型。

由合生心皮的复雌蕊发育成的果实
1.樟科:核果或浆果;种子无胚乳
2.毛茛科:通常为草本蒴果,拉丁学名capsule,干果的一种类型。

由合生心皮的复雌蕊发育成的果实
或木质藤本,花萼和花瓣轮状排列,雄蕊和雌蕊螺旋状排列,常为聚合瘦果,胚乳丰富而胚小
3.小檗科[bò],多年生草本或灌木,浆果或蒴果
4.罂粟科:蒴果,种子小,具有含有的胚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