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正坤:典籍英译标准略论
2.2文学翻译标准:传情叙事为主 2.2文学翻译标准:传情叙事为主 文学翻译标准 抒情散文、戏剧、 (诗、词、曲、抒情散文、戏剧、小 说等) 说等) 文学翻译标准强调的是传情叙事。 文学翻译标准强调的是传情叙事。 我这儿的“叙事” 我这儿的“叙事”还包含言志或显理 这一层意思。由于中西语言文字、 这一层意思。由于中西语言文字、思 维模式、审美习惯等文化积淀构成方 维模式、 式存在特殊的差别, 式存在特殊的差别,在进行文学翻译 的时候,典籍英译汉和典籍汉译英 英译汉和典籍汉译英的 的时候,典籍英译汉和典籍汉译英的 标准是有差别的。 标准是有差别的。
简而言之,在进行文学典籍汉译英时 简而言之,在进行文学典籍汉译英时 汉译英 例如古诗词曲时), ),如何传情成为译 (例如古诗词曲时),如何传情成为译 者的第一考虑,这就是“诗主情” 者的第一考虑,这就是“诗主情”理念 的延伸;其次才是显理、叙事, 的延伸;其次才是显理、叙事,这是 诗言志”理念的延伸。传情和叙事、 “诗言志”理念的延伸。传情和叙事、 显理其实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显理其实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这里分 是为了论述方便,表明译者的考虑 述,是为了论述方便,表明译者的考虑 重心是在“传情” 或者更全面一点, 重心是在“传情”上,或者更全面一点, 是在“传情言志” 对叙事成分、 是在“传情言志”上。对叙事成分、说 理成分的考虑相对要少一些。 理成分的考虑相对要少一些。
热烈祝贺第六 届全国典籍英 译研讨会召开!
向此次研讨会的 组织者致敬! 向研讨会的全体 与会者致敬!
典籍英译标准略论
辜 正 坤 北大世界文学研究所教授
一、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
1.1语言文化互构原理 语言文化互构原理 阐述略。参见辜正坤〈 (阐述略。参见辜正坤〈互构语 言文化学原理〉 言文化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 年版。) 社,2004年版。) 年版 2.2 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原理 阐述略。参见辜正坤〈 (阐述略。参见辜正坤〈中西诗 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 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清华大 学出版社, 年修订版。) 学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 年修订版
将此种讨论移入翻译标准问题 许渊冲:翻译标准三美 三美论 许渊冲:翻译标准三美论。 此可见翻译标准三美论是传统中国文学 审美积淀传统的必然结果。 审美积淀传统的必然结果。至少从传统 诗歌翻译来说,三美说是值得重视的。 诗歌翻译来说,三美说是值得重视的。 但是这一组标准是否对汉语典籍英译 汉语典籍英译和 但是这一组标准是否对汉语典籍英译和 英语典籍汉译都同样有效,则不一定。 英语典籍汉译都同样有效,则不一定。 都同样有效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这一 我专文讨论过。此不赘述。( 。(参见 点,我专文讨论过。此不赘述。(参见 辜正坤〈译学津原〉 文心出版社。 〈辜正坤〈译学津原〉,文心出版社。〉
与传情相联系的审美价值观也要详加甄 别。中国文学作品的美更偏向于阴柔沉 中国文学作品的美更偏向于阴柔沉 敦厚仁笃之美, 郁、敦厚仁笃之美,而西方文学作品更 博大高亢的崇高美。 偏向于博大高亢的崇高美 偏向于博大高亢的崇高美。即使只就追 求文学作品效果的“ 求文学作品效果的“奇”,中西文学作 品也迥然不同。 一为“ 奇丽” 品也迥然不同 。 一为 “ 奇丽 ” , 一为 “奇警”。中式作品追求情愫与修辞的 奇警” 奇丽,作家往往有“语不惊人死不休” 奇丽,作家往往有“语不惊人死不休” 的抱负。 的抱负。西式作品则更偏向于追求作品 情节与理念的奇警, 情节与理念的奇警,作家往往更偏向于 纠葛的繁复与思想的深刻。 纠葛的繁复与思想的深刻。
明白这个道理, 明白这个道理,厘定汉语文学典籍的英 如何传情这个因素相联 译标准时应该与如何传情 译标准时应该与如何传情这个因素相联 系。 但是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的情和西方传 统文学作品中的情也是有区别的。所以 统文学作品中的情也是有区别的。 即使是传情,也还有中式传情 中式传情与 即使是传情,也还有中式传情与西式传 的区别。仅仅以悲剧而言, 情的区别。仅仅以悲剧而言,尽管中西 悲剧均有怜悯因素, 悲剧均有怜悯因素,但是中式悲剧重在 悲苦之情 西式悲剧却重在悲恐之情。 之情, 悲恐之情 悲苦之情,西式悲剧却重在悲恐之情。 二者有很大差别。翻译标准的厘定要考 二者有很大差别。 虑这个因素(阐述略。) 虑这个因素(阐述略。)
在进行宗教类文献翻译时, 在进行宗教类文献翻译时 , 大多数 的情况下, 的情况下 , 这两种翻译标准是可以 互进互退、 互补共存、 交相起用的。 互进互退 、 互补共存 、 交相起用的 。 但是, 在特殊情况下, 但是 , 在特殊情况下 , 如果非文学 类翻译标准与文学类翻译标准发生 了矛盾, 了矛盾 , 则应以主标准为据而舍掉 次标准。也就是说,当“信”与 发生矛盾, “ 雅 ” 发生矛盾 , “ 雅 ” 有可能较 大程度地损害到“ 大程度地损害到 “ 信 ” , 二者无法 共存时,则宁取“信”而不取 “雅”。
而在进行文学典籍英译汉 时 而在进行文学典籍 英译汉时 , 例如 英译汉 将西方的史诗、 戏剧、 散文、 将西方的史诗 、 戏剧 、 散文 、 小说 等译成汉语时, 如何叙事、 等译成汉语时 , 如何叙事 、 显理将 成为译者的第一考虑, 成为译者的第一考虑 , 其次才是传 这是因为西方文学作品( 情 。 这是因为西方文学作品 ( 尤其 是浪漫派以前的文学作品) 叙事、 是浪漫派以前的文学作品 ) , 叙事 、 说理的成分相对说来要比中国传统 文学作品的叙事、 说理成分强得多。 文学作品的叙事 、 说理成分强得多 。 阐述略) (阐述略)
为什么把宗教文献翻译标准单列成一类加以 探讨? 探讨?因为典籍英译所涉及的宗教文献翻译 具有独特性。其独特性表现在:第一, 具有独特性。其独特性表现在:第一, 在现 当代产生的文献中, 当代产生的文献中,宗教文献很少是原创性 宗教教义, 宗教教义,绝大多数都只是原始或古典宗教 文献的阐释与发挥。 文献的阐释与发挥。原始性的或古典的宗教 文献几乎都是古文或文言特点较多的文体, 文献几乎都是古文或文言特点较多的文体, 而现当代宗教文献则几乎都是白话文。第二, 而现当代宗教文献则几乎都是白话文。第二 , 从文献量来看, 从文献量来看,中国古代宗教文献数量极为 庞大,单是《道藏》与《大藏经》包含的文 庞大, 单是《 道藏》 大藏经》 就对英译工作构成挑战。第三, 献,就对英译工作构成挑战。第三,传统中 国在宗教文献的翻译与翻译研究源远流长, 国在宗教文献的翻译与翻译研究源远流长, 有两千年历史, 有两千年历史,这对典籍英译中的宗教文献 英译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英译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二、翻译标准归类
2.1非文学类翻译标准:达意通理为主 2.1非文学类翻译标准:达意通理为主 非文学类翻译标准 哲学、伦理学、法学、医学、 (哲学、伦理学、法学、医学、其他 科技类……) 科技类 ) 为了叙述的方便,降低读者的理解成 为了叙述的方便,降低读者的理解成 我这里借用严复先生的 信达雅” 严复先生的“ 本,我这里借用严复先生的“信达雅” 用语来阐述我的观点。 用语来阐述我的观点。但是请大家注 在翻译标准多元互补系统中, 意,在翻译标准多元互补系统中, 标准只是其中的一类, “信、达、雅”标准只是其中的一类, 它们很少被整体照搬, 它们很少被整体照搬,而是在不同的 情况下被分别利用或综合利用。 情况下被分别利用或综合利用。
2.3宗教文献翻译标准: 宗教文献翻译标准: 宗教文献翻译标准 1)达意通旨标准(道家、佛家 )达意通旨标准(道家、 文献) 文献) 2)摹形拟音标准(道家、佛家 )摹形拟音标准(道家、 咒语、真言、符咒) 咒语、真言、符咒) 由于时间关系, 由于时间关系,我这里只侧重阐 述一下2.3宗教文献翻译标准 宗教文献翻译标准。 述一下 宗教文献翻译标准。其他 标准的讨论,可循此理加以引申, 标准的讨论,可循此理加以引申, 此略。 此略。
在非文学类翻译标准群中, 在非文学类翻译标准群中 , 所谓 达意” “达意”,指用流畅的目的语传达 原作的基本含义。 原作的基本含义。至于汉语原作的 形式因素(如词法结构、 形式因素(如词法结构、句法结构 则可以在翻译时灵活处理。 等),则可以在翻译时灵活处理。 只要意思传达得正确, 只要意思传达得正确,原作的若干 形式因素可以根据需要比较自由地 加以取舍。 加以取舍。
依据这一原则, 依据这一原则 , 如果原作是诘屈聱牙 的 , 译者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没有必要 追求同等程度的诘屈聱牙, 追求同等程度的诘屈聱牙 , 而是刚好 相反, 相反 , 应该尽可能满足当代读者的需 要 , 将本来诘屈聱牙的汉语原作译成 尽可能流畅可读的英语文本。 尽可能流畅可读的英语文本 。 中国传 统典籍文献中, 统典籍文献中 , 很大一部分属于这类 文献。 当然, 文献 。 当然 , 达意通旨为主并不完全 排斥雅的因素, 排斥雅的因素 , 只不过对雅的追求绝 非译者追求的重心。 非译者追求的重心。
中国文学家事实上把中国文学作品 的奇丽概括为广义的美, 的奇丽概括为广义的美 , 并加以强 调。 闻一多: 诗歌语言应具有三美 三美: 闻一多 : 诗歌语言应具有 三美 : 音 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鲁迅: 文章应有三美 三美: 鲁迅 : 文章应有 三美 : “ 意美以感 一也; 音美以感耳, 二也; 心 , 一也 ; 音美以感耳 , 二也 ; 形 美以感目, 三也。 美以感目 , 三也 。 ” 闻 、 鲁的观点 是一致的,三美说几乎成为必然。 是一致的,三美说几乎成为必然。
宗教文献翻译标准还有一个独特的 方面需要加以阐述。 这就是, 方面需要加以阐述 。 这就是 , 在宗 教文献翻译标准中, 教文献翻译标准中 , 还统帅着一个 摹形拟音的次标准 的次标准。 摹形拟音 的次标准 。 比如说当我们 翻译道家、 佛家文献中的咒语、 翻译道家 、 佛家文献中的咒语 、 真 符咒时, 言 、 符咒时 , 必须尽可能在形音两 个方面摹拟原作, 个方面摹拟原作 , 采取最大程度的 直译, 即最大程度的近似值, 直译 , 即最大程度的近似值 , 有时 甚至是绝对直译。 所谓绝对直译, 甚至是绝对直译 。 所谓绝对直译 , 指一个字不译,完全照搬。 指一个字不译,灵符,是以图形符号存在 的,可以依样画葫芦式地临摹,这叫摹 可以依样画葫芦式地临摹, 无须翻译。现在依靠电子技术, 形,无须翻译。现在依靠电子技术,更 方便,照样拷贝即可。但是对于咒语、 方便,照样拷贝即可。但是对于咒语、 真言类发音文献,若要移植为文本, 真言类发音文献,若要移植为文本,则 必须尽可能准确地用相应的文本符号拟 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