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要素推动走向创新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必由之路来源杂志: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作者:刘莉摘要:人口红利逐渐衰竭,未来储蓄率将逐步降低,中国较长时期内依靠人口红利和高储蓄率带来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将出现变化。
TFP 的提高是未来中国在成本优势削弱的情况下新的经济增长源泉。
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创新管理方式转变。
在通过科技进步提高效率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基础上,逐步扭转粗放型增长的局面,引导和推动增长方式向集约型方向的转型。
中国的GDP增长从2010年一季度12%的顶点一路下滑,到2012年一季度的8.1%,这也许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以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管理粗放、低工资低保障为致命缺陷的纯粹追求GDP的发展之路走到尽头。
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的第二次转型与改革已迫在眉睫,从要素推动走向创新推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必由之路。
1经济增长的要素结构分析1.1理论模型通常来说,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以下源泉:土地(或自然资源)、物质资本和劳动力。
土地(或自然资源)是进行任何生产所必需的,劳动力是进行生产的载体。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有一句名言:“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物质资本是用于投入再生产的部分。
但是,在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中,经济学家很早就发现,除了常规的生产要素投入增加导致经济总量(如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外,往往还有一部分增长不能由这种要素增加来解释。
也就是说,除了资本和劳动对产出增加做出贡献外,还有一种未被发现的因素在起作用,这实际上是一系列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的综合表现,所以将其叫做“全要素生产率”(TotalFactorProductivity,TFP)。
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索洛把全部生产要素归纳为三个:资本、劳动与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
1.1.1劳动劳动指劳动力的增加,可分为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
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有三个来源:人口的增加、人口中就业率的提高和劳动时间的增加。
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则是文化技术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提高。
劳动力数量的不足可以由质量的提高来弥补。
研究表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的作用由数量推动逐步转向质量推动,在经济增长的开始阶段,人口增长率也高,这时劳动的增加主要依靠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而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人口增长率下降,劳动工时缩短,这时就要靠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来弥补劳动力数量的不足。
1.1.2物质资本从发展经济学看,资本形成一直是经济增长的核心。
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在本质上可以理解为一个连续不断的累积性的资本形成过程,资本形成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大量研究表明,资本一直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最为关键的因素。
1.1.3全要素生产率生产率是指在经济活动中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反映一定时期特定技术系统投入产出的转换效率。
由于研究的目的不同,有时只考虑单一投入要素,仅计算产出与单一要素投入的相对比率,被称为单要素生产率。
如果同时考虑几种生产要素投入,由于要素可以互相替代,所以产出与全部投入之比,就被称为全要素生产率(TFP)。
全要素生产率是以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占总成本的比重或要素产出弹性为权数,各项要素生产率进行加权平均,得到的一个综合指标。
它的提高既反映要素投入效率的提高,又反映要素组合配置效率的提高,表现为综合生产率的增长,实质上是知识、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等因素作用于投入要素而引起要素品质效率和配置效率的提高。
全要素生产率最早由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于1942年提出。
20世纪50年代是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形成和大发展的年代;60年代,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从理论转向了实际应用;70年代,西方经济理论界对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不断“组织化”,政府对这一研究日益重视,并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
世界银行在其编撰的有关研究报告中,用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各成员国有关经济活动的效率。
由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表现为技术进步,因此学术界常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作为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的代名词。
1.2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增长要素结构分析从以上两个图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的投入强力推动。
从增长速度来看,无论是在总时间段还是在3个子时间段内,资本投入的增长速度都是最快的。
1979~2007年,资本投入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0.75%,高于GDP的增速。
就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而言,在总时间段和在3个子时间段内,资本也是最大的,年均贡献率达到53.5%,高于附加人力资本的劳动与TFP的贡献率之和。
从3个子时间段的发展趋势看,资本投入的增长速度持续上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大幅增加,每两个子时间段之间的贡献率增幅都在10个百分点以上。
第二,人力资本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减弱。
1979~2007年,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是12.2%。
它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在改革开放最初的11年特别明显(年均达到了22.87%),在这一子时间段内,人力资本的增长率和贡献率都远高于TFP。
但在之后的时间段,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长率和贡献率大幅降低。
1990年之后,其贡献率被TFP远远地超越。
2000年之后,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有5.28%。
第三,劳动力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低。
1979~2007年,劳动力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是13.08%。
在总时间段和3个子时间段内,劳动投入的增长率和贡献率都远远小于资本投入,这一方面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阶段,高投资率是其所处发展阶段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处于资本稀缺而劳动力相对充足的状态,因此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对资本需求的迫切程度远远大于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
1990年之后,劳动力的增长率和贡献率比前一时间段有大幅下降,而且一直稳定在较低的水平,这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对于劳动力需求的增加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第四,TFP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
但进入21世纪之后,TFP的增长率和贡献率出现明显的下降。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但在2000年之后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1979~2007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是9.6%。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其贡献率大幅增加了约8个白分点,但2000年之后,又下降了约7个白分点。
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带来了科学的春天,而科学技术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有可能在数年之后,即进入20世纪90年代才突出地显现出来,这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需要时间的。
科技转化成为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也是需要时间的;进入2000年之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出现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在技术研发上投资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投资的质量问题影响了科技进步的速度和效果。
从时间段1990~1999年到时间段1979~2007年,中国的资本增长率提高了约4个百分点,达到了14.16%,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了约12个百分点达到了66%,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却降低了约7个百分点。
资本投入的高速增加和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如资金流向不合理、产业结构的失调和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等,很有可能导致科学技术向经济效益转化效率的降低。
2目前经济增长要素结构的阶段性特征人口红利逐渐衰竭,未来储蓄率将逐步降低,中国较长时期内依靠人口红利和高储蓄率带来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将出现变化。
TFP的提高是未来中国在成本优势削弱的情况下新的经济增长源泉。
2.1从资本投入来看近年来中国的家庭储蓄率已从20世纪90年代初占国民储蓄的53%下降到2005年的40%,而家庭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例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65%下降到2005年的56%;而家庭总消费占GDP的比例却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45%下降到2006年的38%。
相关研究表明,高国民储蓄率和我国的人口结构有很大的关系。
一般来说,工作年龄段的人口占整个人口的比重越高,储蓄率就越高。
如果社会进入老龄化时代,由于要动用储蓄的人多了,能够储蓄的人少了,那么全社会的国民储蓄率就会下降。
而随着我国逐步满足老龄化社会,我国高储蓄的状况将不可能一直保持下去。
此外,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的健全和完善,用于养老、医疗和子女教育的预防性储蓄将下降,储蓄率也因此将会下降。
因此,未来随着社保制度的完善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依赖高储蓄拉动经济增长不可持续。
那么,中国今后经济高增长的关键,主要是提高TFP。
2.2从劳动力要素投入来看“ 十二五” 期间劳动力的供给有两个显著特征:2.2.1劳动力价格上升2010年以来,农村外出劳动力在东部地区的就业比重快速下降,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熟练工人普遍难招。
劳动力供需区域失衡,出现“民工荒”,直接导致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率先上升。
以东部地区企业加薪和中西部地区政府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为标志,劳动力成本上升的“信号”不断闪现。
与快速增长的国内生产总值和企业利润相比,中国经济多年来处于廉价劳动力时代。
2002年至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递增幅度为10.13%,但职工工资扣除物价因素后的年均增长为8.18%。
长期看,劳动力成本上升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很大空间。
劳动力成本上升也反映了新一代劳动者的要求。
随着“80后”“90后”人群和“新一代农民工”走上就业岗位,他们渴望得到比父辈们更高的工资水平和更好的福利待遇。
2.2.2劳动力供给高峰将结束按照联合国中方案人口预测,从2015年开始,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在达到10亿人之后,绝对数量就从提高的趋势转而逐年减少。
而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的快速下降则已经开始。
今后20~30年间,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速度将逐渐减慢,不仅低于发展中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低于北美发达国家。
在这个趋势中,劳动年龄人口内部的年龄构成也同时发生变化,即趋于老龄化。
2005~2030年间,中国50~64岁的老年劳动人口将增加67.1%,而15~29岁的年轻劳动人口则减少18.8%。
从这个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看,人口转变的较早完成及其引起的人口结构变化,不仅意味着人口的日益老龄化,也意味着劳动年龄人口相对减少和绝对减少的相继发生,以及劳动年龄人口的老龄化,从而劳动力的短缺或迟或早终究会成为现实。
据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最新预测,本世纪中叶之前的人口动态有三个转折点:(1)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从2006年开始进入稳定期,而从2010年起趋于下降;(2)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数量从2011年起即趋于稳定,2022年以后则大幅度减少;(3)总人口在2030年前后达到峰值,为14.39亿人,随后绝对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