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塔

中国古塔

西安大雁塔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内。

因坐落在慈恩寺西院内,大雁塔原称慈恩寺西院浮屠(浮屠即塔的意思)。

是中国唐朝佛教建筑艺术杰作。

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塔身通高64.5米,塔身为七层,塔体呈方形锥体,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

塔内有木梯可盘登而上。

每层的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

整个建筑气魄宏大,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格调庄严古朴,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楼阁式塔。

在塔内可俯视西安古城。

大雁塔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和著名古迹,是古城西安的象征。

因此,西安市徽中央所绘制的便是这座著名古塔。

苏州虎丘塔 (云岩寺塔)虎丘塔,是云岩寺的一座佛塔,又称云岩寺塔。

虎丘塔始建于公元601年(隋文帝仁寿九年),初建成木塔,后毁。

现存的虎丘塔建于公元959—961年(后周显德六年至北宋建隆二年),为砖塔。

元代和明代几经修葺,现第七层为公元1638年(明崇祯十一年)前后修建的。

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虎丘位于苏州城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

世界闻名的虎丘塔高高耸立于景色幽雅的虎丘山巅,是苏州现存的最古老的一座佛塔,是古城苏州的象征,被誉为“吴中第一名胜”。

其风格与同一时期建的杭州雷峰塔相似,两塔被誉为“江南二古塔”。

上海兴圣教寺塔兴圣教寺塔,俗名“方塔”,坐落在上海市松江区的方塔园内。

此塔在公元1068—1094年间(宋代熙宁至元祐年间)建于兴圣教寺——该寺建于公元949年(五代后汉乾祐二年),在元代被毁——内,故名兴圣教寺塔。

于1975-1977年经历复原大修。

塔为楼阁式砖木结构,高42.5米,四面九级,因塔的平面呈四方形而俗称方塔。

该塔大出檐,瘦塔身,沿袭了唐代砖塔的建筑风格,被认为是江南造型最美的塔之一。

另外,它保留了大量宋代原物,为江南古塔建筑所罕见。

199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杭州六和塔位于钱塘江畔月轮山上,是北宋时吴越王为镇钱塘潮而建。

此地原为五代吴越国王的南果园。

北宋开宝三年(970年),钱弘椒舍园造塔,并建塔院,建塔的目的是为了镇压江潮。

时钱塘江上“舟楫辐辏,望之不见其首尾”。

另闻,公元929年,后唐天成已丑状元应昑公考证:应氏第46世孙祖詹公于公元368年葬于钱塘赤水乡,建塔“六和”,寓意“吉祥、如意、致和”。

以祈镇一方风水,庇国泰民安,得太平和乐。

清嘉庆进士,詹公后裔应文鸿也经长期多方考证认为,詹公生于西晋太康已西,卒于东晋太和二年,先葬于官田(芝英),把詹公之墓称作“将军坛”,翌年转葬钱塘赤水乡,建塔“六和”。

塔有七面八级,高59.89米,雄伟壮丽。

登塔俯瞰,钱塘风光尽收眼底。

现在六和塔旁新建了一座中华古塔苑。

走进塔苑,各个朝代、各个地区的一百多座古塔,集中展现了中国塔文化的精华。

山西应县木塔应县木塔全名为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县城内西北角的佛宫寺院内,是佛宫寺的主体建筑。

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

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世界木结构建筑的典范。

武汉洪山宝塔洪山宝塔于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动工,至元二十八年竣工,历时十一年建成。

塔为七级八方,砖石叠成,身高十三丈三尺,基宽十一丈二尺,顶高一丈三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塔已损坏不堪。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寺庙和文物的保护工作,1953年对洪山宝塔进行了全面维修,上下内外,整修一新,使千年之古塔焕发了青春,为祖国山河增添了新的景色。

安庆振风塔安徽省安庆的振风塔是坐落于长江边上,号称是“万里长江第一塔”,是七层八角楼阁式的建筑。

当时是北京白云观老道人张文采的精心设计,相传它是为了振兴文风所建,建于明代隆庆二年,隆庆四年完工,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承德永佑寺塔永佑寺舍利塔座落在承德避暑山庄万树园东北侧。

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原为永佑寺中之塔,后来寺院残坏,仅留此高塔矗立于山庄之中。

永佑寺塔为八角九层楼阁式,高70米,建于高台之上。

第一层塔身周有抱厦。

塔身内部八面墙壁有石雕像和密宗彩色壁画。

各层塔檐均砌以黄、绿各色琉璃瓦,塔顶冠以高大的镏金宝顶塔刹。

整个塔找造型美观,挺拔高大,色彩鲜明,光亮夺目,突兀于万绿丛中,成为承德避暑山庄的一个明显标志。

此塔突破了万树园的横野平空,是避暑山庄胜景之一。

据说此塔是乾隆帝为报其母恩,仿杭州六和塔和南京报恩寺琉璃塔而建。

故而俗称六和塔。

登封嵩岳寺塔嵩岳寺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郑州登封市城西北5公里处嵩山南麓峻极峰下嵩岳寺内,初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塔顶重修于唐。

该塔历经 1400多年风雨侵蚀,仍巍然屹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也是全国古塔中的孤例。

嵩岳寺塔为砖筑密檐式塔,也是唯一的一座十二边形塔,其近于圆形的平面,分为上下两段的塔身,都与印度“stupa”相当接近,是密檐塔的早期形态。

嵩岳寺塔塔高37.6米,底层直径10.16米,内径5米余,壁体厚2.5米,由基台、塔身、15层叠涩砖檐和宝刹组成。

塔基随塔身砌作十二边形,台高0.85米,宽1.6米。

塔前砌长方形月台,塔后砌砖铺甬道,与基台同高。

该塔底部在低平的基座上起两段塔身,中间砌一周腰檐作为分界。

其中下段高3.59米,为上下垂直的素壁,比较简单,仅在四正面有门道;上段高3.73米,为全塔最好装饰,东、西、南、北四面各辟一券门通向塔心室,四正面券门与下段门道通,券门上有印度式火焰券门楣,其余八面各砌出一座单层方塔形壁龛,各转角处砌壁柱。

中部是十五层密叠的重檐,用砖叠涩砌出,檐宽逐层收分,外轮廓呈抛物线造型,其意匠显然来自中国的重楼,其内部则是一个砖砌大空筒,有几层木楼板。

最高处有砖砌塔刹,通高4.75米,以石构成,其形式为在简单台座上置俯莲覆钵,束腰及仰莲,再叠相轮七重与宝珠一枚。

该塔塔心室作9层内叠涩砖檐,除底平面为十二边形外,余皆为八边形。

塔下有地宫。

嵩岳寺塔的轮廓线各层重檐均向内按一定的曲率收缩,轮廓线非常柔合丰圆,饱满韧健,似乎塔内蕴藏着一种勃勃生气。

塔体通刷白色,高高耸出于青瓦红墙绿树之上,为山色林影增添了一段神奇。

西安小雁塔小雁塔建于公元707年——710年(唐代景龙年间),小雁塔位于当时唐朝都城长安城朱雀门街东安仁坊修建荐福寺塔(即小雁塔),是为了存放唐代高僧义净从天竺带回来的佛教经卷、佛图等而建。

小雁塔所在塔院是荐福寺的一部分,不过当时塔院并不在荐福寺内,而是与寺门相对。

塔园位于安仁坊,与位于开化坊的荐福寺门隔街相望。

唐朝末期的战乱中,荐福寺屡遭破坏,寺院毁废,只有小雁塔得以保存。

登封永泰寺塔永泰寺塔位于河南登封永泰寺北面的山坡上,建于盛唐时期,所以也被称为唐塔。

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一座单层密檐式砖塔,采用青砖黄泥垒砌而成,平面呈方形,塔的外壁敷有一层薄薄的白灰。

塔身高耸,塔基底边长5.05米,塔体通高24米,壁厚1.6米。

塔的南面有高2.6米,宽1.74米的券门,由门可至塔心室,塔心室内为正方形空筒状。

塔身有11层密檐,塔身内部为空筒,塔门拱券形,南向。

塔身自下而上每层高度均匀递减、塔檐逐渐内收,外轮廓的连线呈柔和的抛物线状。

塔室内部仍为方形,空筒状。

塔刹由仰莲、五重相轮等组成,其精美的造型,是我国现存唐塔塔刹中的佼佼者。

塔身南面辟拱券门,各层密檐之间设拱形假门;从拱券门可进入塔内,内部残存几段朽木,应是原有的木制楼层及楼梯的痕迹。

塔刹为砖砌,底部为一圈山花蕉叶,其上残存五重相轮,造型精美,不可多得。

大理千寻塔云南大理千寻塔崇圣寺千寻塔建于公元九世纪,在大理属南诏国,约当内地唐代中晚期。

千寻塔是砖结构密檐塔,檐数多达16层,高58米,是密檐塔中檐数最多者,也是比例最为细高者。

塔的造型与唐代其他密檐塔近似,即底层特高,上有多重密檐,全塔中部微凸,上部收分缓和,整体如梭,檐端连成极为柔和的弧线。

但千寻塔各层塔檐中部微向下凹,角部微翘;塔底层东为塔门,西开一窗,以上各层依南北、东西方向交错设置券洞和券龛,对于在此以前各密檐塔每层塔身上下直通开券洞的做法有所改进,较有利于抗震,造型上也更有变化。

千寻塔东临洱海,西负点苍山,是南诏都城大理的标志性建筑。

在千寻塔的西面,南北对称有两座八角平面砖砌密檐式塔,二塔形象和大小相近,高度均约40米,大约建于宋代。

三塔峙立,为大理的秀丽湖山增添了不少美色。

成都宝光寺塔宝光寺位于成都北郊18公里处新都县城。

从成都出发,沿川陕路前行十六公里,约半小时的路程,便可见一座红墙环绕,佛塔凌空,竹树掩映的高大古庙,这就是远近闻名的新都宝光寺。

宝光寺占地面积120多亩,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殿宇深幽,古木葱茏,五殿十六院层层递进。

它规模宏大,藏经丰富,僧徒众多,是清朝以来中国南方“四大佛教丛林”之一,四川著名禅寺。

南充无量宝塔南充白塔,俗称“宋代白塔”,原名“无量宝塔”。

建于北宋建隆年间(公元960年),距今已逾千年。

座落在南充市高坪区鹤鸣山风景区,位于嘉陵江大桥西端,在顺庆区翘首可盼其挺拨雄姿。

白塔高37.1米,为十三层仿木密檐式砖塔,塔呈方形。

其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价值。

白塔塔基由条石砌成,塔身青砖垒成,塔顶生铁铸成,塔身为楼阁式斗拱建筑。

东面第十层外垩“建隆万寿之塔”六字,二至十层外壁砌有小龛,每层十二柱,下四层砖砌环绕而上,从第五层开始,仅能容一人攀援至顶。

洛阳白马寺齐云塔齐云塔本称释迦舍利塔、金方塔、白马寺塔。

在洛阳白马寺山门外东南约200米处,是洛阳一带地面现存最早的古建筑,也是中原地区为数不多的金代建筑遗存之一。

据白马寺现存碑刻和某些佛籍载,东汉永平已已(公元69年),汉明帝敕建佛塔,"芨若岳峙,号曰齐云"。

今存之砖塔,实重建于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

齐云塔初建为木塔,后毁于雷火。

现存之齐云塔,为金大定十五年(公元一一七五年)所重修,故又称"金方塔",为四方形密檐式砖塔,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塔边长 7.8米,通高35米,13层。

第一层塔檐之下饰砌以仿木构式斗拱,顶覆宝瓶式塔刹,,外轮廓略作抛物线形,玲珑挺拔,古雅秀丽。

每层南边开一拱门,可以登临眺望。

旧与清凉台、腾兰墓、断文碑、夜半钟、焚经台合称“白马寺六景”。

陕州宝轮寺塔宝轮寺塔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区西部陕州风景区,原为陕州城内宝轮寺的寺塔。

始为唐僧道秀所建,金大定十七年(公元1177年)僧人智秀重建,距今已有800余年。

寺已早毁,唯塔独存。

此塔塔门面南,平面作正方形,为13级迭涩密檐式砖塔,塔高26.5米,塔围21.6米,用青灰条砖一顺一丁垒砌而成。

塔底有台基和台座。

塔的正面刻有“三圣舍利宝塔”的塔铭,塔身自下而上逐层收敛,每层高度均匀递减,外轮廓呈抛物线型,用菱角牙子砖和迭涩砖层砌出塔檐,秀丽俊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