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岛城市规划

青岛城市规划

姓名:陈昌军学号:11143220青岛考察——城市规划篇所谓城市规划是指根据城市的地理环境,人文条件,经济发展状况等客观条件制定适宜城市整体发展的计划,从而协调城市各方面发展,并进一步对城市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综合部署和统筹安排的一项具有战略性和综合性的工作。

在介绍青岛市的城市规划之前,我们先对青岛市的地理环境做一个简单介绍。

按照现行的行政区划,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南部,位于东经119°30′~121°00′、北纬35°35′~37°09′,东、南濒临黄海,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

(见下图)青岛市总面积为11282平方千米,下辖6个市辖区、4个县级市。

其中,市辖区: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崂山区、黄岛区、城阳区总面积为3293平方千米。

县级市:即墨市、胶州市、平度市、莱西市总面积为7989平方千米。

而青岛市的城市规划主要是在市辖六区的范围之内展开的,就是环绕着胶州湾的环形地带。

青岛是一所拥有百年规划历史的城市,饱含着历史的沧桑与巨变,下面我们将从历史和现代两个维度来介绍青岛市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对青岛的历史做一个简要的回顾,以方面我们从宏观的背景上体验青岛的发展。

一、青岛的历史1891年6月14日,清政府在胶澳设防,青岛由此建置。

所以,最早作为军事用地的青岛市,就这样开始了它的历史。

清政府的几年建设,只是对青岛市进行了基本的城市建设,并没有把它当作重要的城市进行规划。

1897年,德国强行向清政府租借胶州湾地区,青岛第一次沦为德国的殖民地,在德国人的治理下,青岛进行了系统的城市化建设,当时很多的德统期的系统和规划部分还沿用至今。

1914年,日德爆发战争,在日本人把德国人赶出胶州湾之后,青岛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直到1922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北洋政府收回了青岛。

从1922年到1937年,青岛在北洋政府(之后变为国民政府)的统治下,又发展了15年。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直到1945年中国抗战胜利,青岛又被日本统治了8年。

1945年之后,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国内战争的影响下,青岛又度过了4年。

1949年之后,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政治的稳定性带来了城市发展的稳定性,计划体制下的城市发展模式和市场经济下的城市发展模式的不尽相同的。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青岛的发展开展了新纪元。

每个历史阶段都给青岛的城市面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主政者对青岛的城市发展规划的设计方案是迥然相异的。

在下面的两篇中,一方面我们将对青岛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城市规划作一些介绍,另一方面,我们着重考察当今青岛市的规划建设及未来的发展方案。

二、历史上青岛的城市规划设计1、1891—1897 年,作为海防要塞建设的青岛1891年清政府内阁明发上谕允许在胶澳设防,是为青岛建制之始。

清政府设防后陆续修建了总兵衙门、炮台、兵营、海军栈桥码头、电报局、军火库等军事设施,到德国占领之前,青岛已初步成为海防要塞。

其中,青岛著名景点栈桥始建于1892年,就是清政府在青岛设防的规划之一。

此时的青岛城市还没有规划发展的概念,只是作为海防要塞存在着,城市发展局限在胶州湾东边的半岛上。

(见下图)2、1897—1914年,德占时期青岛的城市规划——深远影响1897年,德国强租胶州湾之后,对青岛进行了一些列的开发发展,制订了中国大陆第一份城市规划方案,其建筑至今在青岛市的老城区依然可见。

1898年,德国胶澳总督府编制完成第一份青岛城市规划方案《拟在青岛湾新建城市的建设规划(见下图一)》,规划确定了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和重要公共建筑的选址(由于对规划中的区域功能划分及火车站、教堂的位置存在争议未能实施)。

1900年,在1898年规划基础上修订编制的《青岛城市规划》,将城市性质确定为“海军基地和商贸港口城市”,规划面积约20平方公里,涉及今天的市南区和市北区部分地区,规划注重利用自然和地形条件,形成分区明确、功能完善的规划格局,沿南部滨海一带布置行政中心和生活功能区,沿胶州湾东岸布置了要塞港口、铁路、工厂等设施(见下图三)。

自1898年至1908年,德国在原清军炮台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了拥有五大海防炮台、四大陆防炮台、五大步兵堡垒为基干的军事要塞,成为当时远东两大要塞之一(见下图二)。

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德国胶澳总督府又编制了港口、铁路、城市路网、给排水系统和造林绿化等专项规划。

在青岛要塞规划的基础上,德国当局依据“华洋分治”的政策对青岛城市的功能定位,分区布局进行了专项规划,将青岛划分为码头区、别墅区以及青岛、大鲍岛等九个小区。

最终建成了码头区和青岛区、大鲍岛区、台东镇、台西镇四个街区(见下图)。

青岛也成为要塞中成长起来的城市。

随着中西文化的融合交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规划风格和城市风貌。

至1914年,青岛已发展成为集军事要塞、海军基地、海陆交通枢纽于一体的港口要塞城市和环境优美的海滨旅游城市。

3、1914—1922年,第一次日占时期——“南宿北工”的带状城市格局初步形成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取代德国占据青岛。

日本当局设立纺织、化工、盐田等工商企业,掠夺土地和矿产资源。

1914—1922年日占时期,城市建设仍延续德制青岛规划,实施了三期市街扩张计划。

城市空间沿胶州湾东岸和铁路线向西、向北拓展。

1917年以后,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在四方沧口一带填海造陆,先后建设了“六大纱厂”,在铁路沿线和胶州湾东岸形成了工业区,“南宿北工”的带状城市格局初步形成。

4、1922—1929年,北京民国政府时期,延续德制布局不变在五四运动推动和影响下,经过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和鲁案谈判,中国政府于1922年12月10日收回了青岛主权,设置了直属于北京国民政府的胶澳商埠及管理机构——胶澳商埠督办公署,商埠区域延续了德国租借地的范围,城市与乡区德布局不变。

5、1929—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城市规划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设置青岛特别市,直属中央政府管辖,青岛进入城市规划建设的快速发展期。

1935年青岛工务局编制了《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案初稿》,是中国规划师为青岛制定的第一份城市总体规划,以100万人口规模为目标,对城市进行了功能分区和具体规划,并在历史上首次对青岛未来发展规模进行了预测。

在《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案初稿》中,规划将青岛城市性质确定为“中国五大经济区(见下图)中黄河区德出海口,工商、居住、游览城市”《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方案初稿》借鉴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念,就青岛市中心区域、全市功能分区、道路、园林、一般交通、卫生等六方面予以具体规划。

规划范围北至沧口、李村,东至辛家庄、麦岛一带。

规划面积约138平方公里,规模人口100万人。

(见下图)该规划方案具备比较完整的规划体系和现代城市规划思想意识,是中国城市规划史的一次质变。

后因战火重燃,规划没有实施,但其诸多合理的规划思想对青岛后来的城市规划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其中很多设想得到了城市发展的验证。

1935年,原即墨县的崂山东部近200平方公里的山区划归青岛市管辖,市域面积增加到746.75平方公里。

这是青岛市的辖域首次突破原胶澳租借地的范围而有所扩大。

总的来说,20世纪30年代,青岛社会局面相对稳定,虽然《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方案初稿》未能得到贯彻执行,但民族工商业得到了较大发展,市政建设、港口建设和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也有重大发展,。

6、1938—1945年,第二次日占时期,城市建设陷入停滞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

在这一时期,青岛除建设了军事设施和军工企业外,城市建设陷入停滞。

1939年编制的《青岛特别市地方计划》、青岛特别市母市计划》,将青岛城市性质确定为“华北水陆交通的要冲、军事和华北经济开发的基地、重要的工业区和观光城市”。

(青岛特别市地图见下图一,青岛特别市母市地图见下图二)7、1945—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停滞发展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南京国民政府重新接管青岛,将青岛城市性质定为“重要的海军基地和重要港口”,青岛成为美国和国民党军队的重要海陆空军事基地。

青岛市的行政区域恢复了沦陷前的状况。

全市海陆面积为1377平方公里。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

青岛市当时的市区地图见下图。

8、1949—1957年,新中国初期,功能转变建国后,青岛行政地位发生变化,改为山东省辖市。

青岛的城市规划建设纳入到全国统一计划之中,在新的理念指导下,工业布局成为影响城市定位和城市总体格局的重要因素。

1950年编制的《青岛市都市计划纲要(初稿)》,将城市性质确定为“轻工业、吞吐口、海军基地、风景和疗养区”,规划面积212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00万。

这是建国后青岛的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

(见下图一)1957年编制的《青岛市城市初步规划》,将城市性质调整为“具有国防、工业、对外贸易和修疗养多功能的综合城市”。

规划建设用地98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00万。

(见下图二)9、1958—1979年,新中国曲折发展时期1960年编制的《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将城市性质确定为“具有国防、工业、港口和修疗养功能的综合性城市”。

规划建设用地84.7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00万。

规划为满足工业生产发展的要求,集中建设台东、四方、水清沟、沧口、楼山5个工业区。

(见下图三)10、1980—1994年,改革开放新时期。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一时期。

青岛的城市定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1981年,青岛市被列为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

1984年,被列为全国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

1986年,被批准为55个计划单列市之一。

改革开放使青岛的规划工作迎来了第二个春天。

1984年1月5日,《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经国务院批复实施,规划将城市性质确定为“轻纺工业、外贸港口、海洋科研和风景旅游城市”。

规划建设用地115.7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15万人。

规划以海泊河、李村河两条河道为界,将市区划分为南、中、北三个组团(见下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1989年,依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对《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进行补充调整。

在南、中、北组团布局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东、西两个组团,实现了城市空间的跨越式发展。

规划建设用地292.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84.8万人(见下图)。

11、1994—2010年,市场经济新阶段1994年,青岛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

1999年6月4日国务院批复的《青岛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将城市性质确定为“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