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药理学课件 第十六章 解热镇痛药
药理学课件 第十六章 解热镇痛药
高浓度 aspirin → 直接抑制血管壁 中 PG 合成酶 → 前列环素 (prostacyclin, PGI2) 合成 。
PGI2 是 TXA2 的生理对抗剂;PGI2 合成 → 促进血栓形成。 4. 其他
每天 po 小剂量 aspirin (50~100mg) 可 阻遏老年性痴呆发生、降低妊娠高血压
解热机制:抑制中枢 PG 合成。
2. 抗炎抗风湿作用 较大剂量用于急性风湿热,对类
风湿性关节炎可迅速镇痛及缓解关节 炎的症状。aspirin 是治疗类风湿性关 节炎的首选药。
用于抗风湿最好用至最大耐受剂 量,一般 3~5g/d,分四次于饭后服用, 症状控制后逐渐减量。
机制:抑制炎症时 PG 的合成。
第十六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
(Antipyretic-analgesic and anti-inflammatory drugs)
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共同作用机 制;掌握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 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2.熟悉吲哚美辛和布洛芬及选择性 COX-2 抑制剂塞来昔布、美洛昔 康等的作用特点。
防止措施:严重中毒者应立即停药, 静脉滴入碳酸氢钠 (NaCO3) 溶液碱化尿 液,加速药物自尿中排泄。
4. 过敏反应 少数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可出现荨
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过敏性休克; 其诱发的哮喘称为 “阿司匹林哮喘”。
特点:A:非免疫介导的; B:可能是由于白三烯增加。
防止措施:一旦出现过敏反应,立即 停药;“阿司匹林哮喘”,用抗组胺药和 糖皮质激素治疗,而肾上腺素对其无效。 哮喘、鼻息肉及慢性荨麻疹患者禁用。
2. 本类药物均属强效非选择性 COX 抑 制剂,抗炎作用突出。 布洛芬的主 要特点是胃肠反应较轻,易耐受。
3. 临床主要用于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 炎、强直性关节炎、急性肌腱炎、滑 液囊炎,也可用于女性痛经。
五、吡罗昔康及其衍生物
1. 本类药包吡罗昔康 (piroxicam)、氯诺康 (lornoxicam)、替诺昔康 (tenoxicam) 等。
3.了解 COX-1、 COX-2 的功能。
第一节 概 述
一、definition 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且大
部分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 其抗炎作用与糖皮质激素不同,
故将其称为非甾体抗炎药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
二、classification 1. 依据其结构分
① 水杨酸类:阿司匹林、水杨酸钠。 ② 苯胺类:对乙酰氨基酚。 ③ 吲哚类和茚乙酸类药物
吲哚美辛、舒林酸、依托度酸。 ④ 灭酸类:甲芬那酸、甲氯芬那酸。 ⑤ 杂环芳基乙酸类:双氯酚酸、托美丁。 ⑥ 芳基丙酸类
布洛芬、萘普生、非诺洛芬。 ⑦ 烯醇酸类
吡罗昔康、氯诺昔康、替诺昔康。
2. 按药理作用机制分 ① 非选择性环氧酶抑制剂 阿司匹林、吲哚美辛、保泰松等;
Approxim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sma salicylate levels and pharmacodynamics
第三节 其它解热镇痛抗炎药
一、苯胺类
对乙酰氨基酚 (acetaminophen), 又名扑热息痛 (paracetamol) 它是非那西丁(phenacetin) 在体内 的代谢产物。
2. 本类药物均属非选择性 COX 抑制剂, 具有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吡罗昔
康血浆 T1/2 长,可每日给药一次。 3. 临床主要用于骨性关节炎和风湿热、
类风湿关节炎。
第四节 选择性环氧酶-2 抑制药
传统的解热镇痛抗炎药为非选择性 COX 抑制剂,即对生理性环氧酶 COX-1 和炎症诱导的环氧酶 COX-2 均有抑制作 用,故副作用多。
② 选择性环氧酶-2 (COX-2) 抑制剂, 塞来昔布、美洛昔康等。
三、药理作用及其特点 (characteristics) 1. 解热作用 使发热者体温降低,而对体温 正常者几无影响。减少下丘脑体温 调节中枢前列腺素 (prostaglandin, PG) 的合成,使异常升高的体温调定点下 调 → 散热→ 退热 → 体温恢复。
3. 抑制血小板聚集 (抗血栓形成) 临床常用小剂量 (50~100mg) 防治
冠状动脉血栓和脑血栓的形成,可减少
缺血性心脏病发作和复发危险。
机制:低浓度 aspirin → COX 活性 中心的丝氨酸乙酰化失活 →不可逆地抑 制血小板 COX →血小板中血栓素 A2 (TXA2) 的生成 → 影响血小板的聚集 及抗血栓形成 → 抗凝作用。
【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aspirin 及其代谢产物水杨酸通过 不可逆地抑制 COX-1 和 COX-2 的生 物活性,发挥解热、镇痛及抗炎作用。
机体必须合成新的COX,才能恢 复 aspirin 的抑制作用。
1. 解热、镇痛 解热镇痛 (0.9~1.8g/d) 作用较强,
常用于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 偏头痛、 N 痛、月经痛等慢性钝痛。
5. 瑞夷综合症 (Reye’s syndrome) 在儿童患病毒 (感染鸡痘病毒或流感病
毒) 性疾病使用 aspirin 退 热时可出现。
防止措施:病毒感染患儿不宜用 aspirin 退热,可用对乙酰氨基酚代替。
6. 对肾脏的损害 少数伴有心、肝、肾功能受损害的
老年患者,应用 aspirin 后,可出现水 肿、多尿等肾小管功能受损的症状。
C:抗风湿剂量 aspirin 可刺激延髓催吐 化学感受区兴奋而引起恶心和呕吐, 并可损伤胃粘膜,呈无痛性出血。
D:防止措施:将 aspirin 压碎饭后服用, 同用 PGs 或同服抗酸药或服用肠溶 片,可减轻胃肠道反应;胃溃疡者 禁用。
2. 凝血障碍,加重出血倾向 aspirin 能不可逆抑制 COX,对血小
发生率和先兆子痫的危险。
【不良反应及防止措施】
1. 胃肠道反应:最常见。 A:胃肠粘膜存在 COX-1,它催化 PGs 合成;PGs 对胃肠粘膜有保护作用。 B:aspirin 抑制 COX-1,干扰 PGs (主 要是PGE2) 合成,刺激胃肠粘膜, 引起上腹不适,胃灼痛,甚至诱发 或加重溃疡和出血。
板合成血栓素 A2 (TXA2) 有强大而持久 的抑制作用;久用可致低凝血酶原血症, 延长凝血时间,引起凝血障碍,加重出 血倾向。
防止措施:同用维生素 K 可预防; 严重肝病患者、有出血倾向患者、产 妇及孕妇禁用。
3. 水杨酸反应 aspirin 用量过大 (>5g/d) 可出现,表
现为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 视力和听力下降等;严重者可出现过度 呼吸、高热、脱水、酸碱平衡失调,甚 至精神错乱。
1. 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 2. 几乎无抗炎、抗风湿作用;无阿司
匹林的不良反应; 3. 对中枢 COX 抑制作用强,对外周、
尤其对炎症组织 COX 抑制作用弱; 4. 适用于感冒发热、 N 痛、肌肉痛及
对 aspirin 不能耐受或禁忌的病人。 5. 一次过量 (成人10~15g) 服用,可致
急性肝中毒或肝坏死。
均下降,体温下降与环境温度密切相 关;阿→仅能使发热患者体温降至正 常水平。
② 机制 氯→ 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使体温调节机能失灵,因而体温升降 随环境温度改变;阿→抑制 CNS 的 PG 合成,使升高的体温调定点回到 正常,发挥解热作用。
③ 应用 氯→ 用于低温麻醉、人工冬眠、
中毒性高热;阿→用于感冒发热、 关节炎症时发热。
2. 效应比 aspirin 强,但不及吲哚美辛; 3. 适应症与吲哚美辛相似。
三、杂环芳基乙酸类 双氯芬酸 (diclofenac)
双氯芬酸是较强的解热镇痛抗 炎药,抑制 COX 的效价强度大于吲 哚美辛、萘普生等,因此,具有显 著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
四、芳基丙酸类
1. 本类药包括布洛芬 (ibuprofen)、萘普生 (naproxen)、非诺洛芬(fenoprofen) 及 酮洛芬 (ketoprofen) 等。
区、丘脑内侧核团、脑室及导水管周围 灰质等的阿片 R (主要是激动μ-R);
阿→镇痛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阻 止炎症时的 PG 合成,也可部分地通过 CNS 而发挥镇痛作用。
③ 应用 吗→主要用于急性锐痛与癌性疼痛,
具有成瘾性,不可反复、长期应用; 阿→主要用于慢性钝痛,无欣快感和
成瘾性,可以反复、长期应用。
用;其作用机制是抑制体内环氧酶 (cyclo-oxygenase, COX) 的生物合成; 最终抑制炎症部位的 PG 合成,从而 使炎症反应得到缓解。
第二节 水杨酸类 (salicylates)
常用阿司匹林和水杨酸钠 (sodium salicylate)
阿司匹林 (aspirin) 又称乙酰水杨酸 (acetylsalicylic acid)
2. 镇痛作用 具有中等程度的镇痛作用,对慢
性钝痛作用较好。 其镇痛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当
发生炎症时,PG 的释放对炎症疼痛起 放大作用,PG 本身亦有致痛作用。
本类药物能抑制炎症引起的 PG 合 成,降低痛觉感受器对缓激肽等致痛 热、镇痛药具有抗炎作
二、吲哚类和茚乙酸类
吲哚美辛 (indomethacin, 消炎痛, 茚甲新) 1. 解热镇痛及抗炎抗风湿作用比 aspirin
强,对炎性疼痛有明显的镇痛效果;
2. 不良反应多,仅用于对其他药物不能 耐受或疗效不显著的风湿性和类风湿 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舒林酸 (sulindac)
1. 是吲哚类似物,在体内转化为磺基代 谢产物而发挥强大的抑制 COX 作用, 具有解热镇痛及抗炎活性;
思考题
1.比较各类解热镇痛抗炎药 的特点。
2.试述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 及防止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