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
2005-06-21
毕业了,面临就业的大学生是最忙碌的,有的忙着找工作,有的忙着考研。
但多数大学生在这个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关键时刻,心中既有兴奋,也有彷徨,既有向往,也有忐忑,他们很难判断,也很难把握,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记者近日对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税务学院和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大学生们在就业期多数存在挫折心理、从众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学生既想“攀高枝”又不自信造成的,也有用人单位对实际的需求造成的,更有社会舆论对就业的品头论足造成的。
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农村一间房在调查中记者发现,无论是来自城市的学生还是来自农村的学生,他们的就业取向全部选择了留在城市。
这里既有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有盲目攀比和追求享受的因素。
面临就业的大学生虽然对自己的能力还持有怀疑,但依然首选竞争力越来越强的城市,他们根本不管能否适应这种竞争。
这一点在调查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在问到大学生个人的能力与现实工作有多大差距时,有55%的人选择了“不大”,有40%选择了“有一定差距”,有5%选择了“很大”,没有人选择“没有差距”。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水平不自信。
但是,在问到就业时是选择城市还是基层时,所有的受调查对象都发出了一个声音:城市,而且城市越大越好。
而发出这一声音的来自农村的学生占60%。
与大学生们的选择比起来,一些基层的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显得有点剃头的挑子一头热。
农安一位乡党委书记与记者闲聊时表示出对人才的强烈渴望,他说,农村特别需要一些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可是,考上大学的学生们虽然走了一批又一批,却极少见到“回头客”。
农村的条件肯定比不上城里,虽然他们在城市里活得也很艰难,但他们还是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农村一间房。
就东不就西就高不就低舍弃了农村基层,更多的学生把目光瞄向了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以及为数不多的大城市,而广大的西部欠发达地区则少有人问津。
近年,国家出台了大学生到基层和西部艰苦地区工作的相关政策,只要在艰苦地区工作两年的毕业生,报考研究生时,可适当降分录取;报考党政机关和应聘国有企事业单位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等等。
虽然这些政策很诱人,对大学生将来的发展也大有裨益,但仍少人问津。
对此,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学院的都书记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桌上摆着白面馒头和玉米面大饼子,你是吃馒头还是吃大饼子?即使是吃大饼子,也仅仅是尝尝而已。
这话一点不假,在调查中,对于就业是选择需要你的地方还是你需要的地方的回答中,两种答案各占一半,但回答选择需要你的地方的同学都有个附加条件——在城市,而且条件要优越。
更多的大学生就业选择单位都是就高不就低,他们几乎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了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外资企业等高收入、高福利单位,而广大的基层单位、中小企业则不屑光顾。
宁选“武大郎”不要“穆桂英”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就业还存在着一定的性别歧视,男生就业普遍比女生容易。
这种现象的产生既与女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也与一些用人单位的用人取向有关。
有关人士分析认为,女大学生们普遍具有依赖心理,主动性不高,带有回避择业责任的倾向,一味地期待家长、老师、学校为其承担,这种等、靠的心理,延迟了她们就业准备期的到来。
同时,大学生往往过高地估计现今女性的就业压力,过低评价对自己的认识,长期自我否定。
而不容乐观的就业现实则加剧了女大学生对待就业前景的消极心态。
同时,一些单位的作法人为地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的性别歧视。
用人单位之所以不愿意要女生,很大的成分是因为女生在不久的将来避免不了结婚生子的问题,国家法规规定产假4个月,也就是说,这个岗位要空缺4个月,这无疑会给单位的正常工作造成影响,基于这些考虑,一些单位便作出了宁要“武大郎”,不要“穆桂英”的用人准则。
对这一问题,调查中很多女生也承认自身的弱点,但普遍对就业中存在的性别岐视有着颇多微词。
一个女同学十分不解:都现代社会了,怎么还会有性别歧视?有的同学则认为,很多时候,性别这个门槛抹杀了女生的机会。
更多的同学显得消极:改变不了,只能接受。
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是一个由综合原因造成的社会问题,因此,要解决好这一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改变陈旧的就业观念,创造出更适合大学生发展的机会和岗位。
而作为大学生,更应该从自己做起,放下架子,充实脑子,用真才实学去证明自己。
(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