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的概念
很难定义,学术界没有完全统一的说法。

•中华文化辞典把文化认同的解释为一种肯定的文化价值判断。

即指文化群体或文化成员承认群内新文化或群外异文化因素的价值效用符合传统文化价值标准的认可态度与方式。

经过认同后的新文化或异文化因素将被接受、传播。

文化认同的意义
•“文化认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

总之,“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

因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最深层的基础。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作为民族的认同和国家的认同的重要基础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不仅没有失去意义,而且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

主张以复兴传统文化来重建文化认同
•简单以祭祀孔子,复兴儒家经典为例
•现在,儒家学说在儒家的徒子徒孙们的鼓吹之下,卷土重来,于是,04年的时候就有400万的儿童被强迫拉去读经,朝气而性灵的脑瓜最先接受的却是经书(小孩子们能读得懂那些晦涩的经典吗?),新儒家蒋庆和王达三等人甚至还叫嚣着要把“儒教”建成“国教”,并写入宪法。

最强烈的“并发症”莫过于“祭孔大典”了。

现在就开始“预热”,恐怕到了孔子的生日(9月28日)的那天,全国上下免不了会有一场劳力伤财的“祭孔活动”。

面对
着如此猖獗的传统大雾,如此后劲十足的热浪,我知道我的言论改变不了什么,但我还是觉得我有必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一种反对的、冷静的声音。

将文化认同与现代性相对立
•现代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

安东尼・吉登斯认为:“‘现代性’大略地等同于‘工业化世界’……现代性的第二个维度是资本主义,它意指包含竞争性的产品市场和劳动力的商品化过程中的商品生产体系。

”[2](P16)吉登斯没有提及文化的现代性,其实,生产关系与社会制度的变革必然要求文化上的变革。

本文所谓的现代性就是指伴随着生产关系与社会制度的现代化,在文化领域发生的现代化变革。

众所周知,中国近代以来生产关系与社会制度的变革是在外来文明刺激下发生的,文化上的变革也以外来文化之影响为主导。

问题是,科学技术、经济体制与社会制度的移植并不触及民族的社会文化心理,相对容易“洋为中用”,而文化不仅关乎人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深层次的东西
将文化认同与全球化相对立
•在全球化所引发的诸多问题中,有两个重要问题与文化认同密切相关:一是“全球化”是否是殖民主义的最新形态?有人提出,“全球化”就是“美国化”,意味着美国政治、经济、军事、技术、文化的霸权在全球的扩张;二是是否存在文化的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是否会吞没本土的、民族的文化,使得文化多样性丧失,导致全球文化生态失衡?这些疑虑造成人们将文化认同与全球化相对立,主张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复兴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民族文化的异质性与纯洁性,来抗击文化的全球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