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80年代诗歌

80年代诗歌


二、崛起的一代

崛起的一代主要是指70年代末期以后涌现的年 龄在20岁到40岁之间的青年诗人。具体包括: 1、延续五六十年代诗歌主流“传统”的诗人, 如:张学梦,杨牧等 2、在文革中成长的具有反叛的变革意味的朦 胧诗人,如:食指、北岛,舒婷、顾城等 3、80年代以后出现的更年轻的诗人,如:海 子、骆一禾、西川等
三、宏观抒情诗的艺术特色
重返试探的艾青,为了解决诗歌创作中 出现的政治激情澎湃而诗情淡薄、生硬 和缺乏形象性的不足,选择了宏观抒情 这一磅礴大气的艺术形式 所谓宏观抒情就是试图从纵深的实践过 程和开阔的空间范围来把握个人和民族 历史的艺术追求,是面对国家、民族、 人类、甚至是全宇宙所作的抒情

三、本时期诗歌发展的三个阶段


1、1978年-1980年,为历经劫难的诗人归来和 延续传统的青年诗人歌唱的阶段 2、1980-1986年,这是具有叛逆和创新意识的 新一代诗人,即朦胧诗人崛起并得到认可的阶 段 3、1986-1989奶奶,一批更年轻的诗人以民间 群落形式突破朦胧诗,寻求更加自我的诗歌精 神的阶段,他们只能干的许多人成为90年代诗 歌的主力
80年代诗歌



一、归来诗人 归来诗人主要是指由于政治及其相关的原因,50年代 中期以来被迫完全终止创作或者根本不能公开发表作 品,到70年代末期又陆续回到诗坛的诗人。具体包括: 1、在1955年胡风反革命集团案件中受到牵连的诗人, 如:牛汉,绿原等 2、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中被划分为右派的诗人,其中 既有在三四十年代成名的艾青、穆旦等,也有在50年 代初崭露头角的公刘 邵燕祥、流沙河等 3、在五六十年代偏狭的艺术观念支配下从诗坛上自觉 小时的诗人,如郑敏等
四、本时期诗歌发展的总体特色



1、对诗的真实性的普遍关注,这是对前一时 期诗歌,尤其是十年浩劫中所出现的虚伪和矫 情的反驳和矫正 2、对诗的个性化的自觉追求,不管是对国家 社会的历史现实,还是对个人自我的心灵世界, 都坚持一种独立思考立场 3、对诗的本体建设的高度重视,从诗体形式、 意象结构到语言句式,都被不断地变革和翻新。
五、朦胧诗

新时期重要的诗歌创作潮流,因其在艺 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手法,具有不明 确性和多义性而得名,代表是任何作品 有北岛的《回答》、舒婷的《致橡树》、 顾城的《一代人》等,增创办民间诗歌 刊物《今天》,侧重表达对问个政治神 话的抗争和反思,对自身价值的追求与 探索,对自有理想的追求,从整体上改 变了当代诗歌的基本故居和基本风貌
七、朦胧诗独特的思想内容和艺 术特色



《1》朦胧诗的内容特征: 1、从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价值角度对动乱 年代的苦难历史、人性毁灭、理性沦丧进行反 思与批判 2、对自由人格的追求和对奴性人格的否定, 对个体价值的肯定和对主体情感的宣泄,并表 现完成这一过程的强烈愿望与信念,体现有一 定的自我反思精神 3、重建了一整套不同于十七年诗歌中的那种 价值与信念

这一类作品不直接表现社会政治事件,也很少 表露作家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内涵,作者 有意让诗歌和具体历史事实保持一定的距离, 并借此来完成“将对个人遭遇的关注升华为对 具体有普遍性的人的心态的概括”。艾青这种 处理题材的方法,使其诗歌从描述事实的层次 上升到哲理的层面。在《光的赞歌》中,爱情 成功的运用象征的手法,通过光这个具体可感 同时又凝聚着哲理的亮丽的形象,诗话的反应 了是人对人生的广播深思,对人类文明发展历 史的细致观察,岁现实社会的富有胆识的剖析, 表达了诗人对人类的前途、理想的确信,并借 对光的赞颂而肯定和颂扬了一切美好的事物, 极有感染力又有启迪意义。



《2》朦胧诗的审美艺术特征 1、打破现实主义审美模式,由写实转向写意, 由具体转向抽象,由物象转向意象,由明晰转 向模糊,着重于表现多变、曲折和复杂的主体 世界 2、打破过去诗歌线性因果或单项直抒的方式, 以主体情感和情绪流动的内在曲线结构作品。 情感成散点辐射状态,主体的多义性和情感的 多向性代替了过去的平面状态,在结构上实现 了真正的自由 3、多用象征、暗示、通感等,用意象的模糊性 取代形象和意指的明确性,闪烁的意念、跳跃 性的转地切换、瞬间感伤的捕捉等,是其典型 特征。
艾青
艾青简介

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曾用笔名 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省金华人。 中国现代诗人。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 代表诗人之一。主要作品有《大堰河— —我的保姆》《艾青诗选》。
二、艾青诗是对当代中国现实政治 做出思考,如《在浪尖上》 2、视野开阔,有着浓郁哲理倾向的诗篇,流 露出诗人试图把握人类历史乃至大千世界运行 规律的努力,如《向海洋》 3、即兴短篇,通过眼前的物象阐发哲理,在 看似随意发挥中找到意象的哲理归属,如《盼 望》《镜子》 4、域外题材,大多是记游式的随感短篇,如 《维也纳的鸽子》

艾青总是从艺术辩证法出发去观察体验 生活,又从这些艺术地再现的生活中探 求到了宇宙、社会以及生活的辩证规律, 以意象的如实的微观,层层推演到象征 的宏观甚至是无限,最终完成一个巨型 的艺术构思。如《光的赞歌》通过回顾 人类历史长河中光明与黑暗的搏斗,艾 青以他全部的感情,气势磅礴地讴歌了 “只知放射,不求报偿”的光明,着力 地鞭挞了黑暗。始终坦露出来的诗人对 政治和人生的见解,体现了诗人的宇宙 观、历史观和美学理想。
六、关于朦胧诗的争论



朦胧诗这一名词首先出现在1980年8月《诗刊》发表的章名的文章 《令人气闷的朦胧》中,朦胧诗最早可追溯到一群插队在白洋淀 及周围地区的知青诗人组成的白洋淀是人群落的地下创作,有食 指、多多、根子等,文革结速后,一些具有相类似风格和倾向的 诗歌作品开始更多的出现,包括: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 炼等人的诗作,遂成为一股创作的潮流。 朦胧诗曾经导致了一场长达十年之久的广泛热烈争议时期。争论 由公刘的一篇文章《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引发, 争论的意见有三种: 1、认为这批青年诗人的诗作是新诗史上的新的崛起,代表着诗坛 的希望 2、认为是一种数典忘祖、食洋不化的现象 3、认为朦胧诗可以存在,对青年人的创作既要热情鼓励又要正确 引导,讨论使朦胧诗的概念有了比较确定的含义,人们的是个观 念也得到了积极反思与发展
相关主题